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SS的城市居民绿色出行方式选择的因子分析


  摘要:通过对武汉市城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获得298份有效问卷,然后运用SPSS17.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得出了影响城市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的5个公因子,分别是交通管理水平、出行方式服务水平、出行特性、家庭属性和绿色出行理念,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就促使城市居民更多选择绿色出行方式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居民;绿色出行;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0年的625.33万辆,增加到了2008年的3501.39万辆,增长了近6倍,其中私家车绝大部分为城市居民所拥有。因此,如果城市居民出行频繁使用私家车将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导致石油等能源资源愈加紧张,同时私家车出行也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全球气候问题。鉴于此,相关部门提倡居民绿色出行,号召广大居民按照绿色出行的优先级依次选择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电车、地铁、轻轨、公共汽车)、共乘车等方式来缓解城市交通拥挤、能源紧张等问题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污染气体的排放,噪声污染的产生等气候问题,为城市居民提供健康绿色的生活环境。本研究选择武汉市作为调查地点,研究城市居民绿色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为政府部门解决相关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的对策建议。
  二、问卷设计与信度检验
  (一)城市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影响因素的确定
  本研究在确定影响因素时,首先对洪山区交通运输部门的10位工作人员进行了关于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的影响因素的访谈,得到了36个不同的条目;然后对20位居民进行“您觉得有哪些因素影响到你选择绿色出行方式”的开放式调查,收集到48个不同的条目;最后参考相关研究结论以及结合本研究具体内容对84个条目,进行了删减与增加,确定了16个影响因素即自行车拥有情况(X1)、私家车拥有情况(X2)、家庭收入(X3)、出行距离(X4)、出行目的(X5)、出行紧迫性(X6)、耗时性(X7)、安全性(X8)、舒适性(X9)、便利性(X10)、经济性(X11)、出行路况(X12)、出行天气情况(X13)、交通管理水平(X14)、环保性(X15)、绿色出行理念(X16)。笔者采用很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很重要等五个量级的李克特量表,分值依次从1分到5分。
  (二)调查过程
  调查对象是武汉市城市居民,调查地点是武汉市洪山区的3个居民区以及光谷广场和群光广场,调查时间为2010年12月,调查以随机分发问卷当场填写当场回收的方式进行,共分发问卷340份,回收322份,回收率94.7%,其中有效问卷为298份,问卷有效率为87.6%。
  (三)问卷的信度检验
  本研究应用SPSS17.0对298份问卷进行了总体信度检验,其Cronbach’s α信度系数为0.750,说明问卷具有高信度,基于问卷进行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也是比较可靠的。判断样本充足性的KMO系数为0.750,大于0.5的经验值,Bartlett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908.404,自由度为10,显著性为0.000,说明问卷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描述性统计
  在298个有效样本中,男性166人,女性132人,分别占55.7%和44.3%;年龄在18岁-35岁之间的有109人,36岁-50岁之间的有105人,51岁-65岁之间的有73人,分别占样本的36.6%、35.2%和24.5%;学历在大专以上的有200人,其中大专或本科学历的有178人,占总样本的59.7%,高中及以下的有98人,占32.9%;月收入在3001元-5000元的有113人,占38%,1500元-3000元的有92人,占31%,5000元以上的有46人,占15%;对绿色出行方式很了解的有117人,占39.4%,了解的有138人,占46.4%,了解的比较少的42人,占14%。
  (二)影响因素的变量特征分析
  通过武汉市城市居民对问卷中影响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的因素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打分,得出16个影响因素的均值全都大于3(“非机动车拥有量”因素均值最小为3.2),表明问卷所列的因素的确为居民在选择绿色出行方式所要考虑的因素。其中,绿色交通出行理念排在首位(均值4.52),其次是交通方式的安全性(均值4.26),第三位是城市交通的管理水平(均值4.24),排在后三位的依次是便利性(4.09)、环保性(4.07)、出行路况情况(4.02),往下依次是经济性(3.98)、耗时性(3.91)、出行紧迫性(3.91)、出行目的(3.79)、舒适性(3.77)、家庭收入(3.76)出行天气状况(3.76)、出行距离(3.68)、私家车拥有情况(3.48)、自行车拥有情况(3.20)。
  四、城市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通过前述的信度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可知,相关矩阵不是单位阵。本研究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按照特征根大于1来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表明前5个因子解释了原始16个因素的56.482%,效果比较明显,可以较充分反映出原始16个因素所含的信息。计算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结果如表2所示,据此可得出各因子的表达式。
  在第1个因子的载荷中,出行路况、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天气状况的系数较大。其中城市交通管理水平的得分均值为4.24,仅在绿色出行理念和安全性之后,是城市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时很重要的一个决策因素,而出行路况情况为4.02,天气情况均值仅为3.76。因此,将第1个因子命名为“交通管理水平因子”。
  在第2个因子的载荷中,出行方式的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经济性这4个影响因素的系数较大。4个因素的得分均值依次为4.26、3.77、4.09和3.98,表明4者都是居民做出选择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将第2个因子命名为“出行方式服务水平因子”。
  在第3个因子载荷中,出行距离、耗时性、出行目的和出行紧迫性的系数较大。其中耗时性即出行时间的长短和出行紧迫性均值是3.91,说明其在居民决策中有一定的影响度,其次是出行目和出行距离。因此,将第3个因子命名为“出行特性因子”。
  在第4个因子载荷中,私家车拥有情况、自行车拥有情况和家庭收入的系数较大,其得分均值分别是3.48、3.20和3.76,可以看出家庭收入相比于前两者居民看重程度较高,且前两者一定程度受到家庭收入的影响。因此,将第4个因子命名为“家庭因子”。
  在第5个因子载荷中,绿色出行理念和环保性的系数较高依次是0.745和0.706。两者的均值(4.52)分别排在首位和第5位(4.07),说明居民在决策时十分看重绿色出行理念和环保性。因此,将第5个因子命名为“绿色出行理念因子”。
  五、对策建议
  第一,加大绿色出行知识的宣传,增加绿色出行理念的普及度。让城市居民树立牢固的绿色出行理念,是推动其选择绿色出行方式的重要步骤。因此,在宣传过程中不仅仅要宣传绿色出行方式的基本知识,还要强调绿色出行方式对于居民个人生活与环境保护等的重要性。
  第二,政府要制定关于绿色出行方面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引导和鼓励城市居民使用绿色出行方式。我国各地政府应科学编制城市交通供给与需求的规划,对居民绿色出行需求实施有效调控;同时制定有利于促进绿色出行发展的战略,如“公交优先”战略等来指导绿色交通的发展,为居民绿色出行提供条件。
  第三,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快绿色交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注重公共自行车服务体系的构建,建立城市快速路及快速轨道等;其次,政府应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道路、场站以及公共交通工具,同时建立城市公共交通的监控系统;再次,政府应鼓励相关企业和部门加强绿色交通出行技术的研发,开发出更多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减少出行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提高绿色出行方式的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等来吸引广大居民使用绿色出行方式。
  第四,政府应设身处地的从居民的角度着想,提高城市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如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应对交通拥堵、实时发布天气预报或提供其他与居民出行相关的生活信息,让居民及时做好准备,切切实实地解决居民未能将绿色出行理念转化成绿色出行行为中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陈俊励.城市居民公交出行特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5).
  2、陈卓.城市居民对外出行方式选择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6).
  3、杨晨.基于个体出行方式选择的自行车交通影响因素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7(4).
  4、邓毛颖,谢理.广州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及交通发展的对策[J].热带地理,2000(1).
  5、刘英泽.武汉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10).
  6、左婷,吴波.城市交通中的“绿色交通”理念[J].城市建设,2010(21).
  *本文属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0YJC630308)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项目(编号:31541010805)的部分成果。
  (作者单位:许芳,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肖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徐国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