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区域性集团化发展思考

摘要:文章对我国西部地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重要性、影响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进行了全面分析,从统筹协调、发挥优势、强化服务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西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职业教育;西部;集团化

作者简介:朱万福(1966-),男,土家族,湖北利川人,恩施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湖北 恩施 44500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8-0013-02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各行政地(市)区域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产业结构水平各不相同,经济社会发展同质异性特征对人才资源结构水平提出了不同要求。中、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集团化发展有利于增强职业型、地域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一、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重要性

1.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状况及其调整升级程度不同,对初、中、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结构比例也不同。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及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既要改变地方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粗放型、劳动密集型发展方式,又要解决规模发展问题。以县域经济为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在资金、技术设备尤其是劳动者素质提高上必然要加大投入。职业教育既要培养输送一批初中级人才,又要培养一批高级专门人才,才能满足转变过程中的多层次需要。

西部地区各区域农业、牧业、林业发展不平衡,资源型工业地域性强,对职业技术专业性要求各不相同。要求职业教育“要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办学优势,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建设几个特色和品牌专业,要把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因此必须加强职业教育资源合作,充分发挥各行业企业的积极作用,才能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多层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根本任务

我国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受开发利用条件的限制,整体质量不高,必须发挥各个层次和方面的教育资源进行多层次开发利用。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开展农民工培训,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输出创造条件;同时要通过中、高级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提高新一代劳动者素质,为城乡经济一体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服务,为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提供优质劳动力资源。最后要根据行业企业技术革新、设备改造升级加强在岗劳动者技术培训,为增强市场竞争力服务。

3.集团化发展是充分利用现有职业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西部职业教育有较快发展,但不同省份、不同地区、各个县市发展和分布不平衡。以地、市、州级行政区域为单元,职业教育分布和发展水平并不均衡,有些行政区域内有高职和中职教育,有的只有中职教育,有的少量中职教育兼有职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产业、无专业,大产业、小专业,大行业、小职教,有中职、无高职现象交织在一起的现象特别明显。普遍存在实践教学条件差、行业企业背景不足,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基地建设难度大,“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单个职业教育机构拥有的教育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特别是有限的优质实验实习实训设备、企业顶岗实习基地、高素质专业教学带头人等优质教育资源存在横向和纵向开放及综合利用的巨大空间。集团化联盟有利于系统整合、流动配置,充分利用有限优质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二、阻碍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1.教育结构失衡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给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创造了条件,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历史原因,高职及本科院校主要集中分布在中东部省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部地区高职教育,挤压了中等职业教育,导致西部地区生源规模上“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层次结构失衡、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类型失衡、高职与中职教育专业结构失衡”。[2]职业教育生源基础不稳、内部联系分割、发展速度和质量均受到影响。

2.就业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性需求的矛盾

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但效益高的规模以上企业少,一般集中在省会城市,地、市、州域基本上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规模小、效益低,人才聚集能力弱,高技能人才待遇与发达地区差距大,吸引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企业从其现实需要出发,以生产适应性人才需求为主,前瞻性创新发展、设计研发性需求少,因此对初中级人才聘用较多,聘用储备高级人才少。加之资源型企业和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对高级人才的需求相对减弱。

3.教育投入与就业回报的矛盾难形成良性循环

西部职业教育主要以地方政府投入建设为主,希望毕业生大多数在本地就业,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同时发挥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作用,输出一部分劳动力发展务工经济。市场就业制度以及职业教育的非义务性导致人们追求快速、高效回报以及更好的就业质量。西部地区就业结构比较单一,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异地求学求职明显多于本地,高技能人才流出明显大于流入,人才难求、人才难留的现象严重。职教人才异地就业投入回报直接影响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影响家庭职业教育投入。

三、以高职教育为龙头,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1.统筹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1)以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为主,大力发展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民工培训。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强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城镇化建设、产业结构调整,链接产业转移和升级。西部县域经济以农村经济为主,城镇以矿产资源为依托发展资源型工业企业。以县为单位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重点加强涉农专业群建设和发展,培养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人才,同时注重基础加工技术和现代服务专业建设,满足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和农民工外出就业相结合,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

(2)以服务地(市、州)域经济为主,创新高职教育产、学、研校企深度合作发展模式。以若干县域经济社会共同需要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加强支柱产业、特色行业高职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开发特色资源产品加工增值新技术,把自身建成中小企业技术孵化中心和人才培养培训中心。同时充分利用与发达地区现代企业签订的顶岗实习合作机制,及时引进推广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先进生产技术。

2.发挥优势,整合人才培养培训及继续教育资源,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1)以高职院校为龙头,充分发挥区域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积极作用,指导县(市)职业中专及职业培训机构,校校强强合作、以强带弱,促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及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为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培训师资,指导实验室建设,开放先进实验实训室,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实践教学优质资源库。以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以行业企业岗位(岗位群)工作过程为主线,共同建设核心技能技术多媒体教学资源,实现专项实践项目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数字化共享共用。

(2)建立中职高职教育立交桥。改革高职招生政策,在集团内部建立优秀中职学生直通高职机制,包括在校中职生直通高职和有企业经历中职生学历技能提高,为技能型人才提供发展机会。实现“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和贯通,有利于推进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有利于降低教育成本,使各区域内有限的高职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3]

(3)健全企业职工培训教育机制。教育部明确要求高职院校按照在校高职生1∶1的关系承担和完成社会培训任务,职教集团必须把区域内企业职工培训及职业教育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任务。作为高职教育的后续、补充和完善,要坚持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衔接,以在职培训为主,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以提高实际能力为核心,把培养企业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外向型人才放在突出位置上。[4]

3.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一是依托地方政府统筹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优秀的“师傅、教师”流动共享制度。建立职教名师一校为主、流动兼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工作积极性;建立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统一颁发聘书,给予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实现区域内兼职教师资源共享;由政府出资,每年从学校和企业选派优秀“双师型”职教人才到发达地区企业学习先进生产技术,学成后相互兼职开展企业技术服务和实践教学工作,共同推进区域同类企业技术改造升级。

二是由政府引导、院校共同参与,建立区域性高职、中职教育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就业合作基地。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行机制,开放共享型校中厂、厂中校实验实训车间,解决实践教学条件。

三是搭建技能型人才就业平台,加强层次、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机制,设置“首席工人”、“首席技师”津贴制度;制定高技能创新创业人才创业财政信贷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聘用高素质专业人才,建设技能水平高、工种配套、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团队;给予顶岗实习、合作就业基地企业办学成本列支、减免税费、承担社会保险等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杨文明.中西部地区地市级政府主办高职院校增强吸引力的对策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0,(1).

[2]孙琳.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9).

[3]米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关系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8,(4).

[4]张晓阳.构建加快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积累的教育发展政策体系[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7,(5).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