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牙坚持


  人荒、钱荒、电荒困扰着中小企业的“三荒”问题在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典型的食品企业中体现尤为明显,以至于年营业收入规模超过亿元的企业,到头来“利润也几乎为零”。
  
  “总量规模小、产业结构层次低、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少、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竞争力弱、原料、加工和市场产业链未能形成。”
  两年前,安徽省发改委有关处室在赴宿州、淮北等地调研后,在调研报告中给出了上述结论。如今,经过两年多的持续发展,安徽食品工业总产值已经是当时的两倍,但制约安徽食品工业发展的因素却依然存在。
  雪上加霜的是,人荒、钱荒、电荒困扰着中小企业的“三荒”问题在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典型的食品企业中体现尤为明显,以至于年营业收入规模超过亿元的企业,到头来“利润也几乎为零”。
  “目前,食品生产企业几乎没有利润可言。之所以还没有出现食品企业集中倒闭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企业都在咬着牙坚持,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倒闭手续办理起来远比企业注册复杂得多。”
  6月16日,在我国第一个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接受《徽商》杂志专访时,正在筹建中的安徽冷冻行业商会准会长魏宜龙道出了安徽食品企业的心声。
  “咬着牙坚持”正成为当前食品企业生存状态最好的描述。严重落后
  魏宜龙是一个在食品制造行业摸爬滚打十多年的老食品人。除了筹建中的安徽冷冻行业商会准会长这个“头衔”之外,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安徽家家宜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徽商》记者获得的信息显示,安徽家家宜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民营企业。拥有浙江温岭家家宜食品有限公司、合肥市家家宜工贸有限公司及多个生产基地,主要经营速冻虾类、速冻鱼类等六大类系列产品。
  经过多年经营,家家宜公司先后获得了各级部门的认可和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先后荣膺“安徽省名优产品”、“安徽省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全国十佳水产品”、“中国著名品牌”等多种称号,并成为速冻鱼、肉、菜类首家获得“中国著名品牌”荣誉的企业,是安徽速冻行业里当仁不让的领头羊。
  纵使如此,近年来食品企业生产经营大环境的变化还是让魏宜龙如芒在背。
  “我们去年做了一个亿的产值,纯利润却几乎为零,利润也可以忽略不计。”
  言及当前的食品企业困局,魏宜龙深有感触。
  他坦言,与广东、河南等省份相比,无论是从工业产值还是从企业规模来看,安徽食品工业都处在严重落后的状态。
  “据我所知,除了烟酒之外,安徽本土最大的食品生产企业年营业额达到10亿元以上的,除了洽洽外,没有几家。”
  喝口水后,魏宜龙继续补充道,“像我们企业,年产值做到了一个多亿,在安徽冷冻食品行业已经算是可以得了,与安徽其它行业的本土领军企业比还是小不点。与河南的双汇、江苏的雨润更不在同一个重量级”。
  据说,“传承商道,产业报国”是魏宜龙多年的梦想。而现在,随着食品生产企业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魏离自己的梦想似乎也越来越远。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08年,河南年售收入过十亿元的食品加工企业已经多达33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则多达567户。
  在企业规模小的同时,竞争力不强同样是安徽本土食品制造企业的短板。
  到目前为止,除了金种子、古井等少数几家酒类企业成功上市外,数千家安徽食品生产企业竟然只有一家洽洽食品成功上市,甚至在思念、三全等后起之秀借助股市融资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轮又一轮的跑马圈地时,不少先于他们创立的安徽食品企业却还在偏守一隅。
  安徽省发改委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我省食品工业总产值1226亿元,占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的2.8%,仅相当于山东的1/10和河南的1/3。
  安徽食品生产企业之赢弱由此可见。
  
  压力递增
  
  “我感觉这几年,经营压力一年比一年大,哪有利润可言?”
  6月22日晚,合肥聚味堂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艳华告诉记者,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食品生产企业如果不提价,那肯定是“负利润”。
  作为速冻食品行业的新锐,聚味堂食品主要生产、销售速冻系列产品,拥有一流的生产基地、稳定高效的供应链、广泛的行销渠道和强大的新产品研发能力。但在市场监管、“三荒两高”等众多因素下,孙艳华也觉得压力一年比一年大。
  其实,安徽食品工业发展优势得天独厚。安徽是传统农业大省,农产品资源丰富,粮、油、肉、茶叶、水果产量多年来均居全国前10位。如此背景下,安徽食品生产工业经营压力来自哪里?
  在魏宜龙看来,除了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事件冲击外,自新《劳动法》在2008年元月一日正式施行后,作为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食品行业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先是新《劳动法》的颁布实施导致企业用工成本大幅增加,后是三聚氰胺事件使整个食品行业蒙羞诱发行业整治风暴,紧接着又是罕见的全球金融危机,毫不夸张地说,几年来,食品企业一直生活在风暴之中。”
  魏宜龙以自己的企业为例分析,从2008年到现在,家家宜公司仅工资性一项支出就翻了三倍,而之前十多年,全公司的工资性支出才翻了一倍。
  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工资性支出在食品生产企业的成本构成中占比很大,工资性支出的提高必然导致企业利润的下降。
  孙艳华则强调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同样造成了企业成本的大幅攀升。
  “上游原材料价格、工人工资、包材、物流费用都大幅增加。仅猪肉价格就比去年上涨了80%左右。同时,超市的进场费、利润返点也都在水涨船高。”
  成本增加了,食品生产企业为什么不提价呢?
  对此,孙艳华坦言,现在食品冷冻行业的价格比较透明,不敢涨价。
  “一是怕竞争对手不涨价,影响市场销售;另外一个是担心政府监管。现在政府控制物价的决心很大,没有企业敢以身试法。作为生产商,我们还要考虑批发、零售等经销商的合理利润,也不敢轻易涨价。”
  安徽本土最早涉足食品生产领域的企业家之一,安徽阿毛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伊国明则表示,缺乏人才,管理不到位,也是安徽食品生产企业压力剧增的重要原因。
  “很多企业的设备很先进,产品外表包装得也很漂亮,但管理不到位,不能保证产品质量,跟不上市场发展的变化和形势。”
  在这些市场要素因素外,市场监管政策的瑕疵也被认为是造成食品企业困局的重要诱因。
  魏宜龙就对当前食品行业的多头执法感触颇深。
  “食品行业多头执法现象严重,往往是企业犯了一个错误,农委、工商、质监、卫生等四五个部门都来打板子。你让他怎么活?”
  
  呼唤引导
  
  魏宜龙介绍,安徽食品工业的起步并不比广东、河南等先进省份晚。
  资料显示,最早涉足食品生产领域的安徽阿毛食品有限公司是中国最早的冷冻面点类产品生产厂家。在1996年,阿毛食品的年产值就达到了6000万元。
  彼时,放眼全国,河南三全食品有限公司的前身郑州三全食品厂刚刚完成改制扩建,河南思念食品有限公司更是要到一年后的1997年6月才成正式成立。无论是企业规模、活力,还是知名度、影响力,都不可与安徽阿毛同日而语。
  “应该说在(上世纪)90年代,安徽冷冻食品行业是中国的行业领头羊。”
  回忆往日辉煌,魏宜龙至今仍一脸骄傲。
  伊国明也说,当年刚开始生产汤圆时,国内还没有冷冻食品的概念,冰箱也远没有像今天这么普及。“生意很好做,生产多少都很快销售一空”。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台湾等地的国际食品企业加速进军大陆市场,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此时,安徽省内食品生产企业群龙无首,恶性竞争,大打价格战,最终导致一些安徽本土品牌元气大伤。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阿毛食品倒闭破产,连商标也不得不进行拍卖。
  与此相反,在河南当地政府的鼓励引导和帮助下,思念食品、三全食品抓住安徽企业内耗留下的市场空白,迅速做大做强,并成功上市,一跃成为中国速冻食品市场的主导者。
  而在经历过破产、商标拍卖等一系列波折后,从头再来的阿毛食品年营收规模降到了3000万元。其中缘由,显然值得业界、学界乃至政府有关部门的深思。
  魏宜龙认为,如果安徽阿毛食品等一大批食品生产企业当初能相互合作,共打市场,不进行恶性竞争,那么也许就不会有今天在全国市场跑马圈地的思念食品、三全食品了。
  不过,经历市场竞争的几轮洗礼后,今天的安徽食品企业不少已经沦落为河南食品巨头的面粉、糯米、猪肉等“原材料供应商”。
  他告诉《徽商》记者,上述过程虽然是企业行为,但也反映出安徽相关部门在食品生产企业规范、监管、帮助、指导方面存在欠缺。特别是在当前食品生产企业利润持续走低、压力不断增大的环境下,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对食品企业渡过难关尤其紧迫而必要。
  “民以食为天。国家一定要引导好食品行业未来的发展。再这样发展下去,大家都不愿意干食品了,我估计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国内的食品市场被外资企业占领。”
  魏宜龙手指向下,敲了敲面前的茶几,焦急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