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运动后收缩压恢复延迟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运动后收缩压恢复(PSBPR)延迟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175名中老年人自愿参加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一次递增负荷功率车实验,分别测定运动前安静时、运动中以及运动后恢复期的收缩压,以运动后第3 min的收缩压与运动后第1 min收缩压的比值超过1.0作为PSBPR延迟的指标,将受试者分为PSBPR正常组和PSBPR延迟组,比较两组心血管危险因素异常及危险因素聚集检出率的差异并对PSBPR延迟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缺乏体力活动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异常以及危险因素聚集检出率在PSBPR延迟组明显高于PSBPR正常组,且PSBPR延迟组超过半数的人发生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相关分析显示,肥胖、年龄、缺乏体力活动、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吸烟、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是PSBPR延迟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调整性别、年龄、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不可改变因素后,PSBPR延迟与缺乏体力活动、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肥胖、吸烟和糖尿病显著相关。结论:PSBPR延迟可能是中老年人可调控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关键词:运动;收缩压恢复;心血管危险因素;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

中图分类号:G80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5-0052-05

心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患,心血管事件是由心血管危险因素产生靶器官损害,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和死亡。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糖尿病、吸烟等是目前公认的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心血管危险因素概念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干预心血管危险因素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近年来,学者们一直致力于广泛探寻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最新的研究指出,运动后收缩压恢复(post-exercis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recovery,PSBPR)和PSBPR延迟与冠心病[1]、中风[2]、高血压[3]和急性心肌梗塞[4]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提示PSBPR可能是新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PSBPR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提供新的可调控的危险因子。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受试者的筛选

在郑州市二七区和中原区招募中老年(40~70岁)志愿者275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受试者的病史、家族史、服药史和吸烟史并排除妊娠、肿瘤,近期(两个月内)住院、感染和心血管疾病发作的患者,排除由于骨关节疾病而不能完成功率自行车实验者。共192名受试者(79男,113女)符合标准并自愿参加本实验。所有实验于2012年3月~5月在河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完成。

1.2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诊断标准

1.4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数据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使用卡方检验;PSBPR延迟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其他变量的关系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偏相关分析(校正其他相关变量)并计算相关系数。P<0.05为显著性水平,P<0.01为非常显著水平。所有数据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3讨论

既往研究发现,安静时血压正常而运动中出现血压反应异常者,预示有高血压发病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此,运动试验中的血压反应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9]。但很少有学者关注运动应激后恢复期血压的变化以及运动后血压恢复与心血管事件以及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对PSBPR延迟的研究,并发现PSBPR延迟是预测心血管疾病及其严重程度的重要辅助指标[1],特别是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其在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等方面要明显优于传统心电图ST段压低标准[10],提示PSBPR可能是心血管危险因素之一。

由于中老年人是心血管疾病的易患群体,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是心血管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可显著减少患病率与病死率,因此全面探寻心血管危险因素尤为重要。本研究首次对中老年人PSBPR延迟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随着rSBPR的升高,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缺乏体力活动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异常以及危险因素聚集检出率明显升高,而且PSBPR延迟组超过半数的人发生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肥胖、年龄、缺乏体力活动、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吸烟、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是PSBPR延迟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调整性别、年龄、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不可改变因素后,PSBPR延迟与缺乏体力活动、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肥胖、吸烟和糖尿病显著相关。这些结果说明,PSBPR延迟可能是中老年人可调控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PSBPR延迟的发生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至今尚不清楚,可能与全身血管阻力[2]、自主神经功能[2, 4]以及压力反射敏感性的改变[11]有关。在本研究中,年龄与PSBPR延迟正相关。Dimkpa等[12]的研究证实,年轻人PSBPR速率明显快于老年人,这与老年人全身血管阻力增高、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体适能下降以及压力反射敏感性降低有关,同时随年龄增长,心血管危险因素增多、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升高。因此,年龄是影响PSBPR延迟的重要因素。

缺乏体力活动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横断面研究(运动员VS普通人)和前瞻性研究均显示,规律运动可提高体适能并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有研究发现,PSBPR速率与表征有氧运动能力的指标——最大摄氧量(VO2max)正相关[4]。本研究中PSBPR延迟与缺乏体力活动正相关,提示PSBPR速率可反映个体有氧能力,即PSBPR速率越慢,有氧运动能力越差。运动影响PSBPR的机制可能是规律运动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血管舒缩能力,全身血管阻力随之下降[13]。

肥胖是代谢综合症的主要组分之一,与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交感神经活动过度有关联。进食过量和体重增加均可导致交感神经活动过度,而交感神经活动过度可进一步加重体重增长[14];体重减轻有助于改善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15]并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如空腹血糖水平、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等[16-17]。本研究中,肥胖与PSBPR延迟正相关,这是由于肥胖患者交感神经系统活动过度、体适能下降、心血管危险因素增加,从而影响了PSBPR速率,造成rSBPR明显高于体重正常者。

吸烟可升高血压和心率,降低运动运动耐量并与冠心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有关联。未见有关吸烟与PSBPR延迟的报道,本研究发现PSBPR延迟与吸烟正相关,推测香烟中的尼古丁与一氧化碳长期在体内蓄积,加速了中老人年动脉硬化进程,从而导致全身血管阻力增大。此外,本研究中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易于发生PSBPR延迟,均与患者外周阻力增加有关。

4结论与建议

PSBPR延迟可能是中老年人可调控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同时提示,中老年人应积极采取措施(如运动、戒烟、减肥、控制血压和血糖),降低PSBPR延迟的发生率,避免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突发。

参考文献:

[1]周纪宁, 左进, 陈芳, 等. 活动平板试验中收缩压恢复比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0,19(2):210-212.

[2]Kurl S, Laukkanen JA, Rauramaa R, et 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response to exercise stress test and risk of stroke[J]. Stroke, 2001,32(9):2036-2041.

[3]黄海云, 姚雨凡. 高血压病患者运动血压与动态血压关系的研究[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31(5):32-35.

[4]Laukkanen JA, Kurl S, Salonen R, et 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uring recovery from exercise and the risk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middle-aged men[J]. Hypertension, 2004,44(6):820-825.

[5]Wilson PW. Established risk factor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the Framingham Study[J]. Am J Hypertens, 1994,7(7 Pt 2):7S-12S.

[6]Pittaluga M, Parisi P, Sabatini S, et al. Cellular and biochemical parameters of exercise-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relationship with training levels[J]. Free Radic Res, 2006,40(6):607-614.

[7]McHam SA, Marwick TH, Pashkow FJ, et al. Delaye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recovery after graded exercise: an independent correlate of angiographic coronary disease[J]. J Am Coll Cardiol, 1999,34(3):754-759.

[8]Tanaka H, Monahan KD, Seals DR. Age-predicted maximal heart rate revisited[J]. J Am Coll Cardiol, 2001,37(1):153-156.

[9]Lewis GD, Gona P, Larson MG, et al. Exercise blood pressure and the risk of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from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J]. Am J Cardiol, 2008,101(11):1614-1620.

[10]朱建中, 惠杰, 王国强. 运动试验收缩压恢复比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研究[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6,26(19):1506-1507.

[11]Crandall CG. Heat stress and baroreflex regulation of blood pressure[J]. Med Sci Sports Exerc, 2008,40(12):2063-2070.

[12]Dimkpa U, Ugwu AC. Influence of age on blood pressure recovery after maximal effort ergometer exercise in non-athletic adult males[J]. Eur J Appl Physiol, 2009,106(6):791-797.

[13]Mackey RH, Sutton-Tyrrell K, Vaitkevicius PV, et al. Correlates of aortic stiffness in elderly individuals: a subgroup of 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J]. Am J Hypertens, 2002,15(1 Pt 1):16-23.

[14]Flaa A, Sandvik L, Kjeldsen SE, et al. Does sympathoadrenal activity predict changes in body fat? An 18-y follow-up study[J]. Am J Clin Nutr, 2008,87(6):1596-1601.

[15]Laaksonen DE, Laitinen T, Schonberg J, et al. Weight loss and weight maintenance,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and cardiac autonomic tone in obese persons with the metabolic syndrome[J]. J Hypertens, 2003,21(2):371-378.

[16]Kerksick CM, Wismann-Bunn J, Fogt D, et al. Changes in weight loss, body composit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after altering macronutrient distributions during a regular exercise program in obese women[J]. Nutr J, 2010,9:59.

[17]Tzotzas T, Evangelou P, Kiortsis DN. Obesity, weight loss and conditional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J]. Obes Rev, 2011,12(5):e282-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