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七虎院士:地下快速路如何解决交通问题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lwdf/lwdf201416/lwdf20141607-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lwdf/lwdf201416/lwdf20141607-1-l.jpg
  虽然近10年来,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大城市一直努力发展公共交通---两个城市的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在2013年已分别达到465公里和577公里---然而城市拥堵状况反而日益严峻。普通市民的突出感受就是:回家的时间越来越长,越来越多的车被堵在路上。
  在土地资源珍贵的大城市,大面积扩展地面道路建设显然无法实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一些专家早就将目光转向地下空间。“目前我们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还远远没有作出它应有的贡献,潜力还没有发挥到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特别在中国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和大城市人均道路指标普遍较低的情况下,钱七虎认为,发展地下快速道路建设非常适合人多地少的国情,“在城市地面空间已不能拓展交通供给的情况下,唯一的出路就在地下,它具有巨大的甚至是无限的交通供给开发潜力。”
  地下空间未发挥应有作用
  《瞭望东方周刊》:随着城市土地资源日趋紧张,许多地方已经把着眼点放在了地下。目前我国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状况如何?
  钱七虎:从总体规模上,现在我们已经超过了一些西方国家。比如北京、上海,都达到几千万平方米。前几年北京就已经超过3000万平方米,上海也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现在不能简单地讲我们是不是地下空间的“大国”和“强国”了。
  有些地下空间利用的工程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程度。包括我们的地下城、商业区以及地下环路等。比如北京中关村地下综合体、深圳的福田地下交通枢纽以及上海、杭州、广州等城市的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水平,这些年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轨道交通方面,我国一些城市的轨道交通通车里程已经达到了世界前列水平。
  在单体的技术水平方面,北京南站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得就很好,地下交通实现了无缝连接。还有上海虹桥高铁站,那里的立体交通枢纽在世界上也是属于前列水平的。
  另外,我们在地下施工的机械领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比如盾构机的发展就很快,很多国内厂家生产的盾构机都不错。但遗憾的是,一些核心部件目前还是从西方引进的,比如密封、轴承和机械控制,跟西方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市场领域,现在仍然有部分进口机械,但是我们国产的机械已经开始占领很大份额的市场。
  当然,现在也有一些地下空间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北京金融街的地下环路以及很多城市建设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这不是建设的问题,也不是技术的问题,是我们的管理问题和体制问题。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还远远没有作出应有的贡献。
  《瞭望东方周刊》:你如何看待地下快速路和地铁之间的关系?
  钱七虎:地铁是大客量快速公交系统,城市交通应坚持发展公交,这是原则,不可动摇,所以发展地下交通,首先和主要要发展地铁。但是发达国家大城市的实践表明,治理交通拥堵不能完全依赖地铁。地铁的发展不能排除具有门对门和个性化优点的小轿车交通,轿车进入家庭是不可阻挡的客观发展趋势,交通拥堵是车辆拥堵,所以还必须发展地下快速路,给城市汽车交通以出路。所以地下快速路和地铁是不可或缺的互补关系,不是互相排斥的对立关系。
  《瞭望东方周刊》:你如何看地下交通的安全问题,感觉在封闭空间内,一旦出现问题更难处理。
  钱七虎:在上世纪70年代,在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方面出现了一些火灾事故,通过研究和治理实践,已不成问题,对于地下交通隧道,通过监控系统和喷淋等消防系统的建设可消除火灾,通过标识系统的建设和交通法则建设可以防止车辆碰撞事故。
  购车需求难以长久抑制
  《瞭望东方周刊》:说到城市的空间问题,就不得不谈到路面拥堵的问题。你曾经多次提到过“城市减肥”的概念,具体含义怎么理解?
  钱七虎:我国城市交通拥堵以及空气PM2.5超标与雾霾之严重,已成为建设我国环境友好型和谐城市的最不和谐音符,为全民所关注。世界发达国家城市治理与城市交通拥堵及空气污染的历史经验教训表明,小打小闹、治标不治本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治本必须转变传统思维,转变交通方式,这就要从产生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城市交通需求、供给的失衡入手,要从产生城市空气污染的元凶---汽车尾气污染入手。具体举措归结为:科学抑制城市交通需求、科学提高城市交通供给能力、科学治理城市空气污染。城市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是城市化和交通机动化一根藤上结出的两个苦瓜,因果相连锁、治理要统一。
  “科学抑制”的举措要有利于国家和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符合中国国情。采用限购限行等行政手段强行抑制,是源于急功近利式的惰政思维,弊少利多,是个下策,因此只能在应急情况下采用。
  限购限行的弊端在于不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利于依靠消费内需牵引经济发展。当前私家车已成为中国社会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志,广东省长黄华华说得好:“是老百姓幸福感的重要体现”。购车已是中国社会现实的和潜在的强劲需求,北京个人小客车购车中签率已从开始时的4.24%发展到不到1%,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另一方面,购车也已成为农村中发展农业、农民提高收入的重要举措,货车限行、外地牌照的车限制进京必然妨碍城乡和城市间正常的人、财、物的流通,在某种程度上最终会影响农村经济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开私家车上班、上医院、送孩子上学,多是因为在高峰时节,老人、小孩、妇女上不了地铁的“无奈之举”。说到底,购车需求是难以长久抑制,也不应该抑制的。
  科学抑制交通需求,首先必须抑制城市规模。按照科学发展观,城市的发展规模应是有限的,这个限度就是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城市规模应当受水资源、土地资源和交通环境的制约。人多车就多,交通需求就膨胀。
  比如北京,其规模已突破了客观资源与环境的承受限度,应当“减肥”:一是必须抑制城市人口,人多用水多,从北京的水资源来说,承受不了越来越多的人口。我作为南水北调专家委员会的成员,很难想象南水北调工程一期工程建成后,再建设二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