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定寰:推合作社模式,奶业生生不息


  在业界,有这样一种普遍的看法:人多地少、资源匮乏是制约中国乳品行业发展的因素。然而,国土面积仅仅比中国台湾稍大一点的荷兰,其乳制品出口量却雄踞世界第二。荷兰是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将生产效益最大化的,这无疑激起了中国专家们好奇。
  胡定寰到荷兰深入考察过当地乳业。他感受最深的就是中荷乳业奶牛养殖模式的不同。在荷兰,家庭式牧场极其普遍,“一个家族几代人都从事奶业,子承父业,生生不息。”而在中国,家庭牧场目前仍是一个新兴的概念,甚至还没有严格的定义。
  家庭牧场在中国为何难以实现?在胡定寰看来,关键问题在于土地经营所有制。除了奶牛养殖模式的差异,土地制度的不同还导致了资金、资本的不同来源。在荷兰,银行会评估牧场的经营情况,决定是否提供贷款,整个流程都是市场化的。“可以说,荷兰的农业是银行在支持,每生产一公斤牛奶就有一欧元的贷款。”
  但遗憾的是,在中国,农民没有资产,没办法拿土地做抵押,就失去了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条件,只能拿政府的补贴。
  胡定寰认为,我国现有乳企大多为公司性质,农民能从中获得的收益有限;加之,目前我国大规模的养殖实际是建立在引进国外的饲料粮的基础之上,并没有生根在中国,仅仅是一种加工,而这样的模式并不具有可持续性。
  在他看来,要真正改善中国的乳品产业链,需要更加广泛地推行合作社模式:农民先把牛奶卖给加工厂,加工厂收益后再给农民分成,两者之间建立平等的关系。“荷兰小小的一个国家,却能拥有这么多全球的大公司,就是因为合作。农民投资的一些小厂,不断合并不断扩大,例如荷兰合作银行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当问及胡定寰如何看待中国奶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时,他坚定地表示,中国奶业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中国养奶牛的历史不长,把奶牛养活能产奶了,只是第一步。还有很多东西我们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还有很多要学习,这也是我对未来中国奶业的建议。”
  他认为,一个牧场办得成功与否并非只看一头奶牛能产多少奶,更要看牧场的经济效益。以饲料苜蓿为例,它是较好的饲料,但是花费也比较大。采购多少苜蓿给一头奶牛做饲料,需要专业的计算,要计算清楚投入产出比。在保障奶牛福利的前提下,也保证奶农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