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钢—轧区域智能制造升级实施架构设计

摘要:结合现有钢铁行业生产制造实际,围绕智能制造水平提升提出了一种投资少、功能全的架构设计思路。杜绝全盘否定已有系统,提倡在现有基础上丰富完善各种智能制造的功能模块,达到控制精准、管理集中、前后协同等目标,对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能耗及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智能制造,升级,架构设计,钢轧区域

0前言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钢铁行业尚无成熟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解决方案,各大钢铁企业都在摸索中前行,最实际的做法是立足企业自身基础,丰富智能制造功能,实现绿色、高效、智能化的高质量发展。

1现状

近年来,国外先进钢铁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智能制造建设,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代表了当今钢铁行业智能制造先进水平,这些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战略: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业。智能制造已经在国内部分钢厂启动,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某些单位已经开始规划和落实。

但总的来说,国内钢铁企业智能制造难点问题仍然突出,与国外同行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升: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为引领,逐步弥补现场智能设备需求,完善过程自动化系统,统筹异构网络形成统一的数据集成平台,建设成集生产、质量、能源、设备等专业模块的管理系统,达到全流程的柔性生产。

2架构设计

首要工作是辨识现有系统和基础,钢軋区域的信息化架构基本是传统的五级结构,要根据智能制造需求在五级架构中进行优化和补充,实现最大化的智能制造。

优化信息化架构来适应智能制造的需求,现有的架构只是简单的五层架构,根据智能制造功能的需求设计成在传统的五层架构上增加L2.5级数据集成平台和L3.5级管理功能模块。优化前后对比架构图见图1。

3.实施内容

围绕智能制造网络架构,丰富各种生产制造中的制造管理模块和功能,实现控制精准、管理集中、前后协同等目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能耗,达到精细化管理。

3.1夯实智能制造基础

搭建产线内的互联互通,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的技术对生产工艺点中没有信息化的设备进行完善,对已有却不能适应的系统进行升级,形成自动化与信息化高度融合,消除信息孤岛;增加智能装备智能仪表,对关键工艺、设备提供智能支撑;在模型控制方面,依据大数据云计算的数据感知系统,进行模型的优化和提升,夯实智能制造基础。

3.2打造数据集成平台

构建有线+无线全覆盖的高速基础网络,实现人、设备、传感器、机器人的互联互通,建立大数据平台,对各部信息进行采集、存储等,实现各区域、产线资源信息共享,实现对物料的跟踪。利用数据集成平台应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现有的系统以及后续新上系统,做到硬件系统、通讯软件、通讯接口、系统平台的统一,增强预知预判对质量与产量的影响力,提前调剂、减少波动。

3.3完善三级系统功能

完善产销一体化的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提供从接受订货到制造最终产品全过程生产活动的优化信息,实现炼钢-轧钢-热处理全流程的生产管理。特别是生产指令和实绩信息的无缝结合,实现对流程信息的跟踪,承接前后工序点的信息交互和传递,保证物流信息与逻辑信息的一致性,同时与各工序二级系统进行信息交互,优化并实现生产管控、智能计划排产、组炉组浇、库区智能管理、智能装炉等功能。

3.4搭建专业管理模块

在钢轧区域建立智能协同管控中心,实现生产、质量、设备、能源的协同管控。建设生产管理模块,通过该模块能够随时了解生产情况、库存存货情况,合理安排生产,能形成多层次多维度报表分析,为生产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建设能源管理模块,完善所有能源介质计量设施,对整个能源系统进行监控和管理,提高生产过程能源管理效率;建立设备智能运维管理模块,实现对设备全生命周期的高效管理;建设全流程产品质量分析模块,有效的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建设数字化管控平台,涵盖可视化监控大屏和各管理模块平台,集可视化、集成化、模块化,实现管理、生产、控制一体化的柔性制造生产管控。

4.总结

《中国制造2025》为钢铁制造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钢铁企业应审时度势,切忌全盘推到重来造成投资浪费,应根据本文建议,在自身现有基础上构建适合的智能制造架构,通过弥补短板按部就班实施智能制造战略,全面提升钢铁制造的发展质量和水平,逐步建设成具有行业引领性的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1]刘璐新,申钊.落实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推动钢铁工业转型升级[J].冶金设备,2017(02):48-51

[2]李新创.智能制造助力钢铁工业转型升级[J].中国冶金,2017,27(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