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栓压力泵在预防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与探讨

作者单位:463000 河南省驻马店市解放军第159医院

通讯作者:王金杏

【摘要】 目的 探讨抗血栓压力泵预防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入院先后顺序将9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常规预防措施加用抗血栓压力泵。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措施。入院后7 d行下肢静脉造影,了解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抗血栓压力泵能安全有效地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抗血栓压力泵; 脊髓损伤

深静脉血栓是脊髓损伤后常见并发症之一。脊髓损伤患者长期卧床,下肢活动减少,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在我国,脊髓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得到明确诊断的约为13%~15%,发现95%以上的脊髓损伤患者均伴有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引起肺栓塞和远期下肢静脉功能不全,严重者可因血栓脱落阻塞较大肺动脉,造成肺栓塞而导致患者猝死[1]。因此应注重对该并发症的综合防治,尤其是早期的诊断和预防性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6月~2010年6月在笔者所在科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96例。其中男66例,女30例,年龄(49.1±5.2)岁,纳入标准:根据血栓危险因素评估表评分为高危的患者。排除标准:活动性出血,有下肢外伤皮肤破损、血栓形成家族史的患者。

1.2 方法

1.2.1 预防方法 对照组沿用传统的预防DVT的方法,在脊柱稳定的情况下鼓励患者主动及被动活动,每次翻身时将双侧踝关节被动背伸5次,抬高下肢,预防重力性水肿;鼓励患者戒烟,因尼古丁可引起血管收缩,易诱发血栓形成;尽量避免在瘫痪的下肢进行静脉穿刺;及时处理下肢的其他损伤和病变;积极治疗脱水,防止血液浓缩;每天观察双下肢,比较测量双侧的周径,以胫骨内侧髁为中心,膝上20 cm测量大腿周径,膝下15 cm测量小腿周径。并观察有无局部红、肿、热现象;伤后6周内需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无其他感染症状的低热,提示血栓形成可能。观察组在传统预防方法的基础上加用抗血栓压力泵。抗血栓压力泵是一种间歇性气动装置,使用方法为入院后第1天开始使用,2次/d,30 min/次,取半卧位或坐位,患肢放入有3个气室压力气套中启动气泵,设定压力作用时间及压力大小。踝部气室的压力可以设定在30~90 mm Hg(可根据临床的需要和患者的舒适度调整),7 d为1疗程。

1.2.2 评测指标 采用国际预防静脉血栓研究会制定的标准[2]。每天临床检查患者有无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症状和体征,常规评估下肢情况1次/4 h,注意有无肢体肿胀、疼痛,早期发现DVT。一旦发现立即行双下肢深静脉造影术,无症状的患者第7天常规行双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96例患者通过7~14 d的预防治疗,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观察组预防DVT效果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比较(n)

注:χ28.63,P<0.01

3 讨论

脊髓损伤患者存在感觉功能障碍,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时一般无自觉症状,经他人发现下肢异常肿胀时,才意识到可能有血栓形成。全身症状一般可有体温轻度升高,在排除外伤性肿胀后,应及时查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以确诊。在本研究中,进行下肢抗血栓压力泵治疗可以帮助脊髓损伤患者更早的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目前较为明确。病理学方面,Virchow曾提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损伤、血流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笔者在临床工作中研究后发现,血流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3]。急性脊髓损伤后下肢瘫痪,患者长期卧床或下肢活动减少,大量肌肉运动能力丧失使静脉血液淤积,促进局部凝血酶因子堆积,局部高凝。外伤、手术、脱水后纤维蛋白原增多,使血黏度增高。持续性静脉淤滞扩张后引起内皮细胞进行性损伤,或下肢损伤致内皮细胞直接损伤。这些均成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因。另外内皮细胞并非仅仅起到阻挡凝血因子与内皮下肌层接触的作用,内皮细胞的代谢变化可能是引起下肢静脉栓塞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左侧髂总静脉较长,部分左髂总静脉受髂总动脉压迫,故血栓多发生于左侧[4]

针对脊髓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机制,抗血栓压力泵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可能原理是,其脉动气流通过气管进入紧束在肢体治疗部位上气囊内气室,气囊随着压力的上升对肢体进行大面积的挤压、按摩,其挤压力和刺激可达深部肌肉、血管和淋巴管,加压时使加压部位静脉血管尽量排空,加速血液回流或流向周围毛细血管,骤然减压时使静脉血迅速自动充盈,从而显著地增大血流速度[5]。据报道,使用阶梯压力弹力袜可使血流速度加快20%[6],挤压静脉时其血流速度可达无挤压时的175%~366%,显著地降低了血液淤滞,减少了血栓的形成[7]。故最有效的治疗就是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有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存在时,即应考虑对此并发症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血栓形成后,约有20%的血栓由小腿延伸至膝部或大腿部血管,约有40%发生肺栓塞。因此,为避免致命并发症的发生,对高危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十分必要。本研究结果也充分显示,抗血栓压力泵治疗作用,脊髓损伤患者在早期使用本操作后,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由于血流速度增大,流经局部的血流量必然增大,从而增加了氧和其他营养成分的供给,促进新陈代谢,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渗出液的吸收,加速病理产物的代谢和排泄,因而具有清除肿胀,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8]。脊髓损伤后随着病程的延长,静脉血液淤积导致静脉瓣功能进一步受损。局部凝血酶因子逐渐增多及组织脱水致纤维蛋白原增多均使血黏度更高。持续性静脉淤滞扩张后引起的内皮细胞进行性损伤不断加重,这些均增加了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而抗血栓压力泵的尽早介入则大大减缓了这一系列渐进的病理过程,从而降低了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继发于多种病因,资料显示,住院患者的发病率为0.8%。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并发致命的肺栓塞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因此应注重对该病的综合防治,尤其是早期的诊断和预防性治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罗娟.脊髓损伤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康复治疗.中国临床康复,2003,7(20):2864-2866.

[2] 代莉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55-56.

[3] 张柏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高危因素.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4):197-198.

[4] 王立功.红花注射液联合血液循环泵预防脊髓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国煤炭工业医学志,2005,8(5):509-510.

[5] 张林娜,韩桂俊,汤素芹,等.循环驱动治疗仪辅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护理研究,2005,19(8A):1476.

[6] 吴远美,刘英,余喜亚.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治疗与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5):55-57.

[7] 邓毅,刘锐坚,罗铭耀.气囊脉动气压治疗仪.医疗保健器具,1998,6:212-214.

[8] 莫咪蓉,沈佩娟,洪爱莲.气压治疗仪预防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观察及护理.护理研究,2007,21(8B):2120-2121.

(收稿日期:2011-05-10)

(本文编辑: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