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是资本“寒冬”突破点

在资本寒冬越来越成为共识的2018年,创业环境快速变化,内部产业急剧压缩,创业和投资整体基调越趋谨慎。

2018年是硬科技高速发展的一年,AI技术深入发展,应用场景逐步落地;5G在大规模商用前夕摩拳擦掌,助力数字经济、开启万物互联新时代。同时,2018年也是消费升级开辟新动能的一年,新零售战场上新物种频出,以拼团社交电商模式迅速蹿红的拼多多,仅用3年时间就跻身国内电商三甲并赴美上市。

近日,创业邦推出“中国创新成长企业100强”榜单(下称100强榜单)显示,本次上榜企业广泛分布在人工智能、新零售等九大行业,上榜行业排名前四为人工智能(19家)、新零售(16家)、教育(12家)、医疗健康(11家)。

人工智能领域仍是创业“蓝海”

100强榜单显示,从成立时间来看,上榜企业大多集中在5年以内,合计占比80%。其中,成立3年以下的早期企业24家;成立3—5年的发展中企业达到56家,占比超过五成。而在上榜企业中,也不乏高速创新成长的成立5年以上的成熟期企业,较2017年基本持平,共计20家。

从地区分布来看,北上广依然是主产区,一线城市地位仍不可动摇。北京依旧是上榜企业中数量最多的地区,共计45家,占比接近五成,上海和广东分别以20家和12家位列第二、第三名。

值得关注的是,浙江和江苏分别有7家和6家企业入选,较去年大幅度增长,与一线城市的差距逐步缩小。

从整体行业分布来看,人工智能上榜企业数量独占鳌头,达到19家。人工智能行业从2016年的启动元年,到2018年的应用爆发元年,已经诞生了不少独角兽企业。同时,新零售、教育、医疗健康领域热度不减,均有10家以上企业上榜。

在本次上榜的12家教育企业中,有7家来自K12领域。100强榜单指出,目前K12在互联网教育市场的占比仅为2.7%。随着应试教育背景下,课外辅导的刚需持续走强、二胎政策带来的人口红利,未来K12市场仍将快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中国K12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达1100亿元左右。

本次上榜的11家醫疗健康类企业,分布在互联网医疗、人工智能医疗、精准医疗、创新药等领域,平均融资规模超过7亿元。像成立于2015年的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公司汇医慧影,早前曾获得英特尔投资和芯动能投资的战略性投资,它将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率先实现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商业化。目前,该公司已经与800多家医疗机构展开合作。

从最新一轮融资金额来看,上榜企业中,1—3亿元的企业最多,占比38%;融资额在3—5亿元、5—10亿元和10亿元以上的企业分布较均匀,分别占比14%、19%和19%;未披露融资的企业占比2%。

“风口转瞬即逝,热钱来来去去,唯有真正具备硬实力、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公司,才能够屹立不倒,并一路发展壮大。”创业邦创始人兼CEO南立新表示。

凛冬之下的投资机会将出现在高新技术领域

2018年刚刚结束,创业环境似凛冽寒冬。南立新指出,在经济周期下行的时候,融资不易,创业者需要拥有过硬的核心技术和突破式的创新,才能成为市场的开拓者和领导者。同时,不管是出海还是去三四线城市,都要不断开拓新市场,在巨头没有觉醒的地方,快速建立自己的团队和战斗力并坚持到底。

南立新称:“没有一家企业是永远一帆风顺的。”每个领域都有新的王国产生,而在技术变化的商业帝国中,边界不断被打破,人人都有机会。重要的是,创业者是否有想要飞翔的心和助力飞翔的工具。

在远望资本创始合伙人、迅雷创始人程浩看来,行业的起伏是客观存在的常态现象,不值得危言耸听。在当下的环境,机构投资节奏确实有所放缓,但寒冬已自动筛去许多不合格创业者。同时,资本市场热钱趋少,也给了创业者冷静思考与谋求发展的空间。

“观察中国过去20年,互联网领域的创新更多在商业模式的创新,真正的技术创新比较少。”程浩指出。未来应该是商业模式跟技术创新并举,技术创新的比重一定要提上去。据他透露:“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可能相当于2000年初的互联网,我们判断人工智能是长期赛道,远望资本会长期深耕。”

远望资本2019年的投资重点依然是人工智能领域,同时严格走价值投资路线。在人工智能领域,远望资本精选了5个自身比较擅长的行业:自动驾驶、机器人、AI+金融、AI+企业服务、AI+零售。

程浩分析,未来,人工智能对各行各业的改造一定会超过互联网。互联网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和连接问题,属于浅层次的;而人工智能解决的是生产效率问题,是深层次的。

云知声创始人CEO黄伟认为,当今技术的发展一定不是拼资源拼消耗,而是用AI做事情。“要想富先修路。路没有修好,技术迭代就不存在,技术一定要在产品中变化形态为客户创造价值。”黄伟说。

创业黑马董事长牛文文表示,如今风口创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只拿一个APP却没有产业基础打天下是非常危险的,创业者应该依靠产业升级渡过“寒冬期”。

消费升级和追求品质是中国刚需

“从2012年到现在看中国的消费升级,在26个品类中,有18个品类有高端化趋势。在失败的品牌中,高价值超高价仅占5%—9%。所以,赢得商业战场的胜利并不是靠低价。”分众传媒创始人兼董事长江南春认为,消费升级和追求品质是中国刚需,优质的品牌仍可获得消费者溢价购买。当今中国约有2.5亿中产阶级,他们更重视品牌品质,更接受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有5亿中产阶级。

江南春分析:“这些中产阶级正在引领消费潮流。这一轮消费升级实质上有两个方向:中产阶级努力打拼后的自我奖赏和成为更好的自己。”

同时,江南春表示,传播市场正在发生改变,风向标人群逐渐远离电视。“媒介环境要有差异化定义,在消费者心中引爆主流人群,一定要重视移动端和消费场景。”江南春称。

近几年,已有不少企业在碎片化时代“引爆”了自身品牌。江南春举例道,比如2010年时神州租车原定媒介投放组合为分众1000万元、地铁1000万元、TV6000万元,当时的业内市场排位是第三。随后,神州做了一个重要选择——抢占心智。最终,神州投放媒介组合定为机场2000万、电梯海报3000万、电梯电视3000万,并用了7个月就远超竞争对手排在第一位。

而主打外卖的瑞幸咖啡,主攻星巴克的反方向。瑞幸在北京、上海等12个城市开始打广告时,以楼宇上班族为主,分众媒体海报集中引爆,线上朋友圈分享。在分众的电梯电视和电梯海报上,告诉你“如果没有喝过瑞幸,就在海报上扫码”,最后形成朋友圈裂变,7个月卖出1800万杯咖啡。从融资角度来看,瑞幸是首个6个月超过10亿美元的中国公司。

还有一个典型案例是快狗打车,为了配合海报的发酵和宣传,快狗打车还在微博平台构建了相关话题页,激发了大规模用户对于搬家、运物、拉货等场景的吐槽与评价,形成舆论的二次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