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学读写实践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下称《钢铁》)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所选的必读书,要引导学生读好这本书,首先教师应对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能从中找寻到合适的角度和门径使得学生有所获益。众所周知,《钢铁》一书曾经给几代国人带去了信仰、追求,陪伴其走过了青春岁月,它是时代记忆的标本,也许正是编选者的情怀所系。然而岁月变迁,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其丰富,思想观念更是日新月异,对待《钢铁》的态度、阅读《钢铁》的兴趣早已不同往日。以下我们将探讨初中阶段的学生阅读《钢铁》面临和遭遇的困难、可解决的途径以及实际的操作案例。

一、破除障碍,重拾经典

学生在接触《钢铁》时遇到的困难比教师所设想的要大得多,有个别学生甚至以为这是一本炼钢著作,不值一哂,而几十年前的初中生几人不知保尔呢?冬妮娅更是多少青年心向往之的对象。中国人民大学的哲学学者刘小枫在《记恋冬妮娅》一文中写道:“一开始,我就暗自喜欢冬妮娅,她性格爽朗,性情温厚,爱念小说,有天香之质——乌黑粗大的辫子,苗条娇小的身材,穿上一袭水兵式衣裙非常漂亮,是我心目中第一个具体的轻盈透明的美人儿形象。”[1]这可以说是时代的变迁所造成的新旧读者间的鸿沟,有玄幻、武侠、青春等题材的众多吸引人的书籍可读,何必读这样一本陌生遥远的小说呢?恐怕不止是学生有这样的心理抗拒,有些教师也有类似抵触情绪。其实早在九十年代,已经出现了要“驱逐”《钢铁》的声音,并且引起了论争。比如当时《俄罗斯文艺》上刊文质疑,文章毫不客气地认为:“应该把它送进历史博物馆,而不是把它介绍给年轻一代。”[2]批评意见主要着眼于小说的极左思潮和艺术水准欠佳两点。

那为什么教材的编者会选择《钢铁》作为初中三年的六本必读书之一呢?既然它已经被时代“抛弃”(表面上),而我们却要重拾它,意义何在?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是我们敞开心扉、祛除心中偏见的第一步。我们发现,编者大多是生长于革命年代,革命与恋爱的关系不仅仅是小说中探讨的,更是现实社会风潮中切实经历的,有时甚至刹那亲友变陌路,一夜阴阳隔。那个时代能读的书十分有限,《钢铁》于是被无数次翻阅。因此,《钢铁》本身是历史,也承载了几代人的历史之重,我们今天重拾它,绝不仅仅是重读故事,更多的是在触摸历史的风尘,感受历史的温度,去阅读那几代人曾经阅读过无数次的文字。当然我们不必,有时也不能发现其中较为深奥的所在,比如刘小枫谈到的爱欲与革命的关系:“保尔有过三个女朋友都不过是他献身的证明材料:证明忽视个人的正当,以及保尔在磨炼过程中的意志力。”[3]但是我们能够、也有兴趣探讨的是“冬妮娅为什么没有跟随保尔参加革命”、“在保尔心中为什么革命最重要、变化是如何发生的”等等。事实上,对于情窦初开的初中学生来说,“恋爱”这一话题无疑是极富诱惑力的,它有着巨大的引力促动学生阅读和讨论。假如教师将“恋爱”话题置于公共层面予以探讨,原本学生不知所谓的“革命”故事便附丽了一条清晰的恋爱线,使得学生的阅读有了抓手。甚至,我们不妨翻转“革命”与“恋爱”的重要关系,将“恋爱”设为主线,“革命”作为调味剂,也不失为波澜起伏的好故事。如此一来,本来对于初中生而言遮遮掩掩的“恋爱”,在“革命”的宏大叙事下,反而变得轻松平常起来,同时也打破了阅读的私密性与研讨的公共空间之间的界限。

在解决了这一问题后,《钢铁》中长而相似的人物姓名、“布尔什维克”等特定的时代词汇,都会成为知识普及性的小问题而迅速得到解决。兴趣是最好的良药,学生若没有兴趣,我们便创造兴趣给他们。

二、读写结合,努力尝试

笔者在阅读《钢铁》时也深感其艺术水准欠佳,比如作者所刻画的人物全部是扁平式的,缺乏丰富性和复杂性,正面人物的外表都是高大的或美丽的,反面人物的形象则是瘦长、猥琐的,这样的写法显然并不高明。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利用这并不高明的写法来进行写作教学呢?毕竟,初中学生的写作尚且处在模仿与逐步成熟阶段。对此,笔者在人物描写这一教学点上找到了一浅一深两个引入点,一是陈佩斯、朱时茂表演的经典小品《主角与配角》,其中夸张地表现了人的外表与人的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长相猥琐者如扮演正面人物往往不妥);二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论观相术》一文中所阐述的观点:“人的外表是表现内心的图画,相貌表达并揭示了人的整个性格特征。”[4]如此一浅一深集娱乐与思想一体的课堂引入获得了学生很好地反响和讨论,学生会自然地分为两个对立的阵营进行探讨。在这样的氛围下,出示《钢铁》中的例子,再次促动学生分析讨论:

“一个穿着法衣、脖子上挂着一只沉重的十字架的虚胖的神父,恶狠狠地瞪着全班的学生。”(反面人物瓦西里神父的出场描写)

“他(保尔)从敞开的窗户望过去,看见了他哥哥阿尔焦姆的宽大的后背。

“那个身材高大、背朝着保尔坐在桌子旁边的人,回过头来,从浓黑的眉毛下面直射出两股严厉的目光,瞧着保尔,这是哥哥的眼睛。

他站起来,挺直了又高又大的身躯。”(正面人物阿尔焦姆的出场描写)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分析出,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甚至情节未曾展开已能让人预料人物的命运轨迹。瓦西里神父脖子上挂着的十字架是沉重的,暗示为人严肃刻板,“虚胖”指的是人体内脂肪异常增多而发胖,多由内分泌疾患引起,这显出人物的病态来,“恶狠狠地瞪着”直接表现出人物的凶恶。反之,阿尔焦姆身材高大(“宽大的后背”、“又高又大的身躯”),眉毛浓黑,目光有力(“直射出”)。从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是:通过外貌、神态描写,便可以快速塑造人物个性。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保尔看到陌生人那双安详的灰眼睛正在留神观察他。那坚定的、凝视的目光,使保尔感到困窘。这陌生人穿着一件灰短褂,从上到下扣着纽扣,紧紧地绷住他那宽大而结实的身子。这短褂显然是太窄了。他的脖子像牛脖子一样粗壮,整个人就像一棵粗大的老橡树那样结实。”(保尔的革命领路人朱赫来的出场描写)可请学生对本段描写予以分析。

在三次举例分析后,学生能大致明白通过何种描写反映何种人物性格,这时进行实际操作演练,做一次小练笔:运用本节课所学,补充出以省略号中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

“他从消防车上跳下……冲进了火场,再也没能回来。”

参考文献:

[1][3]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与爱[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

[2]余一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好书吗?[J].俄罗斯文艺,1998,(2).

[4]叔本华.叔本华论说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杨阳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 21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