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危急性肺栓塞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观察

【摘 要】 目的:研究分析中危急性肺血栓栓塞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间诊治的142 例中危急性肺栓塞患者,观察治疗后肺动脉收缩压下降情况;计算56例中高危患者溶栓及单纯抗凝治疗有效率及出血发生情况。结果:中危急性肺栓塞临床更多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及晕厥;中高危56例中16例行溶栓治疗,余40例及86例中低危行单纯抗凝治疗;中高危患者溶栓组及抗凝组分别死亡1例和2例;中高危和中低危抗凝治疗分别有1例发生持续肺动脉高压,有效率分别为93.75%(15/16)和92.50%(37/40)(P>0.05);两组出血分别3例和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危肺栓塞治疗存在较大挑战,需要临床更多的动态评估,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改善预后。

【关键词】 急性肺栓塞;中危;临床特征;溶栓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7-051-02

急性肺血栓栓塞癥(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临床的急危重症,最新报道[1]其发生率为0.1%;未经治疗的PE病死率约30%,如能及时正确治疗,病死率可降至2%~8%。鉴于急性肺栓塞的预后并不总是相关于脱落血栓堵塞的面积,2008年欧洲心血管病协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提出新的肺栓塞分类方法[2],其中将合并右室功能不全(RVD)和/或存在心肌细胞受损证据的分为中危组(intermediate-risk)。2014年ESC指南[3]在原有基础上将PE严重指数(PESI)及简化PE严重指数(sPESI)纳入危险分层,再根据是否存在RVD和BNP、TNI升高细分为中高危和中低危。中危患者血流动力学正常,临床病情“貌似稳定”,但仍有3%~15%出现恶化甚至危及生命事件,尤其需要临床医生引起重视,故本文选择2014~2015年间在我院就诊的142例中危分层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我院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收治住院的PTE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肺血管组2010年制定的《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的诊断标准,经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V/Q)、肺动脉造影中至少一项检查确诊。再根据sPESI筛选符合sPESI≥1的患者,其中同时具备以下(1)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室舒张末内径>30 mm,或右室舒张末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RV/LV)>0.9;(2)BNP、TNI或TNT阳性分为中高危组,否则为中低危组。

1.2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病程记录、医嘱及各项检查单,门诊随访记录集电话随访,收集入选的142例中危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统一调查表记录相关内容,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易栓危险因素或基础疾病、生化检查、心脏及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治疗方案。

1.3 疗效标准[4] (1)治愈:临床症状消失,CT肺动脉造影显示缺损肺段数完全消失或遗留不足1个;(2)显效:呼吸困难等症状明显减轻,CT肺动脉造影显示肺损肺段数减少>75%;(3)好转:呼吸困难等症状较前减轻,CT肺动脉造影显示缺损肺段数减少>50%;(4)无效:呼吸困难等症状无明显变化,CT肺动脉造影显示无明显变化;(5)恶化:呼吸困难等症状加重,CT肺动脉造影显示缺损肺段数较前增加;(6)死亡;(7)出现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判断治疗后PTE的变化情况参考了上述标准,有效:(1)+(2)+(3);无效:(4)+(5)+(6)+(7)。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描述,采用t检验进行推断;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M(P25,P75)表示,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例患者因肾功能异常未行肺动脉造影检查,行肺血管核素扫描确诊,余140例均行肺CTA确诊:主干栓塞41例,多发肺栓塞118例(包括主干栓塞),单支肺栓塞22例,其中右下肺动脉栓塞16例,左下肺4例,右上肺2例。10例出现胸腔积液。

3 讨论

肺血栓栓塞症(PTE)是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疾病,以肺循环(含右心)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征。本研究中高危组患者的肺动脉压力水平较中低危组明显升高,提示中高危组较高的死亡风险;并且治疗后短期复查,肺动脉压力水平明显下降,提示右心负荷下降。超声心动图可及时、实时监测肺动脉压力水平,故在肺栓塞的诊断、预后评估及除外其他心血管疾病方面有重要价值。本组中高危组死亡患者,其中1例入院后行20 d的抗凝治疗,血流动力学一直稳定,但心超肺动脉压力持续高水平(81 mmHg),BNP不降,在自行夜间下床上厕所后诱发心脏骤停猝死。因此心超对右室功能及肺动脉压力的评估应短期内复查,文献报道[10]最早治疗24 h肺动脉压力即可明显下降,并且随着治疗持续,其压力水平可持续下降,并且与肌钙蛋白及BNP水平下降一致,均提示肺循环再灌注的改善,危险分层下降;反之如果心肌酶、BNP或肺动脉压力短期內无改善,提示再灌注失败,可启动补救性再灌注治疗。

大部分中危急性肺栓塞患者初始应该予低分子肝素等抗凝治疗,选择性病例尤其部分中高危患者,需考虑早期溶栓治疗。目前中危急性肺栓塞(次大面积肺栓塞)是否能从溶栓治获益,经10余年的研究,尚存争议。

综上所述,识别中危急性肺栓塞,重视动态评估病情,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荊志成,邓可武.急性肺 动脉血栓栓塞症的溶栓治疗[J].北京医学杂志,2004,17(84):1932-1934.

[2] 米玉红,梁颖,陆艳辉,等.中危急性肺栓塞患者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2):158-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