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腔镜手术中患者二氧化碳潴留的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腔镜手术中患者二氧化碳潴留的有效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诊的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潴留患者8例,加强术中患者呼吸功能及循环功能监测,协助麻醉医生做好有效的对症治疗,缓解患者二氧化碳气腹压力和流量。结果 8例患者经过有效的对症治疗和护理后,均安全返回病房。结论 对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潴留患者采取严密监护,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可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潴留导致的高碳酸血症及酸中毒的发生率,使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关键词:腔镜手术;二氧化碳潴留;护理对策

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腔镜手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二氧化碳作为腔镜手术中建立气腹的理想气体的同时,其对机体产生的各种病理生理学改变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也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二氧化碳潴留是腔镜手术中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之一,其可引发高碳酸血症及酸中毒,从而影响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及康复[1]。因此,应加强对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潴留患者的护理,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为此,我院对8例腔镜手术中发生不同程度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给予了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诊治的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潴留患者8例,年龄25~54岁,平均(36.5±2.4)岁;8例均为妇科手术,其中宫外孕病灶清除术2例,子宫息肉切除术3例,子宫肌瘤清除术3例;麻醉方式:所有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时间为45~150min。

1.2方法 ①术前做好充分准备:配合手术护士均通过专业培训,能够熟练掌握腔镜仪器及器械的操作技能,熟悉手术相关步骤,以缩短手术时间。手术前,医护人员应对腔镜手术仪器及器械给予全面安检,确保其性能完好,尤其注重气腹机压力功能的检查,确保二氧化碳瓶气压能完全满足手术需要,当以上保证均为正常,方可行穿刺充气手术。②严格控制充气流量:初始充气时应采用低流量(1~2L/min),等患者机体适应后逐渐增加到中流量(2.5~5.0L/min),手术开始时,为及时补充手术操作时溢出气体,以稳定腹内压力,应再逐渐增至高流量(5~10L/min)。一般而言,腹内压应设定为12~13mmHg,腹内压力与流量应根据患者具体的实际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体型大小、心肺功能等)来进行设定。③严格监护患者生命体征:手术进行中,应严密检测气腹过程中患者的心率、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SaO2)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的变化。一旦术中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SaO2降低,PetCO2升高,应警惕二氧化碳潴留并发症的发生,并随时协助医生施行抢救措施。应及时调整呼吸参数为过度通气,加大潮气量,加快呼吸频率;立即关闭CO2充气,按压腹部,排空气腹,减少CO2的吸收;穿刺器连接负压吸引快速吸出CO2;调整手术床水平面,尽快排尽腹腔内的CO2;及时抽取患者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检查;依据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纠正酸中毒、利尿、控制血压、纠正酸碱平衡紊乱等对症治疗。

2结果

8例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手术均顺利结束,术后150min后,均恢复自主呼吸,各项生命指标也趋于平稳。

3讨论

腔镜手术中需将CO2气体注入腹腔,以此形成人工气腹,气体压力可将腹前壁与腹内脏器分开,由此手术视野变得开阔,其空间也便于手术操作。有研究表明,二氧化碳气腹对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有较大影响,因二氧化碳在血中有较强的相容性,其可通过微循环进入血液,少量即引发高碳酸血症及酸中毒,而潴留的二氧化碳气体仍能被血液再次吸收,形成再吸收高碳酸血症。高碳酸血症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水平升高,血管加压素释放,从而增加血管张力,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失常,心动过速,呼吸增快等[2]。高碳酸血症及酸中毒可刺激胃肠道机械感受器及化学感受器,引起恶心呕吐反应。这些并发症极大的影响了手术效果及患者的康复。因此,应对此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腹腔镜手术中影响二氧化碳吸收的因素主要为:气腹压力、手术时间、腔壁组织性质、术野出血程度等[3]。因此,护理人员应严格控制充气的流量以及气腹压力,熟练配合医生手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并严密检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

总之,对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潴留患者采取严密监护,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可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潴留导致的高碳酸血症及酸中毒的发生率,使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参考文献:

[1]曾妮.浅谈腔镜手术术中患者CO2潴留的护理措施[J].健康必读,2013,12(6,中旬):470.

[2]潘丽莹.CO2残留在腹腔镜手术中引起的危害及防治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6):36-37.

[3]邓瑛.腔镜手术术中患者CO2潴留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40.

编辑/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