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病原学分析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目的 分析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病原学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8月接诊的下呼吸道感染小儿53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前是否治疗分为治疗组(301例)与未治疗组(230例),两组患儿入院后皆采取深部痰细菌培养与抗菌药敏试验处理,以及测定菌种鉴定药敏度,并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结果。结果 治疗组共计分离≥1种致病菌的例数为88例,其中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等,而未治疗组共计分离≥1种致病菌的例数为77例,其中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但两组病原菌分离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儿在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上的耐药率前4位皆为阿莫西林、替卡西林、头孢噻吩、哌拉西林,而耐药率最低的前4位皆为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与阿米卡星。结论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属于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常见致病菌,入院前有无治疗对细菌病原学无显著影响,但入院前若应用了抗生素则可能导致并发真菌感染率增加。

关键词: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病原学;分析

下呼吸道感染包括多种疾病,比如支气管肺炎、支气管炎、哮喘伴感染及支气管异物伴感染等,也是国内导致小儿住院最为主要的原因[1]。从国内相关研究来看,小儿下呼吸道感染主要致病菌为细菌,若能加强这些致病菌的病原学研究,则对于临床诊治有着积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分析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病原学,我院展开了相关研究,现将结果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8月接诊的下呼吸道感染小儿531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皆确诊符合支气管炎、肺炎等诊断标准[2],患儿本人及其家属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根据患儿入院前是否治疗分为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其中治疗组301例,男患儿180例、女患儿121例;年龄1个月~12岁,均值(8.6±2.5)岁。未治疗组230例,男患儿130例、女患儿100例;年龄1个月~12岁,均值(8.8±2.7)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当天在应用抗生素之前皆采取一次性吸痰管负压抽取深部痰液,然后将痰标本及时送到相关部门待检;将标本接种在琼脂平皿(含5%绵羊血)与嗜血杆菌平皿,然后分别放置在35℃下培养18~24h;利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自动微生物鉴定与抗菌药敏试验系统行菌种鉴定及药敏度测定。本次研究药敏试验结果皆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制定标准进行评定,质控菌株主要有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3]。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差异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病原菌分离结果 治疗组共计分离≥1种致病菌的例数为88例,其中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等,而未治疗组共计分离≥1种致病菌的例数为48例,其中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但两组病原菌分离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药敏试验结果 两组患儿在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上的耐药率前四位皆为阿莫西林、替卡西林、头孢噻吩、哌拉西林,而耐药率最低的前四位皆为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与阿米卡星,见表1(简要统计前10类)。

3 讨论

小儿下呼吸道感染属于常见疾病,因为小儿各个系统处于发育阶段,呼吸系统相关免疫能力较低,极易感染。从国内外相关研究来看,小儿下呼吸道感染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中属于常见的致死病因[4],必须加强重视。当前,小儿下呼吸道感染在国内各大医院的接诊报告来看,发病率逐年上升。相关研究证实,本病发病主要是病原菌所致,具体包括细菌、病毒及肺炎支原体等,其中细菌占了很大比例。

本次研究针对我院接诊的531例小儿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研究,根据入院前是否治疗分为治疗组与非治疗组,两组患儿在入院后皆采取深部痰细菌培养、抗菌药敏试验及菌种鉴定药敏度测定,对两组患儿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知,治疗组患儿共计分离≥1种致病菌的例数为88例,其中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等,而未治疗组共计分离≥1种致病菌的例数为77例,其中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但两组病原菌分离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儿在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上的耐药率前4位皆为阿莫西林、替卡西林、头孢噻吩、哌拉西林,而耐药率最低的前4位皆为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与阿米卡星。该研究结果与同类研究基本一致,皆表明小儿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细菌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而在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研究中,皆表明耐药性较强的主要是阿莫西林、替卡西林、头孢噻吩、哌拉西林等,而对于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与阿米卡星等则耐药性较低[5]。为此,建议对于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而言,可采取一二线药物如阿莫西林、头孢哌酮、头孢西丁等处理。

综上所述,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属于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常见致病菌,入院前有无治疗对细菌病原学无显著影响,但入院前若应用了抗生素则可能导致并发真菌感染率增加,为此建议不同的医院应根据本地区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等进行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才能提高临床效果,并降低菌群失调,也才能真正做到合理用药,保障患儿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张秀红.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病原学及耐药性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116-118.

[2]茹官璞,李燕燕,王琪,等.商州地区5岁以下小儿下呼吸道感染1200例病原学检测分析[J].河北医学,2013,19(8):1243-1245.

[3]邹国斌.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病原学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4,12(7):50-51.

[4]颉雅苹,邓力.1815例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分析[J].广州医药,2011,42(3):24-26.

[5]吴茜,温柏平,李杨方,等.1402例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多病原学临床研究[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2,08(3):312-316.

编辑/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