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代乐舞之美

【摘要】:唐代这一时期的乐舞活动频繁、乐舞存在的空间广泛、参与舞蹈者众多、舞蹈种类纷繁、舞蹈风格多样。可以说,唐代乐舞在中国古代乐舞发展史上形成高峰,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舞蹈的不同领域都有所发展,成为古代乐舞发展的鼎盛时期。

【关键词】:古代舞蹈;唐代乐舞;艺术成就;唐代

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强盛的朝代,其强盛远超过汉王朝。唐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75年,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安史之乱以前约一百多年里,大唐帝国十分的强大,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地域面积庞大,成为鼎盛时期。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极盛走向衰落,由统一国家走向藩镇割据局面,最终灭亡。进而唐代乐舞成为我国乐舞发展的一个高峰时。纵观唐代的乐舞,舞蹈的成就十分繁多,从其发展的背景到乐舞成就,进行逐一分析。

一、 继承创新----唐代乐舞发展背景

唐代吸取了前代的历史经验,吸取了隋朝严酷暴政,唐朝既不盲目效仿前朝,并能顺应时代要求,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并作出了适合本朝发展的历史性选择。开启了隋唐盛世的华丽篇章。唐朝对前朝有“承前”的总结,同时唐代也重视创新,以间舞蹈为基础素材,中原舞蹈为基础并吸收中外各民族乐舞内容形式而形成的。继承与创新这两个特征对唐代乐舞的发展进行了总体概述。

唐代继承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的传统的舞蹈,如唐代歌舞戏中的《踏谣娘》,起源于北齐。《兰陵王》也同样起源北齐等。唐代以国名、地名、族名为乐部或舞蹈的名称。唐代著名的表演性舞蹈如具有西域风格的《胡腾舞》、《胡旋舞》,都是著名的西域民间舞。如《南诏奉圣乐》中的南诏在今云南大理一带。同时,唐代也有新作,唐代十分重视创新,不固守旧章。据唐人崔令钦《教坊记》所列,唐大曲有四十六种之多,期中许多事新作。唐代还有一些继承前代传统乐舞的表演性舞蹈如西域的《龟兹乐》以及《玉树后庭花》等,经过了一定的加工和创造,使舞蹈更就有表演性和可观性。影响最大的要数最为著名的《霓裳羽衣舞》,由杨贵妃表演,唐玄宗编曲,是一部具有较高水平,较高欣赏价值的宫廷乐舞。还有一些没有归入具体类别的舞蹈形式,如表演仙女形象的,其创作与当时的一些神话传说有一定的关系,宗教色彩浓厚,《凌波曲》惟妙惟肖的刻画了龙女浮出水面的形象,轻盈、飘拂美丽至极。

二、艺术成就——唐代乐舞之美

唐代在我国是乐舞的高峰期。它在一定程度继承并发展了前代的乐舞,并进行了创新和改编,内容和形式都更加丰富多彩,唐代对待乐舞十分的珍视,这也造就了唐代乐舞的发繁荣,它像一朵盛开的百花,植根于广阔的土地上,扎根在民间乐舞的肥沃土壤上,变换多姿,丰富多彩。唐代舞蹈的艺术水平,主要反映在表演、创编、舞蹈美术、记录舞蹈的“舞谱”舞图的产生等方面。接下了进行一一分析。

(一)表演性舞蹈之美

表演雄健豪放,令人振奋。公孙氏大娘舞剑气《剑舞》。《破阵乐》大型男子战舞,由120人表演,舞者披甲执戟,舞姿威武豪放。《剑舞》与《破阵乐》是在继承传统武术,武舞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民族民间乐舞因素,进行在创造的结果,在艺术上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矫捷,活泼,轻快的乐舞美:《胡旋舞》中有连续多圈节奏的旋转动作。快节奏连续多圈旋转。为女子或男子独舞。

柔婉,轻盈,飘逸之志,令人神往:如《霓裳羽衣舞》:“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立,斜曵裾时云欲生”。白居易曾作诗赞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凌波曲》:舞者踏着凌波微步。如龙女在水面漂浮移动。

情绪——抒发哀怨之美:悲痛之情,催人泪下。《何满子》著名悲歌,舞者何满子在被处死以前,满腔悲愤,哀怨所唱。《叹百年》悼念同昌公主。歌舞大曲《雨淋玲》唐明皇悼念杨贵妃作。

技艺结合之美:旋转特别是急促旋转以及“空转”是唐代比较新颖的舞蹈技巧。软度主要体现在腰肢的软功如“鼓摧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就是描绘《柘枝舞》在即将结束时,舞者来了深深的下腰攻作,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腾跳和各种舞蹈如《胡腾舞》是矫健,奔放,激烈的腾跳和踢踏舞步巧妙结合。

力度、眼神变化(眼神的运用是从唐代开始的):舞蹈《胡腾》舞者:“扬眉动目踏花毡”。《柘折》舞者:“曲尽回身处,层深犹注人”。《霓裳羽衣舞》舞者:“娇眼如波如鬓流”。

道具的巧妙运用——如长袖,巾带:如舞蹈《胡旋》舞者和披巾随风驰电闪的快速舞动。唐舞用和墓室壁画的舞者;时而急翻双袖,如彩蝶纷飞。敦煌壁画中姿态各异的舞巾伎天。

以歌舞形式表现故事、人物——反现实生活:《踏摇娘》以诙谐、嘲弄的笔调描绘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有歌、舞、道白、领唱及和歌,有情节,矛盾,冲突,形式接近后世戏曲。《兰陵王》表现北齐兰陵王假面作战英姿的歌舞戏,舞者扮演特定的人物表演指挥击刺动作,是一个有人物及简单请记得独舞。《钹头》主要表现了父亲被虎所吃,其子寻虎报仇的故事,场面为人与虎斗的激烈场面,动作是角低与兽结合的一个节目,带有一定的伤感情绪的歌舞戏。

(二)编导艺术之美

唐代并没有出现舞蹈编导这个词语,主要集中在“字舞”和“群舞”中。舞蹈技艺水平较高的应数独舞、双人舞和歌舞戏。大多是舞者自编自演的。如著名的字舞《南诏奉圣乐》、《菩萨蛮》等。《南诏奉圣乐》是一部民族团结的颂歌,也是一组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字舞”,舞队摆成南、诏、奉、圣四个大字,在我国历史上有一定的影响,在艺术创造上,广泛吸收汉族、龟兹等西域乐舞成分而改编的大型组舞。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及欣赏价值。

(三)舞蹈美术之美

服饰之美:因舞蹈的种类不同而不同。力图与舞蹈内容相吻合,使其增强舞蹈的感染力。《破阵乐》武士打扮,皮甲执戟。《绿腰》《白纻》等舞者穿轻薄柔软的长袖舞衣。

化妆之美:唐代教坊有一个艺人名叫庞三娘,实际长相十分的丑陋,但是已经化妆之后,十分的漂亮,美若天仙一般。跟以前都判若两人,让人难以置信。

舞谱之美:我国古代的筵宴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歌舞伎人表演,供宾主欣赏娱乐的,一般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艺水平与欣赏价值。另一类是宾主间进行的礼仪兼自娱性舞蹈。如《敦煌物普残卷》。

唐代的乐舞之美,在舞蹈表演、编导、舞蹈美术、舞谱等各个方面的成就充分表明了唐代舞蹈,特别是表演性舞蹈,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的第三个乐舞高峰期,继周代和汉代周之后,乐舞最鼎盛的时期,舞蹈种类较多,风格各异,各具特色,又继承和创新,具有了较高的审美意识,更加符合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唐代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下: 1)初唐、盛唐的舞蹈作品如《破阵乐》、《剑舞》等舞,都具有昂扬,挺拔豪放之美,是人们崇尚欣欣向荣,振奋向上的精神气质的体现。2)盛唐产生了为数众多、场面宏大、华丽和精神绝伦的舞蹈作品《坐部伎》、《立部伎》中的部分舞蹈及歌曲大曲《霓裳羽衣舞》等,它们是统治阶级追求最高水平艺术享受和有效进行整治宣传的产物,也是宫廷艺术家们广泛吸收多种乐舞因素编创的成功之作,同时也反映了大唐帝国的恢弘气度。3)“安史之乱”后,国家多难,人们不安,曾显赫一时的《破阵乐》等舞蹈阵容已经大大缩小。并失去了原有的健美雄姿。开始出现《何满子》《叹百年》等著名悲舞,所显得艺术情调与精神气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唐帝国审美趣味的变化与时代脉搏的跳动。4)而来自民间的舞蹈的舞蹈《剑器舞》、《拓枝舞》、《胡旋舞》等,则以各种不同的方式顽强地发展流传,它们明朗、向上的精神风貌始终为人们所喜爱。5)国势的强盛,开放豁达的社会风气,广取博采的创作和表演的方式,构成了唐代舞蹈明快、健朗、绚丽、昂扬的审美特征。唐代的乐舞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对乐舞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唐代的乐舞之美一直延续到今天,无论是雄壮,哀伤的。轻盈飘逸之美,都给人美得享受,给后代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三、 发展现状——唐代乐舞新姿态之美

能够代表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古典舞,以多种方式迅速发展。由我国著名的李正义教授和唐满城教授,将戏曲身段和武术中为主,有借鉴了西方芭蕾为辅助的训练,建立起了中国古典舞神韵流派体系。孙颖教授通过汉代画像砖等舞蹈形象构建起了“新的古典舞蹈——敦煌舞”。敦煌莫高窟建立于十六国的前秦时代,经历各代兴建才出具规模,但盛唐的繁荣创造了敦煌文化的全省时期。敦煌舞体系不是复古以前的内容,在借鉴的基础上还融入了当今的舞蹈的审美要求,与之相并论的要数《仿唐乐舞》,由陕西歌舞剧院所创编,这里的 “仿”字体现了创编手法的新,“颖”虽然借鉴了史料的依据,但编带也更多的运用了现代审美眼光进行仿古创新。就这个“新”字而言,看似是与真正意义上与唐代舞蹈的区别所在,是我们当今所寻求的一种精神价值。在观看每一场的唐代歌舞时,都给人们一种穿越到唐代的感觉, 无论是敦煌舞还是类似一系列的仿唐乐舞都展示了中国恢弘庞大的气魄,从新古典舞在精神上追求的回归文化,都呈现了它们的研究成果并给人们留下了个更多的探索和发掘的空间。如现代的古典女子独舞《春江花月夜》表现了舞者好像在模仿飞旋的鸟儿,高低飞舞,舞者手中的折扇,是开时合化作轻盈身姿,舞者婀娜。还有像古典女子双人舞《飞天》等,都体现了唐代乐舞的风采。“20世纪80年代以来,舞蹈艺术家们深入挖掘民族音乐的宝贵遗产,在创作中掀起了一股仿古浪潮,由于《仿唐乐舞》是80年代初最先推出的新编大型仿古乐舞,因而受到热门的普遍关注。”唐代乐舞的文化,一直深深影响着后世,大唐帝国的舞蹈,为舞蹈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强盛的大唐帝国,把我国古代舞蹈艺术推向了高峰期,无论是舞蹈的内容和形式上对当今的舞蹈有一定的影响,对亚洲周边的国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日本与朝鲜的《春莺啭》舞图,都是由中国传入的唐代舞蹈,在服饰、舞韵、构图上都有所改变,名族化更为明显,但这些史实也充分的证明了唐代的辉煌,为世界舞蹈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献。

参考文献:

[1]王克芬主编.中国舞蹈发展史[M]. 上海人们出版社出版,2004.

[2]冯双白,茅慧.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王雨虹.宗教意识下形态下的唐代乐舞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任静,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201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