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比较研究

[摘 要]目前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面临经费紧张的问题,各国都在积极拓展渠道,建立筹资体系。本文描述了中、法两国教育经费来源的状况,对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种类和途径构成进行了分析,中国并从中得到启示:应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保持甚至减少现有学费收入,扩大其他渠道的经费收入比例。

[关键词]中国 法国 高等教育 经费来源

[中图分类号]G649.2.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5—5843(2006)06-0074-04

[作者简介]包月红,华东师范大学高教所硕士生(上海200062)

随着各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经费紧张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各国都在积极拓展渠道,建立筹资体系,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政府自1998年起实施了扩招政策,到2003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已达到19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17%,提前实现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目标。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使中国原本就不足的高等教育经费更加捉襟见肘,只有通过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多渠道筹资体系才能解决这一难题。建立合适的筹资体系,不仅要详细了解自己的情况,同时还要放眼世界,学习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本文之所以选择法国来跟我国比较,主要有两点考虑:一是法国跟我国一样,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而且受传统文化影响比较深;二是法国和中国的教育体制都是中央集权制。所以想从比较中法两国的高等教育经费的角度来看看法国是如何采取措施缓解高等教育经费压力的,有哪些地方没有做好,从而对我国如何改进和完善现有的筹资体系起到借鉴作用。

一、两国高等教育基本情况的比较

法国高等教育机构是指中等教育后的所有科学、文化职业性公共教育机构,它包括大学、大学校、短期高等教育机构和大型科学文化教育机构四种类型。

大学都是综合大学,它们历史悠久,学科齐全,是从事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主要任务是培养教师、研究人员、公职人员、律师等,颁发全国统一的高等教育文凭及学位;大学校是政府官员、企业领导人、工业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金融和商业管理人员的培养基地。大学校的规模一般都不大,择优录取,招生名额有限,同企业关系较为密切。短期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是两年制的大学技术学院和高级技术员班。大型公共科学文化教育机构包括法兰西学院、自然博物馆等。

中国的高等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国家支持采用广播、电视、函授及其他远程教育方式实施高等教育。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专科教育基本修业年限为2—3年,本科教育为4—5年,硕士研究生为2—3年。博士研究生为3—4年。高等教育由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实施,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主要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高等专科学校实施专科教育。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科学研究机构可以承担研究生教育的任务,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实施非学历高等教育。

总的看,法国的高等教育系统比较复杂,四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都有自己的典型特征,培养的人才也各有特色,如法国大学校实行的是“精英教育”,能进人大学校学习的不超过高中毕业生的10%。相比之下,中国的高等教育呈现条块分割式,不仅有几种类型,而且每个类型中还是层级式分布,因此,我国有专科、本科学校之分,本科院校中又有学院和大学之分、重点院校与非重点院校之分,重点院校中又分好几等,院校之间除了明显的理工与人文之分外,没有明显的特色之分。

二、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比较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扩展高等教育经费的筹资渠道,尽管筹资渠道的多元化内涵和形式不一样,但是总体来说都包括政府的财政投入、税收、学费、企业资助、捐赠、继续教育的收入及校办产业的创收等几个方面。中国和法国高等教育经费的筹资渠道也不外乎这几种。从经费来源的渠道这个角度看,中国和法国具有相似性,而且最主要的一点是,在两国的经费来源中都以政府投入占主导地位。这是因为中国和法国的教育体制都是中央集权制。

法国中央教育行政体制的创建肇始于拿破仑的“帝国大学”制度。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806年5月和1808年3月拿破仑政府相继颁布了“关于创办帝国大学以及这个教育团体全体成员的专门职责的法令”和“关于帝国大学条例的政令”,通过这两个法案,从制度上完善了中央集权制的教育管理体制。并设立了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帝国大学”。拿破仑政府通过帝国大学制度正式确立了法国中央集权制的近代教育管理制度。此后,随着政权的不断更替,教育领域内中央集权和大学自治这两种制度进行了漫长的斗争。总体来说,法国的高等教育还是由中央政府来管理。

而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已经历了好几个时期,由最初的中央集中管理,经过不断的改革、调整、发展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办学、以地方统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框架。总体上看,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还是属于中央集权制。

中国和法国是政治体制完全不同的国家,但是在教育体制上却呈现出高度相似性。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一开始借鉴的是苏联模式,而苏联模式又受到法国模式的很大影响;除此之外,有的学者还指出:“经过革命的国家。在教育上倾向于集权制。”因为掌权者也需要对国家的各个方面进行控制,意识形态上的控制是通过对教育的控制来实现的;且法国在传统上教育一直是受中央管理,再加上文化传统,即使经过了无数改革,现在的管理体制还是属于中央集权。我国也一样,在经历了艰苦的战争之后,一个新生的国家能够在逆境中生存和发展起来,需要强有力的制度来保证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政治上国家选择了民主集中制,教育上选择了中央政府集中管理的体制,从而保证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政府财政投入

法国投入教育领域的经费一直在稳步上升,按照2000年的物价水平计算,1985年法国公共教育经费大约4416亿法郎,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用46700法郎;1995年法国教育经费为5866.67亿法郎,生均经费为47900法郎;而到了2000年,教育经费为6454.5亿法郎,生均经费为53900法郎,超过法国国内生产总值7.39%,其中高等教育经费为1065亿法郎。而且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法国教育经费开始超过国防预算,成为国家最大的一项财政支出。国家的经费投入在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中占主导地位,具体地说,1996年大学从国家获得的经费(包括地方团体补贴)大约占总经费的61.7%,公立的工程师学校则大约是51.83%;1998年大学从国家获得的经费大约占总经费的62.3%,公

立的工程师学校则大约是52.5%。

法国教育经费中国家财政性投资占这么大比例,主要是因为法国是高福利国家,它把教育纳为公共事业,所以教育的大部分经费都由国家拨款。同时法国重视教育,所以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很高。

在经费投入上,中国和法国相似,虽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学校总经费所占的比例不断下降,但还占主导地位。1980年以前,我国普通高校只有财政性教育经费。1980年开始有了非财政性教育经费,1980—1989年普通高校累计投入教育经费692.07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普通高校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为91.77%。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普通高校的教育经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经费的来源趋于多元化,但国家拨款于1999年仍占高校总经费的60%。2000年和2001年分别为55.8%、52.9%。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教育体制是中央集权制,政府需要通过政策的手段而且以投资的主体地位来调控高等教育的行为,以保证办学方向及教育方针等的实现,从而确保教育为人民服务。

国家投入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虽然很高,但是我国总体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199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约为1196.65亿元,占国民生总值的比例为2.05%;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约为2 563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仅有2.87%;到200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114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仅有3.41%,仍未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的4%的目标,更不用说跟法国的占GDP的7.39%相比。而法国和中国的GDP在2004年世界排名分别为第五、第六,如果按时间往前推算的话。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经费与法国相比差距很大。教育经费不足虽然与我国人口多、包袱重、经济实力还不十分强大有关,但主要原因还是国家对教育重视的程度不够。

(二)学费收入

法国公立高等学校是不收学费的,除了享受助学金的学生外,大学一、二、三年级的其他学生只交纳数额很少的注册费。交纳的数额视所学的课程和学校而定。2000—2001学年的基本注册费是859法郎,合129.5欧元。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的收费标准由教育部指定,第一阶段以后的课程收费标准则由学校自己决定。收取注册费是因为法国建立教育成本分担和成本补偿制度,因为它是一个高福利国家,教育是公共产品,所以它只是要求交很少的注册费,而不会要求交纳高昂的学费。助学金有两种,一种是以社会标准发放的,这种是根据学生的经济情况决定的。另一种是以大学标准发放的,这种标准的根据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如果学生没有享受到助学金,还可以享受无息贷款。另外,法国有上学的孩子的家庭能够享受子女补贴和减税的福利待遇。父母对孩子承担的经济责任到18岁。如果孩子年龄在26岁以下,同时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父母也能享受子女补贴和减税的福利待遇。

而我国的情况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普通高等教育的全部办学经费均由政府承担。从80年代起,逐渐建立教育成本分担和成本补偿制度。1993年全国普通高校的学费收入为15.96亿元.占当年普通高校事业经费比例的12.13%;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的学费收入为390.65亿元,是1993年的24.48倍,占当年普通高校34.08%,比1993年高21.95个百分点。普通高校学费占普通高校经费总投入的比例由1993年的6.64%提高至2002年的26.26%,增加了19.62个百分点,已成为仅次于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的第二大来源渠道。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的推行,对缓解高等学校经费紧张状况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但是出现批评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学者李富秉从社会的民意舆论、家庭高等教育支出的国际对比、当局对教育投入的国际对比三方面,得出“教育产业化”是政府向民众转嫁财政负担的结论。也有学者指出:“在人均GDP低的国家,学费所占的比例不应该太高”。虽然中国的GDP总量可以排到世界第六位,但是中国人口众多,人均GDP排名却在100以外。即使按照中国官方的说法:要让学生和家长承担教育成本的20%到25%,2002年的26.26%已经超过了上限。从学生和家长这一角度来说,学费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在1999年已经超过了100%,2002年达到了177.6%;学费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达到了80%左右。这说明学费已经成为老百姓的一种沉重负担,而且中国人历来有“唯有读书高”的想法,所以老百姓只能靠节衣缩食供孩子上学。

同时作为教育成本补偿的学生贷款制度也不够完善,李文利在研究中得出结论:“发放的贷款在总量上还远不能满足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在结构上是处于东部地区的高校学生获得贷款的比率要大于西部和中部地区。”即使学生可以成功获得贷款完成学业,但由于扩招,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工资收入又少,学生不能及时还清贷款,结果舆论认为学生在还款问题上存在诚信问题,于是社会对学生不满,学生又对大学不满,同时有很多人对高等教育的质量产生怀疑,这似乎形成了一条恶性链。所以才有人呼吁:“大学高收费,为何知错不改?”

(三)教育税

法国高等教育经费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学徒税。企业必须交纳工资总数的一部分(大约0.5%)作为学徒税。如果企业参与了某一高等学校的雇员培训计划,他们就可以把税金部分用在该培训计划里,不过大学通过这些培训计划得到的经费是有限的。1997年大学收到的教育税占总经费的2.17%,工程师学校则达到4.84%;1998年大学的教育税占总经费的比例为2.23%.工程师学校则为5.41%。

而中国针对教育而征收的税费比例很低,1999年为1.O%,2000年降为O.9%,2001年的比例仅为O.6%,没有很好地发掘教育税这一教育经费来源渠道。(21)因此建议能否征收一两个税种,所收取的税专门用于教育事业,而且征收的对象主要是针对高收入人群,而不是让本来已经很贫困的学生家庭再承担起教育税。

(四)与企业合作的收入

法国高校自1989年起与政府签订合同,以得到相应的教育经费,同时也和企业签订科研合同,成为高校经费的一个重要来源。1992年,大学的工程与研究收入占高校总经费的比例是6.65%,工程师学校的工程与研究收入占总经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