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 要:该文对当前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市级气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的措施,同时选取了近年汉中市气象科研成果转化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科研成果转化;现状;对策;气象

中图分类号 P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8-0137-03

1 气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

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已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环节。多年来,经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一方面这些成果促进了气象事业的发展和气象现代化建设,另一个方面成果的转化应用率却不容乐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一是气象属于环境科学,其科研成果绝大多数为自身业务发展和公益服务所需要。二是气象科研课题往往难度大、周期长,特别是天气学理论和天气预报等关键技术上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目前还难以形成高质量的气象科技商品。三是受科技成果自身因素制约,科技人员在选题立项时考虑最多的是科技的前沿性、创新性,对科技成果转化考虑甚少,尤其在基层气象部门,科技成果本身原创性不够,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存在低水平研究或重复研究。四是科研项目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因气象部门是业务单位,尤其是市级气象部门,日常承担了大量的业务工作,科研管理单位也是监管科研项目管理,项目检查一般都是根据工作忙闲情况,随机抽空时间进行项目检查,而科研项目研究本身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控制项目节点才能有效管理,同时,存在管理观念落后、管理办法生硬,缺乏及时有效的调控,科研管理工具和手段落后等问题。五是未建立有效的科研项目激励机制。科研转化激励力度小,目前仅有的规定过于原则,欠缺可操作性。六是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意识较差。科研人员普遍存在重科研、轻开发,重成果,轻转化的观念,忽视科研成果的可推广性。

2 气象科技成果转化

2.1 气象科技成果的界定 气象科技成果是指除已按程序经过鉴定或认定、已正式颁布的标准、已拥有著作权或专利权、已公开发表的论文等,中国气象局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业务技术报告、决策服务材料、发展战略、规划计划和重大软科学研究成果等,在科学研究、工程业务建设和气象服务等过程中形成的系统、平台、设备、软件、数据集、方法、指标、科普作品以及重大技术标准研究成果等。

2.2 如何认定气象科技成果 根据《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成果认定办法》规定,科技成果的认定分为以下两类:

2.2.1 业务报告类 在气象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业务技术报告、决策服务材料、发展战略、规划计划和重大软科学研究成果等。此类认定是通过省级气象部门或中国局直属单位组织的专家论证;决策服务材料获领导批示并形成良好社会影响;发展战略、规划计划、软科学成果已发布实施或采用。

2.2.2 业务技术类 在提升气象核心业务能力和水平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的系统、平台、设备、软件、数据集、方法、指标、科普作品以及重大技术标准研究成果等。此类认定是解决核心业务技术问题、具有提升核心业务能力和水平潜力、具有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从国家层面说,随着科技现代化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改革,评判科技创新不再以科研论文的多少为唯一标准,而是以能否提升社会生产力作为评判的主要依据。对气象部门来说,气象科技创新也紧密围绕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核心技术突破来展开。一方面,重视高水平科研论文、专利专著;另一方面,一些不以科技论文为产出形式的研究成果,同样是气象科技水平的重要表现,也需以规范的过程和形式加以认可。这类成果以技术报告或其他形式纳入科技评价,有利于激励模式研发人员潜心研究模式。

2.3 气象科技成果转化

2.3.1 转化流程 只有经过认定的科技成果才能进入科技成果中试、转化、应用、业务准入的基础,也就是说,科技成果转化的流程是:科技成果认定→中试→转化→业务准入→推广应用。其中,中试(即中间性试验)是科技成果向应用转化的关键环节。中试平台是一个科研、开发、应用相结合的科技实体,主要针对气象部门的核心技术问题,长期进行各类自主研发科技成果和引进先进成果的中试,成为气象部门内部源源不断辐射成熟技术的基地。2014年9月30日,陕西省气象局首次尝试搭建软件类、人影类、预报类、服务类四个省级中试平台和榆林、西安、安康3个片区中试平台。

2.3.2 转化效果体现 对企业而言,科研成果的转化效果主要体现在是否能转化为生产力,企业是成果转化的主体。气象部门作为一个公益性、科技型的部门,气象部门的科研成果转化就是业务化。气象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直接为各级领导和部门在防灾减灾、指挥生产、发展地方经济的决策服务,如各类气象服务决策材料、规划计划等。(2)气象工作自身应用。此类较多,主要是新的气象科研成果改善业务环境和条件,形成或增加新的业务能力,提高气象业务、服务工作水平。(3)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网络、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等,可以进入科技市场,面向社会推广应用。(4)直接为社会、单位或个人提供科技城成果转让或服务,如气候评估、大气监测、人工增雨、遥感信息等。

3 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对策分析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科技界的普遍的“痛”,也是大难题。在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见中,科技成果转化也是着笔最多的,中央文件将科技成果转化通俗的称为“科技与生产相结合”。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科研管理工作中最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研究积极性,从国家层面上来说,科技奖励由初期的最高奖励几万元到现在的500万元,各地政府也在不断出台重奖办法激励科技攻关。陕西省气象局为了激励科研和人才成长,2012年开始实施“火车头计划”,通过四年多的实施,重点研究领域、科研团队建设、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对外合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出现了一批科研成果和人才,“火车头”带动效益明显。根据气象部门的特点,探索建立适合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激发气象科研工作者的内在动力,总体上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3.1 加强科研管理机制,引入科研成果评价机制 在市级层面,结合气象业务特点,重点建立研究型业务。在自主科技研发的同时,注重科技总结和成果转化,使气象科技成果服务于气象现代化建设。探索建立符合汉中本地特点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加强对项目立项、项目验收方式的改革,引进同行专家评审、评估制度,减少行政干预,确保符合气象业务发展需求。

3.2 建立科研成果源头机制 加强全程的科研动态管理,强化立项评审,变科技成果转化的末端机制为源头机制。引导、培养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意识,在申报立项时就把成果如何应用纳入到申报过程中,尽可能避免科研与业务实际相脱节。建立科技评价专家库,严格执行专家评审制度,业务项目引入成果应用单位参与评审,以保证评审的公正,利用后期的项目推广应用。利用好省级中试平台,根据本地业务特长,建立市级中试平台,发挥其在气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孵化、示范和推广作用。对于确定转化应用的项目,要充分发挥优秀成果的示范作用,制定推广应用方案,落实人员培训和推广措施,扩大推广应用范围,将科研能力真正转化为业务能力。

3.3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科技和人才问题已经成为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衡量标准,成为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要素。而人才又是科研的关键所在,是未来气象事业发展的希望所在。因此,在科研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把握科技人才工作的节奏和方法,加强分类指导,深化局校、局局合作,大力支持科技人员承担科研课题和参加学术交流,给予科研人才一个健康的研究环境,并且在技术考评、先进评选、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倾斜,激励科技人才充分发挥潜能,引导科技人员做出更大创新业绩。

3.4 建立利益分配机制 设立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奖,重奖对提高业务服务能力有重大贡献和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予以一定的奖励。作为市级气象部门,基本工作是以基础业务为主,科研为辅,因此,在对科研目标和任务进行评估时,应对业务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进行充分调研,建立相应的权重,不顾此失彼。

3.5 建立服务激励 科研工作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不能用纯粹的行政管理,在科研管理中,管理者应该转变工作职能,成为科研工作的服务者,尊重人才,为科研人员创造出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提高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4 典型案例分析

4.1 预报指标体系研究 预报指标体系研究是典型的研究型的科研项目,2013年由陕西省气象局在全省组织开展研究。建立这个项目的背景是因为随着数值预报的发展,预报员对数值预报产品的过分依赖,因数值预报的误差造成的预报失误事例屡见不鲜,特别是一些局地的天气系统,数值预报往往容易漏报或错报。在地形复杂的地区,数值模式很难模拟当地地形地貌及在其影响下的各种天气变化,而建立预报指标体系,根据汉中地区历史灾害性天气发生时,利用地面、高空天气图、各种天气学物理量、雷达、卫星反演参数所总结的预报指标会有效弥补数值预报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同时,年轻预报员由于工作经验欠缺,对当地历史天气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的特点和发生发展机理不清楚,利用预报指标体系建设项目,通过对历史天气个例的认真分析和再研究,结合天气学理论和方法寻找天气指标,对预报员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这个项目的研究目的是建立短时、短期预报时效的天气学经验预报指标体系,建成逐月气象要素气候极值指标、短期气象要素指标、短时临近预报指标和短期灾害性天气预报指标,使其成为本地预报预测的重要参考方法之一。为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提供支撑,有效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率。这个项目已于2015年验收,目前在汉中市预报业务应用中还在不断订正完善,对提升预报质量效果显著。此项目可以说是研究型科研与业务紧密联系的典范。

4.2 汉中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研制 此项目是一个部门合作,先开展研究,出成果后再推广应用的案例。《汉中市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系统》是2007年汉中市气象局立项研究开发的项目。该系统利用国土资源局提供的山洪地质灾害数据,结合气象局监测资料、实时天气要素资料,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域提前做出判断预测。2007—2010年,该系统一直在业务运行中,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功能。2010年6月,市气象局与市国土局签订了业务合作框架协议,启动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服务工作。在此项目的基础上,国土、气象两部门更深层次的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服务工作研究合作和应用。2012年3月该项目通过了省国土资源厅、省气象局、汉中市人民政府联合专家组验收,认为项目思路超前、技术先进、模式合理、效益显著、可移植性强,省国土资源厅向各地市进行了推广。此项目在业务运行中,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汉中市最大限度地避免地质灾害损失立下了功劳。

5 结语

当前,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得到了决策层、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决定着气象事业的未来,只要发挥气象部门科技研发的优势,把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作为加快发展、不断赶超的动力源泉,把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强组织引导,营造氛围,就一定能够形成特色的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易燕明,范旭,周爱国.当前世界环境地质学发展特点趋向及我国当前主要环境地质学的问题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2):9-15.

[2]易燕明,范旭,刘伟.国外科技成果管理的比较及对我国气象部门科技成果全程管理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8,3:66-70.

[3]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成果认定办法(试行)(气发〔2015〕47号)[N].中国气象报,2015-07-24.

[4]杨萍,张源.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安排与机制优化[J].科技管理研究,2010,9.

[5]毛维静.论高校科研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