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看待中国城镇化的发展


  摘要:“资源陷阱”在经济学中,被解读为由于资源的富余而导致的产业升级或制度变革,类似的例子很多:如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能源富余型国家的产业转型升级。而城镇化的推进是社会生产效率提升的结果,即由于劳动效率的提升使富余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解放出来,向二、三产业集聚,而二、三产业所内生的集聚经济,又促使城镇的产生与发展。因此,富余的劳动力也将通过阻碍生产效率的升级,而影响城镇化的进程。
  关键词:资源陷阱;城镇化;年龄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01
  “资源陷阱”的原因或许很好理解,当我们可以以很低的价格获取所需要的发展资源时,任何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体,或许都没有动力去进行产业的升级与改造。人口年龄结构如何影响影响城镇化的发展,下文将基于历史与资源陷阱的视角从三个方面来讨论。
  一、中国的低城镇化缘于劳动力红利的“资源陷阱”
  本文的主题是人口年龄结构与城镇化的关系,先来看城镇化。现今无论是学界、还是实业界,大致都已形成了一个共识,即城镇化需要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支持才能实现人的城镇化,而非土地的城镇化。换句话说,人的城镇化得以推进的一个关键核心是地区的产业升级。
  本文无意对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于中国产业升级的影响做出任何模型或数量上的分析。先谈一个被公认为西方工业革命起点的例子——纺织业的发展。英国的工业革命首先由纺织业的工厂化和规模化生产所引爆,最终引发了整个机械技术的革命创新。然而,为什么纺织业的发展没有同样在中国引起一场大规模的产业技术革命呢?因为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国,每个农家都有一部纺织机,大家利用农耕的空闲时间进行生产。每户织布虽然数量甚微,但聚合之后,成亿万之数。这种“一户一织”的家庭纺织与工厂化生产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前者的从业者几乎没有劳动成本的支出,而且时间也是几乎没有任何成本的。
  纺织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或许就是中国劳动力富余所导致的“资源性陷阱”。富余的劳动力,使中国纺织业完全不需要规模经济的效应,就能够向整个社会供给所需的纺织品。同样的逻辑也在中国产业升级变革的过程中出现,劳动力的低成本使大量的企业缺乏通过技术升级和制度创新来带动产业变革的意识与动力。而城镇化的发展需要产业的支持,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制造业的中低端化,也与中国城镇化率不高的事实相互吻合。
  二、人口红利衰减将推动中国制造业向机器人替代转型
  当前,中国劳动力富余的局面正在改变,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与此同时,全球主要发达国家仍未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完全走出来,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抬头。而欧美再工业化的浪潮更使得中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困难,即以外需为主要经济支撑的中国不仅将因为贸易保护主义面临发达国家市场萎缩的困境,更将因为欧美再工业化影响下所推动的“商业外交”而面临着发展中国家市场或国内需求市场被分割的局面。
  内需不振、外需下滑,国内也因过度投资而陷入结构性过剩。内外交困之下,逐步摆脱“人口红利”这个资源陷阱的中国,或许已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等待一场由内部产业技术革命所推动的经济复苏了。中国更大的危机,或将是整个制造业的集体下滑。中国著名财经专家吴晓波谈到,“在未来三到五年里,一半以上的企业主可能熬不过去,大规模倒闭、减产现象或将持续。”
  在制造行业面临大规模倒闭风险的未来,依然基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中国制造业必然无法支撑中国城镇化战略的实施。而国内自有技术研发的滞后,与升级转型的步履维艰,注定了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只能通过引入型智能制造产业来实现,即通过大量引入机器人来替代日益老去的中国传统制造业劳动者。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显示,2014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2.8万台,有望与日本并驾齐驱。而到2015年将达到3.4万台,将比日本多出3千台,成为世界最大工业机器人需求国。而中国2005年的需求仅为4500台。换言之,将在10年里增加至8倍。
  三、中国制造业的分化形成小城镇环绕大城市的城镇化模式
  以机器人为主体的制造业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效应,这一趋势的逐渐扩大也将促使中国制造业向两极分化。一方面,形成规模化生产的机器人工业,占据国内标准化生产的市场;另一方面,因资本金不足而无法大规模实现机器替代的制造业企业,将借助互联网抓住长尾中那80%的特色消费,走个性化定制的小型制造业发展模式。更多的是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从第二产业挤出,而国内不断推进的农业现代化也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吸附能力越来越差,这将迫使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集中。
  基于上文中关于城镇化需要产业支持的结论,和中国城市化发展,或将随着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变化,走上一条小城镇环绕大城市的发展道路。即以大城市更好的基础设施和人才资源支撑大规模机器制造的发展,以小城镇更低的经营成本来服务大量个性化定制企业的需要。本文从制造业发展的角度来解读人口年龄结构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困局或有望通过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来解决,从而给城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明斗,王雅莉.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包容性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10).
  [2]徐学军,冯骥龙,何来刚.基于交易成本的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共生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2007(09).
  [3]马晓河,胡拥军.中国城镇化进程、面临问题及其总体布局[J].改革,2010(10).
  [4]杨文举.中国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07(01).
  [5]陈丙欣,叶裕民.中国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及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3(03).
  [6]贺灿飞,朱彦刚,朱晟君.产业特性、区域特征与中国制造业省区集聚[J].地理学报,2010(10).
  [7]路江涌,陶志刚.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及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2006(03).
  [8]王国刚.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心所在[J].经济研究,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