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战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1914年到1918年,波及国家众多,影响范围广大。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国家过渡时滋生出难以调和的许多矛盾。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已经被列强瓜分,新殖民主义和旧殖民主义产生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的发展尚不平衡,秩序的划分尚不平等。在这种情况下,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重新瓜分和争夺世界爆发了一场战争。这篇文章主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谈谈一战对中国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国
  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索。导火索不是根本原因,而是说在千钧一发之际拨动了一根弦。于是同盟国的一员德国便向塞尔维亚下宣战书。而俄、法、英此时则商量组成协约国,以帮助塞尔维亚。1914年8月,两大集团正式向对方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由于其战场的分布绝大多数在欧洲,所以又称为欧战,但当时的列强在华都占有了势力范围,所以中国难以与一战脱离关系。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的任何举动都会对中国产生影响。研究此战对中国各个方面的影响成为不可忽视的论题。
  一、政治:政治混乱黑暗,战争接连不断
  一战前,我国处于被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压榨宰割的境地。一战爆发后,欧洲各帝国主义深陷战争迷潭,无暇顾及对中国的侵略,而日本以“远离欧洲战场和靠近中国地域”的优势,借此机会加紧侵略中国。自1914年秋日本侵占山东半岛后,便对中国进行了更进一步的侵略;1915年,袁世凯当局于当年5月份与日本政府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去世后,日本立马寻找其走狗,遂找到段祺瑞政府,日本对段祺瑞政府采取扶植策略,从而向中国借款,同时还夺取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权益,就这样,日本在华势力得到迅速扩张,基本上是独霸中国,当时段祺瑞政府的政治和军事顾问等还是聘请的日本人,这就使得日本侵华的火焰越燃越烈。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尽管对此局面极为不满,但由于已经在一战的迷潭力不从心,没有人力物力再来与日本争夺在华权益,所以他们是与日本勾结来保存自己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在侵华格局的变动下,中国的政治也随之变动:(1)袁世凯、张勋接连复辟帝制。他们因为帝国主义的支持而作逆流之事:美国向袁鼓吹中国政府应是君主政府、英国希望袁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日本则以“二十一条”作为支持袁称帝的条件;而张勋复辟则是由于美、日争夺中方的参战权和德国提供军火的原因。(2)北洋集团内部裂变为直系、奉系和皖系三大军阀,从明争暗斗到枪林弹雨。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列强争相寻找自己的走狗;当时的北洋军阀各派由于没有总首领而纷纷寻找靠山。帝国主义列强与我国的北洋军阀之间各取所需,促成了军阀的改组分化。日本从人、财、物方面帮助段祺瑞,这也就促成了段祺瑞武力统一中国的想法,但实际上就是日本统一中国策略的变相实现。(3)资产阶级革命屡战屡败,陷入困境。[1]诚然,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例如装备、制度等因素,但并不能把失败之事完全怪罪于资产阶级本身。当时的客观情况时“反革命力量大于革命力量”,这里的反革命力量恰恰就是军阀,而当时的军阀崇洋媚外,经常与帝国主义勾结,以取得了帝国主义对它的支持。所以尽管资产阶级同卖国的丑恶行为进行了抗争,但却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
   中国在这样的黑暗政治统治下,战争接连不断。在一战期间以及一战结束的几年里,中国爆发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成百上千,差不多每天都有战争发生。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着实是内忧外患,百姓的生活状态确实苦不堪言。
  二、经济:客观上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中国在政治方面呈现出混乱的状态,但在经济方面却与此相反,客观上呈现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繁荣发展,这里以棉纺织业为例。一战期间,棉纺制品的进口量大幅度缩减。由于需要相对不变,那么进口量减少,相应地对国内的需求量就会扩大。于是,长期被压抑的国内的棉纺制品逐渐发展起来。在这减少进口量的几年里,我国棉纺制品的产业规模迅速扩展,不管是国内的民族棉纺织厂还是外国在华的企业都有相当程度地受益。
  中国棉纺织工业初见于19世界90年代初的上海。棉纺织业的早期投资者大部分是洋务派的官员或者是他们信得过的人。近代的中国在当时拥有粗棉纱布的巨大消费市场,所以当时的棉纺织厂都非常重视粗棉纱布的生产。后建立的纺织厂基于这样的习俗也多投资于此方向。但由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历来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以传统的手工业依然占据优势。再者,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关税自主权,根本无从谈起有多少保护新兴工业的能力,以至于进口的优质棉长期占据中国市场。但一战爆发后,中国的棉纺织工业蓬勃发展。到1913年末期,我國棉纺织厂的总数只有33家;但从1914年开始,到后面的9年内,纯民族资本创设的纺织厂就有50多家,并分属于4个公司。[2]因为一战爆发后,英国忙于战争,所以其棉纺制品难以继续向东运输。中国等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的人民原本都是使用英国机制的纱布,但由于纱布不能东来而使得整个市场出现了空白。此时,日、印两国积极寻求棉纺织业的海外市场,但因为这两国本身的技术尚不发达,根本无法兼顾新、旧市场,遂迫不得已减少产品的生产以及出口。这种情况就给中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一战结束后,战争对生产有所破坏,这就使得欧洲的机制产品不能立即返回并占据中国市场,于是中国的棉纺织业得以继续发展。待到各国从战争中复苏以后,产品也随之东来,这时我国的棉纺织业就遇到了一定的发展瓶颈。但由于在一战期间我国的棉纺织业已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而也能继续地发展并相对稳定。
  三、文化: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当年日本自占领青岛后,使得中国外交一度很尴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当时的北洋政府本想加入协约国并对德作战,借此恢复对青岛的统治,但由于日本事先侵占青岛,德国已从中国退出。中国在其本土已无法对德作战,并且本国积贫积弱且国内分裂,遂采取“以工代兵”的方式远赴欧洲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