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进展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预防及护理要点,为临床护理人员预防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做好下肢深静脉血栓孕产妇的护理,减少并发症,提供参考。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孕产妇 预防 护理

中图分类号:R271.43/R5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2-0037-03

Prevention and nursing progress of the deep

vein thrombosis occurred in the legs of pregnant women

LI Huihong

(Puji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112,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forming the deep vein thrombosis occurred in the legs of pregnant women, its prevention and nursing point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nursing to prevent the formation of the deep vein thrombosis, nurse it well and reduce its complications.

KEYWORDS deep vein thrombosis; pregnant women; prevention; nursing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表现为深静脉腔内的血液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且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1]。Richter等指出[2],妊娠及产褥期由于特殊的生理变化和血流动力学改变,DVT的发病率较正常时期高6倍。一旦出现DVT,对孕产妇生活质量有重大影响,严重者可致肺动脉栓塞而危及生命,因此,有效的DVT预防及护理对孕产妇至关重要。

1 DVT的形成因素

DVT的形成主要与解剖、激素、分娩及手术因素有关。有学者表示,左髂静脉被夹在右髂总动脉和骶骨峡之间,妊娠期间,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髂静脉,容易使左髂总静脉长期处于前后壁接触状态,使左髂总静脉血流受阻,还可形成静脉腔内黏连。有研究显示,由于这一解剖特点,产妇左下肢血栓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右下肢[3]。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的雌激素,足月时体内雌三醇的量可增加到非孕时的1 000倍[4],而雌激素可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发生血栓的危险可持续到产后12周。分娩中由于宫缩及过度用力,汗腺分泌增加而大量出汗,水分或液体不足引起脱水,使血液浓缩[5]。手术产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诱因,由于连续用硬膜外麻醉使周围静脉扩张,血流减慢,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血流缓慢,易形成静脉血栓[4]。

2 DVT的预防

2.1 鼓励早期活动

黄惠娟等[6]研究表明,对于孕期及产后出现下肢有沉重感,活动受限,患肢肿胀、疼痛,腓肠肌或腹股沟有压痛者应注意排除DVT。鼓励产妇产后早期活动,不能离床活动者应在床上多活动下肢。纪范英[7]强调,怀孕后期,孕妇应坚持散步或做适量运动,每天起床前,先做活动脚趾的运动,然后运动脚;每日按摩腿部、脚部2~3次,每次10~15 min,可加速下肢静脉血回流速度,减少血流淤滞。在产后6~8 h,应坐起进餐进水,12 h后由家属陪伴去卫生间上厕,24 h后可根据情况在房间或走廊走动,并做一些轻微活动,如抬腿、四肢屈伸运动、勤翻身等活动。48 h后可在房间慢慢走动,每天2~3次,每次30 min,随后逐渐增加活动次数和时间,半个月后开始做些轻微家务,可降低DVT发生的可能。产后6 h内应以被动运动为主,腘窝处避免垫枕,以免影响静脉回流。孙福华[8]提出,产后24 h由被动转为主动,主要为膝关节伸屈运动及踝泵功能锻炼,以增加腓肠肌泵的作用。程香红[9]对56位围生期孕产妇研究认为,顺产者于产后2小时下床活动,剖宫产者术后6 h进行下肢按摩,并进行伯格运动(平卧,先抬高患肢,再在床边下垂2~3 min,并做足部旋转、伸展活动,可促进患肢循环建立),同时结合药物综合预防,可有效降低DVT发生。

2.2 安置合适体位

刘秀娟等[10]表示,传统的护理体位产妇术后卧床时间长,而且活动明显减少,使得下肢静脉失去肌泵的作用,血流缓慢,易使静脉血流淤滞在骼股静脉瓣袋及小腿肌肉的静脉丛内,易发生DVT。蔺来霞等[11]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指出,剖宫产术后去枕平卧6 h,期间足跟下垫软枕,抬高下肢20~30 cm,6 h后取半坐卧位,角度一般要求30°~40°,每2 h翻身1次,即可预防肺部感染,又可减轻下肢静脉压力,有利于静脉回流,防止因静脉血流受阻而引起的下肢深静脉血栓。

2.3 加强饮食指导

纪范英[7]提出,孕妇应低盐饮食,少食高脂肪、高蛋白、高胆固醇食物,避免体重增长过快,嘱孕妇多饮水,可保持或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加速血流速度,增加尿量及排尿次数,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从而降低肺栓塞发生的可能性。黄兰英[12]指出,应鼓励产妇进食富营养、高维生素饮食,多食新鲜水果蔬菜等富含纤维素食物,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以免便秘时腹压增加,影响静脉回流,形成血栓。避免食用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维生素K具有促凝作用,会干扰抗凝药物的效果,增加静脉血液凝集形成血栓的可能性。及时补充水分,维持电解质平衡,保证充分的体液,防止因体液不足血液黏滞而形成下肢深静脉栓塞。

3 DVT的护理

3.1 疼痛护理

刘果等[13]研究发现,疼痛是DVT的主要症状,肿胀是其主要体征,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孕产妇下肢疼痛情况,认真记录疼痛的部位、程度和游走方向。陈善美[14]建议对疼痛严重的患者可采用止痛泵进行止痛,妥善固定止痛泵,以防止连接部位脱出;还可采用硫酸镁热敷,硫酸镁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促进水肿吸收,有解痉、止痛、消肿的作用,在使用硫酸镁时应注意溶液的温度,热敷的时间,以保证药液的渗透作用。

3.2 加强心理护理

产后一旦出现DVT,产妇易产生心理压力,针对不同患者,应采用不同的心理疏导方法,护士要用良好的语言和诚恳的态度开导、安慰产妇,鼓励产妇以正确的心态调整自己的情绪。对危重患者,还需注意其家属的心理变化,多沟通和交流[11]。护士可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宣教,讲解疾病对胎儿及分娩的影响,DVT的相关知识,可能的并发症及预防,包括母子暂时分离、新生儿喂养、乳房护理等[15]。在执行每项操作前,告知患者目的和作用,以取得配合[13]。无论在DVT的哪一阶段,护士都应对产妇做好心理护理,将DVT给产妇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3.3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3.3.1 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40%,约11%的患者在出现症状后的1 h内死亡[16]。大多数肺栓塞临床表现轻微,缺乏特异性,易与其他循环、呼吸系统疾病混淆,护理人员应加强对肺栓塞三联征表现(血痰、胸痛、呼吸困难)的观察。黄启涛等[17]指出,D-二聚体是筛查发现DVT及肺栓塞的指标之一,当其结果为阴性时,可基本排除DVT及肺栓塞可能。发生肺栓塞时应立即予平卧位,避免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开放静脉通路,予高流量吸氧及生命体征监测,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

3.3.2 出凝血功能异常

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剖宫产手术创伤,及术后患者长期卧床等共同作用导致DVT形成。肝素是孕产妇治疗DVT的主要药物。用药前需先检查凝血酶原时间、血常规及肝功能,明确没有肝素治疗禁忌证。该药适用于快要临产的孕妇或者刚刚产后不久的产妇,其临床症状不稳定,出血风险高[18]。在抗凝治疗过程中,必须密切观察孕产妇全身皮肤及黏膜有无出血点、紫斑、恶露的多少、剖宫产伤口有无渗出血,若出现片状红斑、恶露增多、伤口明显渗血,穿刺、注射部位皮下瘀血、鼻腔、牙龈异常出血,血尿、黑便,特别是有无头痛、呕吐、意识改变、瞳孔变化等颅内出血[13-15]情况,应立即告知医生,停止用药,急查凝血酶原时间和出凝血时间,并隔日检查凝血酶原时间,每周检测纤维蛋白原2次,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抗凝剂的剂量。

4 小结

目前,国内外对深静脉血栓已有大量研究,针对不同的人群提出了不同的治疗和护理方案。孕产妇是一特殊人群,我们应该通过鼓励早期活动、安置合适体位、加强饮食指导积极预防DVT发生。而一旦发生了DVT,护理人员应该加强疼痛护理、心理护理、预防肺动脉栓塞和出凝血功能异常的护理,从而更好地确保孕产妇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目前研究中对早期活动的研究还存不足,对活动开始的时间、活动方式、持续时间已有明确方案,但尚缺乏活动效果评估表,无法估计孕产妇的活动是否符合要求或有效,今后的DVT研究可着重于对孕产妇活动效果的评估。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 吴肇汉. 外科学[M]. 6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642-645.

[2] Richter ON, Rath W. Thromboembolic diseases in pregnancy[J]. Z Geburtshilfe Neonatol, 2007, 211(1): 1-7.

[3] 李玉荣. 护理干预预防剖宫产术后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32(3): 221-223.

[4] 侯天霞, 王建富.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 临床护理杂志, 2006, 5(2): 37-38.

[5] 王玲.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进展[J]. 临床护理杂志, 2007, 6(6): 57-59.

[6] 黄惠娟, 李宝恒. 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5例分析[J]. 临床军医杂志, 2011, 39(4): 791-793.

[7] 纪范英. 护理干预对孕产妇高危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 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8): 1432-1434.

[8] 孙福华.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J]. 当代护士:学术版, 2008, 15(9):9-10.

[9] 程香红. 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治疗[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9, 11(2): 213-214.

[10] 刘秀娟, 张晓英, 邱忠君. 剖宫产术后新护理体位在预防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J]. 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11): 989-990.

[11] 蔺来霞, 党云芳. 循证护理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3): 102-103.

[12] 黄兰英. 压力梯度长袜预防高龄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 2011, 18(10): 54-55.

[13] 刘果, 张敏, 吴万飞. 高龄产妇剖宫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9, 18(6): 404.

[14] 陈善美. 8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非手术治疗的护理体会[J]. 中国保健, 2008, 16(8): 341-342.

[15] 王晓玲. 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6例护理体会[J]. 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30): 84-85.

[16] 胡德英, 田莳. 血管外科护理学[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 2008: 297-302.

[17] 黄启涛, 宋天蓉, 邓佩瑛, 等. 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孕产妇的临床特征分析[J]. 广东医学, 2012, 33(11): 1594-1597.

[18] 张锐, 马德奎. 妊娠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处理[J]. 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28): 25-26.

(收稿日期:2013-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