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年:青岛开放的紧要几步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zka/szka201408/szka20140812-1-l.jpg
  从1984年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包括青岛在内的14个沿海城市开始,到1986年,又批复同意青岛于次年在国家经济计划中实行单列,并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以及后续的几个动作,青岛的对外开放在紧要的几步处,都走得很好。也正是由此,成就了今天的青岛。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城市何尝不是如此。
  1984年,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包括青岛在内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青岛由此拉开了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大幕。30年的对外开放,青岛可追忆的故事很多,有些事件也深刻地影响了城市的发展进程,它们是青岛这座城市发展的紧要几步。
  绕不过去的计划单列
  青岛的发展,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就是计划单列。
  1986年夏天,青岛市接到山东省通知,国务院主要领导要来青岛视察。在向时任青岛市委书记刘鹏汇报,并沟通接待安排思路和工作汇报重点中,就议到了要不要提青岛计划单列,以及怎么提、谁来提的问题。
  8月30日,国务院主要领导一行来到青岛。8月31日,在乘坐青岛港务局的“港燕”号渡轮去青岛开发区考察的途中,我向国务院主要领导汇报说:“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发展很快,为国家也做了很大贡献,但是由于受到一些政策和体制方面的制约,影响了积极性的发挥。大连等城市已批准为单列市,而我们早就申请过计划单列,但迟迟没有获得批准,建议国务院认真考虑青岛的请求。”青岛和大连情况类似,比部分单列市的经济规模和贡献都大,所以,我也列举了青岛与其他几个已经实行单列的城市的经济指标做对比,来支持这一观点。
  第二天,在八大关小礼堂正式汇报完其他工作后,就将青岛申请实行计划单列的事情提了出来。话一出口,会场一片寂静。之后,国务院主要领导打破僵局说,青岛和大连的情况差不多,大连早已实行了计划单列。本来中央决定以后不再对新的城市计划单列,但青岛情况特殊,算个特例,可以考虑实行单列。于是,国家决定从第二年元月1号开始,对青岛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
  事实上,在从黄岛考察回来的当天晚上十点多,对于第二天将要汇报的问题,我突然记起汇报提纲中的一个提法不妥,便随即通知印刷所将原稿中“或者参照江苏省南京市的做法,在省内实行单列”的字样去掉,直接表明“在国家经济计划中实行单列,并且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也就是所谓“大连模式”,没有第二个选项。事后想想,觉得当时这个决定是对的。否则,将有可能留下一些不应有的“尾巴”。
  就这样,一个困扰青岛进一步发展的“老大难”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后来,许多人都说,计划单列对于青岛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怎么估量都不为过。因为,它改变了过去那种分配留成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全市上下干部群众、特别是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使青岛的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而且它为青岛提供了更多的财政储备,可以更多用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青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此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引黄济青”破解发展瓶颈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岛的供水紧张问题也日益凸显。
  作为我国北方水资源最为缺乏的地区之一,青岛的年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37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
  当时,青岛的淡水供应主要来自于崂山水库和白沙河沿岸挖的深水井,完全受制于天气。1977年、1981年、1984年和1989年,青岛先后几次发生大旱情,市区日用生活水由7.04万立方米压缩到3.69万.立方米,工业用水由14 47万立方米压缩到8.04万立方米。
  1979年,小平同志来青岛时,就提出青岛应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但他同时指出,如果青岛严重缺水的问题解决不好,势必会制约城市的发展。
  为了解决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几届青岛市委、市政府也曾先后投资1.8亿元,搞了4次供水应急工程。当时的思路是,从青岛周边各水系引水。为此,把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平度、莱西两县划归青岛,希望通过引入尹府水库和产芝水库的水缓解青岛缺水问题。但这些方案都存在一个难以克服的缺憾:因为这些水系同处一个降雨区,降雨量的丰、枯具有明显的同步性,每逢遇到连续枯水年,这些河道也都基本断流,同样无法保证青岛的供水。
  1981年,全市因缺水导致98个工厂限制生产,8个工厂停产,15个企业的50余种产品停产,30多个企业的30余种产品半停产,还有许多已形成生产能力的工厂不能投产;1982年,全市因供水不足,少完成产值2.9亿元,少上缴利税0.6444元;1983年,少完成产值4.58亿元,少上缴利税0.96亿元;1984年,更是少完成产值6.57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1%,少上缴利税1.48亿元。
  1984年底至1985年初,青岛又遇50年一遇的大旱。当时,除了在平度、莱西沿大沽河50平方公里范围内打井提水外,还修了两条各30多公里长的大管渠由产芝、尹府水库引水。然而,这些措施仅仅能够使青岛勉强应付一时的断水危机,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问题。几经探讨,中央最终同意并确定从黄河调水,以从根本上解决青岛的缺水问题。1986年4月15日,“引黄济青”工程破土动工。
  1989年11月25日,经过3年半多的艰苦奋战,总耗资9.53亿元,起于博兴打渔张,止于棘洪滩水库,横跨省内14个市县、30多条河流的“引黄济青”工程正式通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最大的水利工程,共建管渠260多公里,近百万军民为此洒下辛勤的汗水。
  “引黄济青”工程的建成通水,使青岛的日供水量由原来的20万吨增至42.3万吨,极大地缓解了青岛的缺水问题。随后若干年里,青岛的社会经济各项工作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稳定地发展,与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解决是分不开的。
  西海岸成为“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