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近代棉纺织业研究综述


  摘要:中国近代棉纺织业的发展过程大多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料纱代替手纺纱,第二阶段是机纺细纱的出现。这两个阶段紧密相连,很难细分。棉纺织业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在收集整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地的分析了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在各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对棉纺织业的近代化过程进行了一定的探究。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主要介绍选题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现实作用;第二部分介绍中国传统纺织业向近代纺织业的过渡;第三部分介绍棉纺织业的“黄金时期”;第四部分是1923年经济大萧条时期的发展状况;第五部分是中国棉纺织业的现代化过程;第六部分是结语和展望,对这个论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成熟点和薄弱点,进一步加深对中国近代棉纺织业的研究。
  关键词:中国近代;棉纺织业;现代45;
  中国近代棉纺织业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对棉纺织业进行宏观和微观研究,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其的理解,这样就能做到既看到整个森林,又能林中见木。同时也可以弥补理论研究上的不足。对近代棉纺织业的进行研究综述,可以梳理近年来对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形成一种系统地研究成果。当代中国的棉纺织业出现了疲软的迹象,对近代中国棉纺织业进行研究,可以为当代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中国传统纺织业的重组
  1890年后,由于印度纱等机纱开始大量涌人中国农村市场,作为家庭辅助业的纺织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森时岳在《中国近代纺织业研究》中论述到,印度机纱在银两贬值、铜钱升值的情况下大量流入四川,极大地改变了长江中上流流域以沙市为中心的传统棉织品的流通结构,而对于非产棉区长江三角洲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促进了近代棉纺织工业在此的发展。《四川近代工业史》论述到,机纱的流入导致四川各地土纱生产衰退,湖北的棉花和其他当地的棉花被驱逐的情况时有发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随着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传人,中国的传统纺织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纺织业进行了重组。徐新吾认为,在有力条件的推动下,产生了很多织布厂,不过,开业时使用的是“手拉机”’,生产染色改良土布。
  二、中国近代棉纺织业的“黄金时期”
  20世纪二十年代迎来了棉纺织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单从纱锭的数量来看,就大大增加。中国的棉纺织业在数量上完成了巨大的突破。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中国棉纺织业,尤其是民族纺织企业,仍然有很多问题,比如说技术落后、资本缺乏等。但是从整体来看,棉纺织业还是呈现发展的趋势。《论中国近代手工业发展的社会基础》论述到,手工业从它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取得独立地位开始,就摆脱了为自身直接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状况,可以说,它是人类最早的、专门为市场流通而组织的生产部门。在前工业化社会中,它是人类社会商品生产的主要形式,在社会经济结构近代化转折关头,它又是最敏感的生产部门。《五四运动在上海史料选集》论述到,在提倡国货、振兴实业的口号下,民族纱厂纷纷成立仅销售纺织器械的祥兴洋行,就接到上海及其他城市五六家纺织公司求购机器的订单。吴知在《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论述到,由于铁轮机大量使用机纱,织户自己购入机纱、出售成品布匹的经营模式再也难以维持,除部分较富裕者外,绝大部分织户被迫以领纱织布的形式接受布线商的支配。
  三、1923年经济大萧条时期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
  1923年的经济萧条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的危害,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转嫁经济危机,盲目的采取各种手段,这样一来,致使全球经济更加混乱,中国的棉纺织业也因此受到了打击。叔奎在《日本纺纱厂在中国之地位》论述到,要摆脱1923年的经济萧条,必须开辟新市場以代替已经饱满的传统部门,实际上当时已有观察者在思考发展方向并指出,中国的棉纺织业“纵令将来有发展之余地,亦须趋细纱”。《大萧条时期中国棉纺织业研究》指出,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及危机之后持续数年的经济大萧条波及世界各国,引发了世界经济的衰退。由于当时中国实行银本位制,受大萧条的影响与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有显著的不同。在中国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棉纺织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重要的进口替代型产业,由于它与传统农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及危机之后持续数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受其影响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四、中国棉纺织业的现代化过程
  中国在门户开放后的一个世纪,在以棉纺织业为核心的轻工业部门基本实现了近代化。但这个过程是漫长曲折的。许道夫在《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论述到,中国近代棉纺织业的生产,在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其与中国追求国家独立、民族富强的过程是密切相关的,当然还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
  五、结语和展望
  通过以上的整理,我们可以看出对中国近代棉纺织业的研究已相当成熟,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可谓说是硕果累累。但是仍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棉纺织业研究的视角比较单一,缺乏整体性的系统研究;二是缺乏相关的理论分析,仅仅停留在文本叙述方面;三是微观和宏观研究的配合不够紧密,要做到既要看到森林,又要林中见木。总之,我们相信在未来对中国近代棉纺织业组织的研究,会有很大的突破,从而为当代的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借鉴,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的建设。
  作者简介
  韩婷(1992-),女,汉族,籍贯:山东青州,单位:山东师范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