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论著

12例急性肺栓塞临床特点分析  石 梅

资料与方法

我院自2000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12例经彩色超声血管显像检查、彩色超声多普勒心脏检查、胸部x线、增强肺CT、心电图、血气分析及临床表现等综合资料证卖为肺栓塞的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44~76岁,平均60岁。

病因及起病时间4例骨折后卧床至发生肺栓塞的时间为24~40天,2例确诊肺癌和子宫癌至发生肺栓塞的时间为30~40天,2例子宫肌瘤术后至发生肺栓塞的时间为9~16天,4例心肺血管疾病卧床后至发生肺栓塞的时间为30~58天。

临床表现2例大块栓子导致的肺栓塞临床表现为下床活动或排尿、排便时突然头晕、晕厥、休克、呼吸困难、面色紫绀、深大呼吸,心率130次/min,继而呼吸循环衰竭,患者在20分钟~1小时内死亡。10例小块栓子导致的肺栓塞则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咯暗红色血,胸痛、气短,每次下床活动及排尿、排便后出现头晕,呼吸困难加重,颈静脉怒张,双肺干鸣,肺动脉第二音亢进、分裂,剑突下心脏搏动,肝大,双下肢肿胀,足背肿胀,指压痕阳性。

实验室检查血清乳酸脱氢酶增高,血清胆红素增高,血碱性磷酸酶增高。胸水常规:血性,比重1.018,细胞数650×10/L,淋巴0.61,中性0.39,蛋白37.7 g/L。心电图I导联S波加深,ST段压低0.1~0.2 mV,Ⅲ导联出现Q波,T波倒置lO例。心超:右室增大、右房增大10例,双下肢静脉彩超有双下肢深静脉多处血栓4例。血气分析:严重者PaO2 53.3mmHg,PaCO2 26.8mmHg,血氧饱和度89%,肺泡一动脉氧分压差60.8mm Hg;轻度病例PaO2 87.8mmg,PaCO2 32.3mmHg,肺泡一动脉氧分压差28.4mmHg。pH值7.453~7.475.12例肺栓塞均为呼吸性碱中毒,均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PaCO2均低于正常,肺泡一动脉氧分压差均>15 mmHg。胸部x线检查:肺单侧或双侧密度增高影,重症病人可出现肺动脉段明显突出,右下肺动脉干增宽10例;胸腔积液者2例。肺CT检查:栓子在CT增强扫描图像上显示为肺动脉内充盈缺损;慢性肺动脉栓塞可引起肺动脉高压,右室增大;肺梗死显示为肺内局限实变,多呈楔形尖端指肺门。

结果

肺栓塞伴双下肢深静脉血栓者给予溶栓加抗凝治疗6例,4例有效,有效率67.8%。小块肺栓塞及亚急性肺栓塞给予单纯抗凝治疗5例有效。

讨论

基于不同病因所致肺栓塞发病时间的不同,在危险时间内应高度警惕肺栓塞的发生,给予相应处理。如术后病人早下床活动,不能下床的可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以预防肺栓塞的发生。低分子肝素预防肺栓塞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每天用药1次,不必行常规实验室监测。

本组病例乳酸脱氢酶、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均增高,与有关资料相符。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A~aDO2均增大。大多数肺栓塞患者早期胸部x线表现正常,胸部x线诊断肺栓塞的敏感性为20%,肺CT诊断肺栓塞需增强扫描。放射性核素扫描、肺灌注扫描是检查肺栓塞简单安全的无创性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86%的患者表现出大叶的灌注缺损。肺动脉造影是确定肺栓塞最准确可靠的方法,但因是有创检查,有一定并发症和死亡率,不主张常规检查。

本组肺栓塞溶栓6例,4例有效,溶栓治疗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溶栓时除了穿刺部位渗血外,无1例严重致死性出血发生。另外可酌情扩大溶栓治疗适应证,以减少病死率及致残率。长期以来,溶栓治疗主要适用于5天之内的大块新鲜肺栓塞的治疗,但据梁氏等报道的58例中发病时间在7~30天者,仍有50%患者溶栓有效。原因为:①可能在慢性肺栓塞基础上发生新的血栓;②仅依据患者叙述判断栓塞时间可能有误;③存在个体差异(包括栓子形成的原因、速度、大小、自身纤溶状态等因素)。因此对无溶栓禁忌证,病程在5天~4周的急性或慢性肺栓塞患者病情突然加重,应酌情考虑积极溶栓治疗。为防止再次栓塞,溶栓后的抗凝治疗至关重要。

伴有睡眠障碍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120例治疗分析  杜庆顺 焦焕婷

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抗焦虑药阿普唑仑、心理干预治疗伴有睡眠障碍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情况,了解综合治疗的降压效果。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抗焦虑合用并联合心理治疗,对伴有睡眠障碍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高血压 睡眠障碍 心理疗法 老年人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

伴有睡眠障碍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较多,并且大多为顽固性高血压,临床治疗单用降压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本文采用降压、抗焦虑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来治疗伴有睡眠障碍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月~2007年7月在本院门诊随诊伴有睡眠障碍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均符合1999年WT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不同时间测量3次血压,平均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男98例,女22例,年龄60~84岁,平均72.6±10.8岁,平均病程15年。均有不同程度睡眠障碍,均给予神经营养辅助性药物,主要是谷维素和维生素B1。

本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各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方法组1为对照组,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2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加阿普唑仑片。组3药物同组2,另加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包括:①由临床医师讲解高血压病因、情绪对血压的影响及高血压防治的知识,让患者对疾病有全面的了解,寻找影响个人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②选用生物反馈放松训练作为心理干预的方法,每周训练2~3次,每次30分钟,持续3个月,并要求患者按所学放松方法,在训练间隙期每天坚持在家练习2次,每次>120分钟。各组治疗均为12周,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舒张压下降≥20mmHg。②有效:舒张压下降10~19mmHg。③无效:舒张压下降<10mmHg。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组1显效率15%,有效率35%;组2显效率30%,有效率45%;组3显效率50%,有效率35%。3组降压总有效率分别为50%、75%、85%,各组总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