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后支付方式的变迁


  摘 要: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历经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等等,都影响着老百姓支付方式的不断变化。无论是顺应经济体制发行的票证,还是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银行卡支付、网银支付、无现金支付,通通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见证了一个大国的崛起。
  关键词:改革开放;支付方式;变迁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8.04.012
  文章編号:1009-6922(2018)04-57-02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票证”经济
  粮票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与许多亚洲国家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农业和工业基础落后,粮食和商品增产幅度远赶不上需求,加上私商投机,粮食供需矛盾突出。为了保证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所需要的粮食,稳定粮价,消灭粮食投机,中央政府开始酝酿粮食的计划供应。1955年国家第一次全面推出粮票,开启了长达39年的票证经济时代。
  票证作为一种实际的有价证券,是当时最主要的支付工具,有“第二货币”之称。票证品类繁多,有粮票、油票、布票、肉票、糖票、豆制品票等,用以购买当时只能凭票购买的156种商品。票证主要为“四证三票”,“四证”为: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市镇饲料供应证、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三票”为: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地方饲料票。票证有着相当严格的制度规定,什么样的票证只能购买相应的商品,对号入座,缺一不可。地方票证只限在当地使用,异地使用粮票只能兑换为全国通用粮票才能买到饭吃。
  票证在当时社会使用频繁,是实实在在的硬通货,被形容为“吃饭的护照”。尽管种类繁多,但仍有涉及不到的领域,且使用具有较大的地域局限性,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极大地限制了劳动力流动。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国内经济逐渐复苏,商品供应短缺现象逐渐消除,粮票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二、改革开放后的现金支付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改革开放,中共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中共十三大提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4年间,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6638.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080.1亿元,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1655.3亿美元,其中,出口849.4亿美元,进口805.9亿美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993.7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026.6元,指数为232.9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783.99元,指数为336.15。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生产、建设、流通、对外开放等领域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物资慢慢丰富起来,商品市场开始活跃,曾经严格的票证制度越来越松动,国家逐步缩小了消费品定量配给的范围。到1983年,由国家统一限量供应的只有粮食和食用油两种。1984年,在经过两年多的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深圳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1991年5月,广东、海南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同价改革。1992年4月1日,政府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一改革。中共十四大后,全国各地先后放开粮食及其他产品价格,实行购销同价,促进粮食产销与市场接轨。粮价放开后,激活了其他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显著增长。1993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现金回归主流,成为最主要的流通手段,一直使用至今。
  三、刷卡支付、网银支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银行业进行了大张旗鼓的改革,重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多层次银行体系,进行股份制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完善监管体制,获得高速发展,银行卡也顺势而生。
  1985年3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中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迈出了中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的第一步。随后,中国银行北京、广东、天津、青岛、上海等分行相继发卡。人们在消费时,只需要输入密码就能完成结算,免去了携带现金的不安全性和不便利性。截止2017年,全国在用发卡量达到65.18亿张、人均持有银行卡4.71张,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零售支付工具。
  伴随着持卡人数的增加,银行业务的加大,经济不断发展与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支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更加便利的银行服务。随着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兴起,网上购物逐渐代替了上街购物,传统的银行支付变成了在线支付,网购成为了消费者的主流购物渠道。1996年,中国银行率先建立网上银行服务,而招商银行在1998年7月6日推出的“一网通—网上支付”业务真正实现了网银功能,电子银行变成了新支付方式踏入历史舞台。
  2013年中国网上银行市场整体交易规模达到1231.6万亿元人民币,工行、建行、中行凭借着强大的用户基础位居市场前三位。截至2014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上银行交易608.46亿笔,同比增加21.59%,交易金额同比增加17.05%。其中,个人客户数达到9.09亿户,新增1.5亿户,同比增加19.71%;交易笔数达608.46亿笔,同比增加21.59%;交易总额达1248.93万亿元,同比增加17.05%。企业客户达到1811.4万户,同比增加16.75%。电子银行凭借其智能化、虚拟化、服务个性化、便捷化、金融产品创新化、运行成本低耗化等特点,跻身21世纪支付方式前列。
  四、无现金移动支付
  随着移动通信、信息科技、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成为人们24小时在线连接世界的最重要工具,2017年移动电话用户总数14.1亿户,其中手机上网用户近10.6亿。电商和庞大用户群是移动支付兴起的基础,支付宝、微信支付、Apple pay等支付方式应运而生。
  据统计,2017年中国的网络零售额达到7.18万亿元人民币,增速较上一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其中,实物商品的网上零售额达到5.48万亿元,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37.9%。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1525.80亿笔,金额2419.20万亿元。其中,移动支付业务375.52亿笔,金额202.9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06%和28.80%。截至2017年底,移动支付使用人数已达5.27亿人,较2016年年底增加5783万人,年增长率为12.3%,使用比例达70%。
  数据显示,移动支付已遍布于全国大街小巷的各个行业,“有钱走遍天下,没钱寸步难行”的时代已经过去,网络科技发展带来的“无现金”生活方式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智能化、便捷化。人们的支付方式已经从纸质货币向电子货币转变,“移动支付”时代已经到来。
  支付方式的发展,可以说是人民生活水平和科技水平的一种体现,人们的支付介质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的变化,也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模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领域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改革开放的最好见证,也是一个大国崛起的最好证明。
  责任编辑:秦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