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专业课教学路径选择研究

摘 要 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教学是实现中国梦、实现高校育人目标以及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必然要求。然而,通过对高校专业课教学的理性审视,发现在专业课教学中还存在专业知识传授与核心价值观教育脱节、专业课教师育人意识淡薄、德育方法缺乏等不足之处。从宏观层面在学校的顶层设计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观层面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观层面在专业课教师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政治理论水平三个层面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专业课教学的有效路径,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专业课的育人功能,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高校 专业课 教学

基金项目:2017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专业课作用机制与路径选择研究---以航海专业为例》(课题编号:Y20173884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笑菊,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08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尤其是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应该使道德的目的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高校的每一门课程都承担着育人功能,因此,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专业课教学的路径对于充分发挥高校专业课的育人功能,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强调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新时期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将专业知识传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力补充。

(一)从中国发展所处的历史进程看,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需要

中华民族几千年一路走来,曾对世界的文明和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引领世界数千年,也曾经历百年屈辱,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苦难,中国人选择了自强,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示了我们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蕴含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需要每个人为梦想去努力拼搏、苦干实干。实现中国梦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工程,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专业课中,培养全面发展、德艺双馨的“筑梦人”,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影响、示范和带动作用,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

(二)从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看,是高校实施立德树人和全过程育人的必然要求

高校教育是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建设者,教师不仅要“授业”而且要“传道”,爱因斯坦曾经将仅仅被专业知识教育出来的人称为“有用的机器”,而既拥有专业知识技能自身又能和谐发展的人才是真正的社会需要的人才。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坚持德育为先,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专业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提升综合素质,使其成为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重要人才资源和中坚力量,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

(三)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视角看,是引领大学生实现价值重构、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作为中国梦的实践者,他们的思维方式使其更易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干扰,因而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更为紧迫和重要。高校的主要职责是组织教学,专业课在高校的教学中占着很大的比例,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也更为积极和重视,以专业课教学为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立身工程,可以更好地促进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引领其实现价值重构,可以更好地提升他们的内在品质,提高他们在社会上的核心竞争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专业课教学的理性审视

高校专业课是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重要载体,在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需要的已不再是仅仅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单向度的人,而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之一。新时期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然而,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教学的理性审视,我们发现核心价值观在高校专业课教学中的融入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核心价值观融入中政策制度缺失

各高校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高校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主导思想地位还有待进一加强,落细、落实的具体政策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课教学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只有专业课既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高校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高校应针对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教学的现状,从宏观上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改变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现象,并具体根据每门专业课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考核和教学评价标准,使标准不仅能反映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还能反映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

(二)核心价值观培育中专业课教师缺位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而且还要育人,作为高校的专业课教师,他们与学生接触较多,且深得学生的信赖,因而他们更应该扮演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角色,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是对某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专业课教师在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缺位现象。首先,大部分教师在从事专业课教学时只教专业、不问思想,只在乎本节课的知识点是否讲透,教学计划是否完成,而忽视学生的理想信念。其次,部分教师只管课堂,不问课外,课堂上负责答疑、解惑,课外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则表现的漠不关心,甚至以很忙为由拒绝参加学生的各种活动或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最后,大部分专业课教师综合素质不高,育人责任意识淡薄,他们往往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学识渊博,能够出色地完成专业知识的教学工作,但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知识则相对比较薄弱,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政治理论素养不高,影响了专业课中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载体运用缺乏

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很多,包括网络载体、实践活动载体、校园文化载体等,专业课作为高校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德艺双馨人才的重要途径。专业课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操教学、实习教学、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是进行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对这些载体的运用是非常欠缺的。专业课教师在核心价值观培育与专业知识传授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在知识传授中忽视了对真理的執着追求和求真精神的培养,在技能培训中忽视了对精益求精、诚信为本职业道德的培养,在实习实训中忽视了对团结合作、勇于奉献、勇于担当精神的培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载体虽然得到了运用,但因流于形式,也未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专业课教学的路径选择

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在高校课程设置中,专业课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只有使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创新和拓展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路径,真正将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教学,才能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宏观层面:在学校的顶层设计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条件

学校通过改变教学理念、制订政策、完善制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教学提供思想引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1.高校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首的办学方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价值根基,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高校作为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的摇篮,必须改变教学理念、统一思想,增强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教学的全面性、时效性、创新性,从校长开始建立各级管理体制,统一领导、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团结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制定相关政策,系统设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鼓励、支持、引导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思政工作,并鼓励他们在课外实习、实训与实践中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学校还通过开设讲座和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加强对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训,激发其参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积极性,培养既“传道”又“授业”的专业课教师,进一步提升和发挥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能力。

3.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尤其是完善专业课教师的考评制度,学生的显性成绩将不再是考核教师的唯一标准,学生的隐性品德、政治理论素养将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对于一些专业课要制订具体的德育教育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供保障,激发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积极性。

(二)中观层面: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关键举措

专业课教师要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专业课的教学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渗透性、适度性和非强制性。

1.在专业知识讲授中融入核心价值观因素。任何一门专业课都具有育人功能,应深入挖掘专业课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备课时,将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价值观、道德观写入教学目标,将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纳入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通过知识的讲授、师生的互动、学生的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将价值观以及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团结合作、敢于担当等品德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与职业道德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营造和谐的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以自身的言行与正确的价值观去感染学生、引领其思想、引导其行为。

2.在实践教学中推进核心价值观培育。专业课一般都有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专业课来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具有同样的重要性,而且实践教学较于之理论课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现实性,学生参与面更广、参与性更强。虽然不同专业的实践课有不同的特点,但也有很多共同点。专业课的实践教学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的养成以及勤实、严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参与意识、团队合作、诚信友善、开拓创新等品德的培养。总而言之,专业课教学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事,价值观教育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实践教学就是把如何做事与如何做人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推进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实现高校育人目标的重要举措。

3.在考评考核中体现核心价值观内涵。考评考核是专业课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与社会用人需求相契合、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在学生的专业课考评考核中不仅应注重考试成绩与专业技能的考评考核,而且更应注重学习能力、学习态度、道德修养与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的考评考核,即将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动态考核与静态考核、知识性考核与思想道德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在专业课教学考评考核的各个环节中真正融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才能全方面地反映学生在课堂上和实践中的表现,如学习的态度、活动的参与性、完成工作的创新性、团队的合作性以及拼搏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的表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