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产电视剧的产量和质量


  [摘要]电视剧受众面广、传播媒介便捷,不仅能够对观众的价值观认知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还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可以说,已经形成的电视剧产业,在我国文化产业布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2012年,电视剧产量达到新高、各种大成本制作层出不穷,但巨大影响力的精品缺席。产量不断上涨、粗制滥造以及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使电视剧产业的发展掣肘难开。面对困境,很多制作机构开始减产并投入生产更多样化的类型和题材,未来几年电视剧产量趋于减缓应该还是电视剧生产的大趋势。 电视剧产业只有拨开乱象,回归有序,才能走出低谷与瓶颈,朝着健康的方向前进。
  [关键词]电视剧;减产;同质化;收视率
  2012年,中国电视剧的发展似乎走入了低谷与瓶颈,步履维艰、问题重重。电视剧市场在政策、市场、资金等一系列宏观压力下,终于没有逃出电视剧“小年”的宿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疲态。电视剧产量达到新高、各种大成本制作层出不穷,但形成巨大影响力的电视剧几乎成为绝响。
  产量惯性上涨,减产是大趋势
  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日常性、消费性、市场性等特征决定了它必须以批量生产的方式来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我国一直是电视剧生产大国,电视剧生产的规模化程度逐年加大。
  根据广电总局网站平台提供的数据来看,2012年一到十二月份,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申报公示的剧目共1 515部、49 600集;同意公示的剧目1 099部、36 068集。2012年全年全国电视剧制作机构共计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计506部17 703集。年产 177万集的数字,已经超越了被业界称为电视剧井喷之年的2011年的 469部14 942集。
  2012年产能的持续高增长,是前几年电视剧热潮下产生的惯性。尽管业内专家纷纷指出电视剧产业正在步入困局,很多中小公司难以为继,关门歇业,但大公司的示范效应仍在带动行业外资本的涌入。市场的不确定性,让热钱继续涌入电视剧行业。但从全局来看,虽然减产的趋势并未在2012年有所体现,未来几年电视剧产量趋于减缓应该还是电视剧生产的大趋势。促使电视剧产量下降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电视剧生产成本激增,视频网站联合压低剧价。近两年来,电视剧市场的繁荣让很多制片公司尝到了甜头,华谊、华策、光线等多家影视机构成功上市,令很多影视制作公司看到了光明的前景。一些有实力的公司为上市,纷纷加大产量,很多项目同时上马;另一方面,电视台收视率的竞争日益激烈,导致对明星的影响力越发依赖。各种因素推动了演员片酬的飞涨,从而造成了电视剧成本的大比重上升。高额成本使得版权费也持续走高,让各视频网站不堪重压,视频巨头开始联合起来抱团压低电视剧的购买价格。质量不高的电视剧越来越难以出手,这势必会让制片公司暂缓新戏盲目上马。
  2.电视剧库存积压,电视台买剧持保守态度。电视剧市场的火热,每年超出播出量几倍的产量,使电视剧产能严重过剩。前几年市场囤积的电视剧数量已经超过3万集,加上近两年电视剧的逐年上升的产量,使电视剧生产就像一个越滚越大的雪球。每年全国电视台黄金时段加起来能消化的电视剧也只有3 000多集,加上非黄金时段最多也不超过6 000集。电视剧的除了几大卫视之外,其他的频道的购剧能力都在下滑,许多电视台电视剧库存已经排到了一年后,而现在播放的片子很多也都是前两年的库存。因此电视台对于电视剧的购买持保守的态度,对电视剧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中小影视公司的电视剧不能被市场消化,资金难以回笼,导致歇业停产。少数资金雄厚的大公司虽然还在坚持,但是囤积的电视剧也带来了经营上的压力,电视剧的生产势必会放缓。
  3.政策性引导初见成效。政策引导对电视剧的生产产生的影响已初步显现。尽管限娱令加大了电视台对电视剧的依赖,但限广令的实施,让电视台广告收入降低,导致电视台选择电视剧的标准更高了。同时,上级领导部门对于电视剧题材的各种建议,也令制片方持审慎的观望态度,减少宫斗、穿越等题材的拍摄,将资源转移到现实题材上来,也会对产量产生一些影响。
  质量参差不齐,同质倾向明显
  在电视剧生产数量上,我国是当之无愧的电视剧大国。但是在庞大的数字产量背后,高质量的影视作品却十分匮乏。2012年,尽管电视剧每年达到17 000多集,但是市场因素导致了题材类型主要集中于热播的家庭题材和抗战题材,而题材厚重、阵容强大、能够产生轰动效应的作品却鲜少出现。市场需求趋向热播题材,导致类型日趋单一化,为产业的发展形成桎梏。总体而言,2012年除个别剧集表现突出,电视剧市场整体呈现疲软态势,同质化现象严重,究其原因如下:
  1.政策对题材的限制。广电总局对题材类型的监管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电视剧有舆论导向的功能,如果不及时监管,会影响道德建设与价值观的树立,甚至涉及国家文化安全等问题;另一方面,对于题材范围的过度监管,也会造成制片方和播出方的担忧,放弃“危险”题材,投向政策鼓励的题材,从而造成题材的同质化。2011年12月9日广电总局在深圳举办的“全国卫视综合频道电视剧播出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对各省级卫视加大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播出比重的要求,包括2012年开始将逐步增加现代剧在电视台特别是黄金档的播出比例,到2013年将这一比例提升到40%以上,同时严控宫廷剧、穿越剧的数量和播出时段等。①2012年,播出平台全力向现实题材倾斜,据统计,在东方卫视播出的电视剧中,家庭伦理剧比例达到了32%,北京卫视播出的电视剧,家庭伦理剧的比例高达40%。②各制作机构也根据政策导向,纷纷将主要资源用于现代题材的开发,其结果是“全年广电总局立项公示的名录中现代题材超过50%”③。然而,现代题材可开发的空间毕竟有限,同类型的电视剧扎堆出现其结果必然是同质化带来的审美疲劳。说到底,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必不可少,但也要遵循市场规律,通过政策与市场的双向调节,保障电视剧产业的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