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服务要利润是必然趋势


  按照美国同行2006年的分析,除了向包装印刷业转移、企业间整合外,向服务要利润是印刷业发展的第三大趋势,因为“传统印刷收入所占份额越来越少,更多的收入来自新的增值服务。”
  根据一家外资调查公司的报告称,1999年,印刷生产为企业提供的利润占到总量的88.4%,服务仅占9.2%,但时至2012年,生产所占利润份额已经降至52.4%,而服务的份额则增至44.1%。因为国度不同、企业规模及性质不同,生产与服务份额所占的比重会有所不同,但“传统印刷收入所占份额越来越少,更多的收入来自新的增值服务”却是不争的事实。
  诸多因素导致生产收益下降
  导致印刷企业生产性收益占比下降、服务性收益占比上升的原因或许有以下诸点。
  首先是产能的不断增长。持续六十来年的世界和平环境有助于生产力的扩张,印刷产能在这段时间里的增长同样明显。诚如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某一行业,当许多富商都投入资本时,由于彼此竞争,自然会降低这一行业的利润。”这是由供求规律决定的。事实上,现时整个社会的状况是,缺少的不是资本,而是能为资本带来稳定利润的项目。
  具化到中国来看,我国印刷业的快速发展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路线、特别是198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手发布《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以后,国务院重大项目办公室下设立跨部门的印刷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协调各部门的力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印刷业的快速成长。根据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1979年我国改革开放第一年的印刷总产值才47.97亿元,到2011年末已经达到6768亿元(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数据是8677.13亿元),足足增长了140倍。这中间固然有物价上涨的因素,也有印刷业参与多种经营的因素,但印刷产能的巨大增长是摆在眼前的事实。产能的过剩导致了设备放空、竞争加剧、单位工价的下滑,最终也必然导致单凭加工带给企业的利润在下降,而且是持续至今的不断下降。
  其次是在供大于求的背景下,买方市场对生产企业提出了更多的服务要求。在产能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时候,尽管买方同样有着众多的要求,但以确保生产周期作为第一诉求,其他的都不得不忽略。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社为了加快出书周期还经常请印刷企业的领导及员工就餐。像安徽“新华”在俄罗斯开厂,因为高档印刷品的生产能力依然难以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国内早已不见的为赶工支付加急费、预付加工费等做法在当地依然存在,卖方市场给了生产者更多的盈利空间。反之,在产能急剧上升,市场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客户对承印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能够满足的,留下业务,否则,另找生产厂家,在质量、价格、周期上还都有商量余地。如此,谁能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谁才有可能稳住客户。提供打样、提供送货、提供问题产品的更换、提供三个月甚至半年的货款支付时间、提供ERP网络终端、提供……服务在企业获利中的比重不断地被提高。
  其三是数字技术在印刷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印刷企业的工作发生了变化。在铅与火的时代,写作用笔,印刷厂的排字车间就是通过排字工人的劳动把写在纸上的文字转化为可供印刷的铅字。进入0与1的数字时代以后,伴随着电脑的普及,绝大部分作者写作都已经使用电脑,作者提供给印刷企业的是电子文档,但依然需要印刷企业帮助组版。再则,在照片和画作数字化以后,因为电脑本身的差异,作者在自己电脑上看到的效果与成为以纸为载体的产品存在着一定差异,为了避免由客观原因导致的作者与印刷工厂间的争议,有些工厂就主动为大客户提供带标准光源的看样台,统一印刷厂与客户的看样条件。在包装印刷企业,为了获取业务,印刷厂开始主动为客户提供设计,既方便了客户,又增加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企业还可以从设计上获得超过单纯加工带来的高收益。
  印刷业本质上属于现代服务业
  如果说产能的增长、客户服务要求的增加尚属出现这一变化的外因,那印刷自身的现代服务业属性则是内因,是产生这一变化的本质因素。
  现代服务业初步发展于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确立于20世纪80年代。也即“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充裕,企业由以往的工业型向服务型转变、由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就大类而言,现代服务业分为生产型服务业、智力(知识)型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更强调产品的价值链。
  我国提出现代服务业概念是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2007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2000年,全球平均的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已经达到62%,我国是32%,经过这十来年的持续改进,按照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昌林在第六届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合作与发展论坛上的说法:2012年上海人均GDP达到12784美元,服务业的占比升至57.9%。
  以上述眼光来看待印刷业,在强调转型升级前,传统印刷对企业的定位是加工工业,既然是加工,自然就是根据别人的要求,在保证质量、周期的前提下经过协商就价格达成一致。加工的市场定位使得印刷生产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特别是在产能大于市场需求的背景下,同质化严重的印刷企业大都以降价来吸引客户,此举使得本已处于下降通道的印刷企业的利润面临人为的进一步消减,也导致员工收益不高,流动频繁。
  与数字技术结合得最为紧密的印刷行业,面对“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由工业型向服务型转变的过程中理应走在前列,其市场定位也明确由以往的加工工业转变为集“信息技术、创意设计、加工服务”三位于一体,这一转型显然要求印刷企业在加工生产之外更多地应用信息技术、创意设计和物流及其他各种服务,改变传统的等客上门的经营模式,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消费者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同时,在这样的转型过程中探索出适合市场需要的崭新的印刷业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