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创新:办好老年大学的核心环节

中国特色的老年大学,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原则。老年学员是办学的主体,又是办学的目的。一切为了带着特定意愿来校学习的老年人能够心满意足。

老年大学为此向老年学员提供三项资源

1.安全、舒适、明丽的校舍和校园环境,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让老年人一进学校就快乐;

2.适应不同水平、不同追求的老年人学习渴望的课程体系,让老年人想学什么课程就有,没想到要学但学了有趣有益的课程也有;

3.高素质、善教学的教师队伍,以及他们选择或编写的优质教材,听他们讲课、读他们教材,就是生命的活跃和精神的享受。

在三项中,1项是前提;2项是核心;3项是关键。面对老年人群的需求,金陵老年大学对课程创新的运作是把学校理解为一个“教育超市”,课程就像超市里供人挑选的商品。学校能否兴旺发展,首先取决于符合老年人需求的课程是否品种丰富、数量充沛、质量上乘。

老年大学的课程创新是相对性概念

1.相对于普通教育的大中小学、职业教育的专业院校的课程而实施的课程创新。这些学校的课程不能直接应用于老年大学,要想在老年大学生根成活,就必须进行课程创新,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类型、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的各个环节,都要按照老年教学的目的、特点与规律予以创新,使课程符合老年人的需求和身心特点以及学习、思维、活动的习惯。

2.相对于社会发展进步而实施的课程创新。科技革命带来的信息技术,使这一课程不断扩展;中西文化交流带来的比较研究,使这类课程创新不断提出;文学艺术形式的不断更新,使一系列课程应运而兴。

3.相对于老年学员学习需要的深化、拓展而进行的课程创新。越来越高的老年学员文化程度,使他们的学习要求不断提高。在文史系开哲学课程,在美术系开油画课程,在声乐系开美声唱法课程,都由此而来。

我校课程创新的推进过程

金陵老年大学成立于1984年9月7日,开办时有卫生保健、书法、国画、文学、历史等6门专业课程,在校学员仅有不到600人。办学29年来,学校秉持“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宗旨,认真推进课程创新,使学校得到了很大发展。随着创新经验的积累,学校构建起了结构合理、专业相对完备的校本课程体系。2013年,学校拥有172门专业课程、261个教学班、10000名学员。

1.随着老年人学习需求的变化,实现课程设置的扩张和深化

满足老年人群的学习需求是我们课程创新的原动力。从办学之初到现在,围绕办学宗旨的五个方面,只要老年朋友需要学习什么学科的知识技能,我们就想方设法地努力开设相应的课程。

(1)办学早期。我校开设过保健体疗、世界现代史、战后国际关系、服装(设计、裁剪、制作)等课程。

(2)办学中期。开设过诗词格律、美容美发、家电维护、形象设计、电脑初步、舒同体书法、法律、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文物鉴赏等课程。

(3)近十年来,开设了哲学、史学、文学、美术、艺术等各个学科的大量新课,包括珠宝玉石文化、收藏文化、青绿山水画、孔雀虫草画、六朝史等课程,它们都是与时俱进,都为广大老年学员所喜爱的。

我们通过听取学员反映、采纳教师推荐、开展专题问卷调查以及制度性的期中教学检查全面了解老年学员的学习需求,持续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创新。当老年人群的学习需求旺盛时,同一门创新课程可同时开几个班并持续开设几年,有的课程则长盛不衰。像国画、书法、卫生保健等专业,随着老年人群学习需求的扩大和深入,从各自一、二门课程发展到十几、二十几、三十几门课程,扩张成了三个系。我校九个系的课程全都经历了同样的发展过程。

在目前的课程体系中,具有本校特色、本地特点的课程有:

——国学课程。包括易经、六祖坛经、国学治要等。

——哲学课程。包括: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中西哲学短篇赏析、人生哲学等。

——史学课程。包括:六朝史、明清史、中华民国史、民国人物传、中共党史和南京党史等。

——音乐课程。包括:经典音乐欣赏、钢琴即兴伴奏、民乐合奏练习等。

——美术课程。包括:油画、水彩画、青绿山水画、舒体书法、书法美学、书道等。

——摄影艺术课程。包括室内高端摄影等。

——戏曲艺术课程。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各个剧种的表演艺术。

——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动漫制作、微电影制作等。

2.随着创新经验的积累,把握课程设置中的规律性现象

课程设置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核心环节。从理论上说:老年教育课程设置是有规律的,但要真正掌握规律,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我们从重复出现的现象中寻找规律,发现的规律性现象有:

(1)潮汐现象。老年人群的学习需求不仅呈现多样性分布而且存在明显的潮汐现象,随着某些需求的退潮,为此而创新的课程也会出现班级数减少直至消失的现象。我校办学早、中期的许多创新课程红火一段时期以后至今已踪影全无,一些当时的创新课程都已停开,其中服装(设计、裁剪、制作)课程的兴衰就是一个典型事例。有的创新课程则是间歇性开设,比如文物鉴赏、收藏文化课程等。创新课程的潮起潮落是正常现象,但作为一所长期办学的老年大学,要想受到老年人群的长期欢迎,则必须拥有相当数量的、稳定的优质。

(2)追新现象。在中国这个正在加快现代化的并且是开放的国家,“摩登”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包括老年人所追求的。课程设置的创新和追求“摩登”应当一致。国学复兴,是当代中国意义重大的文化思潮,引起老年人的兴趣,我们就加以跟进;玉石鉴赏是社会上很时髦的事,我们应时而进,开设这一课程;瑜伽,既练身体又练形体,开这门课为年轻老年人所欢迎。

(3)攀援现象。在一门课程的学习上,老年人都想向着更深的知识、更高的技能的方向去提高;在各门课程的关系上,老年人也有从康乐型课程向能力型课程攀登的趋向。现在新退休的一代老年人,进校之初,都愿学习健身娱乐类课程,他们要借此摆脱辛劳,放松身心。但是,随着学习的进步,他们又逐步要求学习知识类、技能类、创作类的课程,将自我发现的潜力,转化为现实的才能。

(48)链式现象。实际的过程是:在一个学科中,首先开设的只是一门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成功,受到特定群体的老年人的欢迎,他们就会要求该学科其它课程的开设,形成“链式效应”。这种效应,在我们后面要说到的“引导性课程设置”中,有更显著的表现。

3.随着课程结构的完善,实施课程创新的整体设计

六年前,我校在设计“学分制”时,借机对全校课程进行了梳理,把握了课程体系结构。梳理中理清了一些课程的专业联系,区分出专业层次,从中发现了一些不足,在以后新学年的课程创新中就有意识地加以弥补,如创新开设了摄影创作、简谱乐理、书画款识款书、中共党史等课程。随着课程结构的逐步完善,两年前学校又及时提出课程创新要着眼于整体设计,一方面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面向老年人的需求,从老年教育讲兴趣、讲素质、讲培养现代老人、培养现代老人的素质和素养的高度去开发创新课程;另一方面要努力构建课程专业和课程模块,向相对完整、系统的专业教育方向发展。在整体设计的要求下全校各系的课程创新进入到新的阶段,专业课程模块逐渐明晰。比如:书法专业的整体设计,有楷书、行草、篆隶、篆刻四个模块,共有17门课程和硬笔书法、书画题款、书道赏析3门特色课程。国画专业的整体设计,有四个层次两大技法模块:四个层次分别为基础、提高、创作、研修;写意技法模块包含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工笔技法模块包含花鸟画、人物画。

我校课程创新的运作机制

在课程的各个环节中,关键环节是“课程设计(亦称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指设置具体的学科。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的前提,课程类型是课程设置的条件,而课程实施是对课程设置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设置及其实施效应的评价。就老年大学而言,课程创新,关键就是课程设置的创新。每设置一门创新学科,就会出现课程后续环节的系列创新,发生“链式反应”、“溢出效应”,从而形成该门课程的整体创新。所以,课程设置创新是课程创新的龙头。

在课程设置创新上需要重视各门学科新课程的开发。我校注意从老年学员的呼声中寻找新课程,从各个学科任课教师的推荐中发掘新课程,在学习兄弟老年大学课程创新的先进经验中采用新课程。我们已经体会到:新课程就是生源,新课程就是活力,新课程就是质量的提升。

1.课程创新的三种方式

我校的课程创新,有三种方式:

(1)课程内涵更新。通过教学大纲修改、教学内容调整与适用教材改编、教学方式方法更新来实现。像网络漫游、国际旅游文化、老年保健、英语口语等课程内容经过更新后都已面目全非;手工工艺课程不断开拓手工艺技能教学的新品种,如丝网工艺、毛线编织抱枕、沙发靠枕、披肩等;运动康复课程不仅调整内容,还增加技能训练和教学互动;影视赏析课程采用了观看、讲评、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楷书课程开展了颜体欧体提前介入对比教学试点;草书课程将“使转、翻折”的基本功训练改为教学重点……。正如我校文史系所体会的,通过这种更新,做到老课程保值、新课程保鲜,调动了学员学习积极性。

(2)新课程设置即外延拓展的方式。如2010—2011学年,全校共新开课程25门,其中自然疗法、国学易经、中外哲学短篇赏析、英语强化、瑜伽、简谱乐理、女子风情拉丁舞、踢踏舞、动画制作、色彩基础等,都是外延拓展的课程,受到了老年学员的普遍欢迎。

(3)课程整体设计创新的方式。近年来,全校课程创新着眼于整体设计,在努力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培养现代老人的素质与素养和构建专业系列、专业课程模块上有了明显进展。

2.课程创新的三个维度

我校的课程创新是全方位、立体化的。以2011—2012学年为例,全校新开的26门课程有三个维度:

(1)横向拓展。如文史系开设英语经典名曲学与唱课程,舞蹈系开设阿拉伯舞课程,美术系开设水彩画课程等。

(2)纵向深化。如诗词课程从较浅的诗词赏析到诗词创作,再到诗词研究;绘画书法课程由技法学习深化到美学、书道的学习等。

(3)现代化更新。如开设卡片机摄影等课程。这些课程,跟上老年人对新科技成就的追赶步伐,对“摩登”生活方式的喜爱,以及他们做现代老人的期望。

3.课程创新的三种整体化形式

近几年来,我校重视课程系列、课程模块、课程体系的多层次建构。对校本课程进行结构分析,把现有课程梳理成行、构建成块、编排成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需要开设的新课程,实现专业系列化、层次化、模块化,实现课程规范化。

(1)系列化。卫生保健系、文史语言系、生活艺术系、舞蹈系的许多课程是横向并列的,通过梳理实现专业系列化。以文史语言系的课程整体设计为例,从《易经》延伸到《六祖坛经》,还将陆续开设《国学治要》、《群书治要》……形成国学专业系列;从文学欣赏到文学名著选读,再到文学创作……,形成文学专业系列;从古代史到明清史,再到中华民国史、中共党史……,形成史学系列;从中外哲学史,到中外哲学短篇赏析,再到人生哲学和艺术哲学……,形成哲学系列;此外,还有“英语口语”专业系列。

(2)层次化。书法系、美术系、电脑系、声乐系、器乐系的许多课程有着前后衔接的纵向联系,通过梳理实现专业层次化。全校课程总体上分有基础、提高、研修三大层次,具体到各个专业则各有不同。如国画专业分有基础、提高、创作、研修四个层次;摄影课程分有卡片机使用、摄影入门、摄影提高、具有专业水准的室内摄影四个层次。层次梳理使得专业脉络清楚,课程目标明确,提高了课程创新的质量。

(3)模块化。梳理全校专业课程时发现许多课程不仅有广度上的横向并列,更有厚度上的纵向衔接,形成一种立体的课程模块。国画专业、书法专业如前所述形成了模块,摄影课程也是如此。摄影课程模块不仅有上述的四个层次,在具有专业水准的层次上还有横向并列的风光摄影、静物摄影、人物摄影、夜景拍摄、新闻摄影、建筑摄影、摄影构图与用光、摄影作品赏析、摄影作品创作……等系列课程。在整体设计中,我们认为摄影课程模块应当涵盖摄影技法、摄影艺术、摄影作品后期处理以及它们派生出来的其它内容。对摄影课程模块进行梳理分析使我们把握了摄影课程创新的方向和课程目标的确定。

电脑系专业课程的整体设计是系统性的,模块分成四个层次:初级——人机对话,掌握基本的电脑操作技术;二级——网络与生活,掌握网络漫游的技术;三级——多媒体享受,掌握图形图像处理、动画制作、视频编辑等技术;四级——DIY,自己动手组装电脑、安装操作系统、拍摄微电影。通过专业系列化、层次化、模块化的梳理,我校的课程创新从感性自觉阶段开始进入到理性自为阶段,在更高的水平上来努力满足老年学员多学习、学深、学好的要求。

课程创新问题的理论分析

在老年大学的教学改革和发展中,课程创新居于核心地位。课程创新必然会推动老年教育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将其最新成果引进教学。课程创新不仅是老年教育适应和满足老年人不断更新的学习需求的根本途径,而且吸引着广大老年学员的学习兴趣,不断发掘出广大老年学员的潜力和才能,使他们体尝到生活的新境界和生命的新意义;不断引导着广大老年学员学习诉求的结构性变化,使老年学员的学习诉求从盲目性转变为自觉性、更具时代性。课程创新成为了吸引广大老年朋友接受老年教育的“引力场”。老年大学只有着力于课程创新,才能不断增强广大老年人的文化投资需求和精神消费需求,进而实现老年教育的最终目的。在课程创新的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课程创新是我校教学改革的重点。

在课程创新中要注意四个结合,这也是课程创新应当遵循的四个原则:

1.满足老年人个体需要和引导他们适应社会需要相结合

老年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这个“人”,首先是每一个老年人个体。其次,也是每个个人的集合体——人民。这就要求我们了解老年人的个体心理需求,让他们在老年大学的“教育超市”中选择自己的所需。同时,老年教育也是人民的事业。党和国家,要求老年人关注国家大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这就要进行时事政治的教育;要求老年人自愿地融入社会,用适当的、力所能及的方式,参加各种有益活动,这就要在办好第一课堂的同时,办好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就价值观而言,这里有两个本位: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二者是能够结合的,因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是老年人的个人自觉选择,他们在融入社会的同时,也愉悦了自己的身心。

2.教育超市式的广泛拓展和进取阶梯式的多层次满足相结合

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首先要注意广度。原因在老年人个性的多样性和选择的自由性。失去广度,就意味着把一部分老年人关在老年大学的校门之外。例如,我校一段时间没开戏曲课,原因是协作单位对开办条件要求较高。后来发现,学习戏曲的是一个很大的老年群体。我们不能因为谈不笼条件而把这群老年人关在老年大学的大门以外。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要在注意广度的基础上重视深度的开掘。因为学得深入些也是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追求。学习深度同老年人原有的文化程度相关。文化程度在大学专科以上的老年学员往往要求学得较深。另外,学习能力强的老年学员,即使原有文化程度不高也想学得深入些。为了满足老年学员钻研学术、掌握学理、进行创作、实现人生价值的愿望,金陵老年大学创办了三大校级社团——有400多名创作研究员的书画研究院、有140多名创作研究员(其中有包括知名作家在内的20名各级作家协会的会员)的文史研究院、有60多名老年演员加盟的艺术团,他们均实行“学习、研究、创作”三结合的活动原则。三大社团的高质量活动,不仅满足了一部分老年学员的进取要求,也带动了各个专业的教学。学广学深,二者应相互结合、不可偏废。在某种意义上,这两方面的关系也是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我们的老年大学也要搞“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提高指导下的普及”。

3.对老年人感受性需要的积极适应和对老年人本质性需要的主动引导相结合

这个问题是欧美学者提出来的。他们认为:老年人的学习需要分成两种:一种称“教育需要”,另一种称“教育需求”。中国学者岳瑛对此作了分析:“教育需要是老年人所表现的一种追求或偏好,通常由实际调查可以得知。”“教育需求则是由专家学者根据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所界定的。”(岳瑛:《教育学视域中的老年教育》,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第115页)中国老年教育界按照实际情况,将这两个概念改提为“感受性需要”(相当于外国人讲的“教育需要”)、“本质性需要”(相当于外国人讲的“教育需求”)。(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课题组编著:《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阳光出版社,2012年,第147—149页)老年学员,大多数是按感受性需要来上学的;但是,老年大学要重视对本质性需要的研究。按照满足感受性需要来设置课程,这叫适应性设置;按照满足本质性需要来设置课程,这叫引导性设置。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设计好适应性课程,又要宣传好引导性课程,把为老年人服务和帮助老年人进取结合起来。我校开设的、六祖坛经、人生哲学、书道、微电影制作、经济政治热点讲座等课程都是典型的引导性设置的课程。

4.课程创新和巩固完善相结合

受到学员欢迎的创新课程会保留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为学校的传统课程。经过近30年的创新发展和积累,我校已经形成了以传统课程为骨干的课程体系。我们在与时俱进地开设创新课程的同时还注重对已开新课程积极地加以改进和完善,使之成为新的传统课程;在对传统课程不断充实完善时,还注意与注入创新活力结合起来,使传统课程具有创新的内容与形式,具有创新课程的特质。

金陵老年大学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课程创新,其本质在于使我校的教育改革取向开始超越单纯的教育体制改革,着重关注课程层面的革新,致力于把教育改革和创新的理念落实到课程的微观层面,使老年学员在老年大学教育的日常生活中体验超越、寻求发展。我们要通过改革和创新课程,推动我校的老年教育现代化进程。

(责任编辑: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