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医学影像学教学改进的认识和体会

摘 要: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迅速,和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相互联系,教学内容庞杂、更新快,教学课时数却未随之增加,为保证教学质量,需要转变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方式。本文对医学影像学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之后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方法、评价体系三方面就医学影像学理论教学、示教、临床见习的改进体会进行介绍。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 医学教育 体会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a)-0048-02

医学影像学具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是医学、工程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结果。随着CR、CT、MRI、DSA、PET-CT等影像技术的发展,医院影像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影像技术专业人员的分工方式、工作模式发生改变,医学影像已由单纯的形态学检查手段拓展为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诊断方法,由单纯的辅诊检查发展成集检查、诊断和治疗为一体的临床学科[1]。依据现有本科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时数,要系统全面地讲授全部影像学内容是不切实际的,同时,医学影像学的先进性、发展性、实践性、复杂性以及现代医学对其的要求,也促使着医学影像学教学的转变。

1 医学影像学特点

现代影像学是借助普通放射、CT、MRI和DSA等不同的成像原理与方法,使人体内部解剖和器官成像,以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功能状况及病理变化,在影像监视下采集标本或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达到活体诊断和介入治疗的目的[2]。由此,医学影像学具有如下特点:

(1)医学影像检查如,普通X线、CT、磁共振成像、DSA、超声、核医学和介入放射等,都是通过不同成像原理来诊断疾病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互相排斥,也不是互相等同,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补充和佐证,以更加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3]。

(2)由于医学影像检查以人体解剖、生理功能状况及病理变化为基础成像的,只有将影像图片和解剖、病理、生理、生化甚至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医学知识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正确地鉴别和区分正常、异常或变异,才有可能正确地指出病变部位、病变累及范围,才能协助临床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3)医学影像学诊断中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的现象比比皆是,若脱离临床医学相关知识及实践,仅从影像征象分析,有时很难作出正确判断,甚至导致误诊[4],由此在医学影像学诊断过程中需要将影像图片和患者临床信息结合起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由此需要医学生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①掌握一定的物理、数学、计算机知识;②扎实的解剖、病理、生理、生化甚至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医学知识;③了解和掌握内、外、妇、儿等临床医学知识与技能;④知晓普通放射、CT、MRI和DSA等的成像原理与方法,并具有相关操作技能;⑤具有常见病影像诊断和介入放射学操作能力,并能将解剖、病理、生化、病生等基础医学和内、外、妇、儿等临床医学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影像诊断分析。

2 医学影像学教学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以影像为主密切结合临床实际的、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如何使学生在掌握必要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对影像图片独立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培养医学本科生临床思维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胜任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医学影像学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5]。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在教学结构上将理论教学、示教、临床见习紧密结合,构建课内外教学互动的“结构化、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在此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方法、评价体系三方面对医学影像学理论教学、示教、临床见习进行介绍。

2.1 教学内容的探索和创新

我校医学影像学教学面对的是十多种专业或学制,由于教学要求不同,其教学大纲和具体教学内容有所不同。我教研室在主任的领导下对教学大纲和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我们按不同专业的需要,将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分为三套,最大限度利用了教学资源,纠正了以往内容重复、教学资源浪费的现象。

在理论教学方面,改革以往以机器进行分类教学的做法,实行按系统、以疾病为中心的综合授课,概述病理临床表现等基础内容就不再重复。主要就医学影像学各组成部分(X线、CT、MRI、超声等)的成像原理与设备图像特点、检查技术及其临床应用、基础X线诊断等内容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基础知识及其临床应用价值与限度。

示教课的内容主要是观看影像设备和图片,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内容深刻理解和形象记忆,巩固理论课教学内容;此外通过示教课将学生所学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关知识与影像图像结合、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医学影像诊断能力。

临床见习方面,通过使学生进行一些常规设备的操作,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生动的活体画面对应起来,使其能动态识图,能够对临床常见病进行相关医学影像描述,能够进行医学影像诊断,并能单独分析常规的医学影像诊断报告。

2.2 教学手段及方法的探索和创新

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迅速,和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相互联系,教学内容庞杂、更新快,教学课时数却未随之增加,为保证教学质量,需要探索并灵活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近年来多媒体辅助教学迅速发展,其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日益受到重视。本教研室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新的教学大纲将学习重点难点试题库制作统一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挂于网上供学生课前复习及自主浏览。随着医学影像的数字化、网络化,PACS系统可借助计算机和网络对图像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管理和传输,为临床医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同时,作为医学影像教学的新手段,进一步提高了原有教学层次[6~7]。本教研室通过PACS系统收集了多种疾病的各种影像学检查(包括CR、DR、CT、MRI及超声等)典型图片,为医学影像学课程的示教、见习及考核提供了大量素材。

在理论教学方面,本教研室通过提问、自学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就相关内容进行思考和学习,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在示教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相关内容和医学影像诊断联系起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了其影像思维能力;在临床见习中,坚持典型病例追踪随访,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特定病例影像图像的印象;此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本省放射学会组织的每季度一次的全省放射学阅片会,锻炼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3 评价体系的探索及创新

判断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考核成绩。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除了要掌握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本教研室将学生的考核分为理论课和见习课考核两个部分,并使用先进的手段和方法(如在理论课考核方面,使用计算机构建一个大型考试题库,将题目难易程度进行分层,盲选考试;见习课考试方面,通过PACS系统构建试题库,按考试难度、专业和学制分别进行考核)对学生进行考核,以科学测评教学效果。

3 结语

在医学影像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为满足医学专业的需要,医学影像学教学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和创新,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只有牢牢把握这一主题才能使医学影像学教育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继飞,郭建贵.医学影像技术学教学实践探讨[J].价值工程,2010,29(25):187.

[2] 陈小华.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探讨[J].管理学家,2011(5):218.

[3] 林雅杰.浅谈超声影像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8,22(1):37-39.

[4] 张平洋.医学影像教学的特点及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化的重要性[J].医药产业资讯,2006,3(9):109-110.

[5] 容鹏飞,周旋,王维.医学影像学本科教学课程建设改革[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9):336-337.

[6] 邹月芬,洪汛宁,周小兵,等.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9,18(2):124-126.

[7] 刘鸿燕.探讨医学影像教学中PACS的应用[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5): 363-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