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新战场,新领地


  南非,这个非洲大陆上的“彩虹之国”,拥有将近5000万人口,是非洲最大的经济体,其经济总量占非洲的1/4,在全球居第31位。依托包括德班、开普敦在内的八大港口,南非的货物贸易可直接辐射到周边的发达国家,同时也为整个非洲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走进去的商机
  南非纺织业起步较晚,二战前只有床单和毛毯等家用纺织品的生产商,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出现编织机织面料、棉纱、精纺毛(绒)厂商,服装是南非第11大出口产业。
  南非本地产服装只能满足内需的60%,可见南非的服装市场潜力巨大。当地对冬夏两季成衣需求量大,进口服装中抢手货有合成纤维茄克衫及裙子、棉制长裤及短裤、棉制短袖衫及衬衫等。南非纺织服装市场的消费特点是白人与黑人两大消费模式并存,时装品味趋向欧洲风格,白人对服装需求特点是大方、传统及手工精巧;黑人则要求服装颜色鲜艳夺目,中低档产品较畅销。由于南非的劳动力成本较高,目前南非本国的服装企业主要生产订单数量小、交货时间紧、平均价格较高的高端产品。在南非,拥有固定客户或者具备采购差异性的、知名度高的企业才能生存下去,而且企业以设计力量和快速反应见长。
  对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来说,走进南非并不陌生。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就在当地援建了一些纺织项目。随着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在90年代中后期,中国纺织品出口仍受到配额的限制,一些企业为了躲避配额限制,规避贸易风险,纷纷走出去,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在南非等地开办工厂。
  目前,已经有一些中国企业通过在南非设立工业园区,让国内的纺织企业以抱团式走进南非,为当地带去了完整的产业链,为投资企业提供了一个安全、便利和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2009年7月,新光集团在南非豪登省的南非中国山东新光工业园建成开园,同时有华利抽纱、忠诚家纺、诚谊家纺等7家中国纺织企业进驻园区,累计投资额 1.1亿美元,每年可实现带料出口6000万美元以上。当年新光集团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增长,全年毛毯产量达1100万条,实现销售收入7.2亿元,利润7600万元,创汇8000万美元,同比增长30%以上。这是新光集团把工业园建到非洲带来的成果。
  “走出去不仅是手段,而且是战略,如果当初不走出去,很难想象现在会怎样。”新光集团总经理钱春生深有感触地说。2004年,新光集团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应诉企业,与南非政府打了一场反倾销官司,并最终赢得零税率,产品大举进入南非市场。从2008年起,新光在南非开设工厂,巧妙规避了贸易壁垒,并迅速发展壮大,产品占据了南非30%的市场份额。
  钱春生同时表示,企业到南非创业,要有能吃苦、能战斗、敢打必胜的精神;有比其他国家成本低的优势;有融入南非当地文化的机制;有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机制;注重中南友谊实现双赢。
  不能逃避的困境
  中国纺织企业一边在南非开疆扩土,一边面临着生存的窘境。
  一份香肠拌米饭,外加一个苹果或一瓶可乐,简单又实惠。这是南非纽卡索市老工业区内中国纺织厂大门外的一个日常场景。小店老板珍赫尔既卖水果饮料等日用品,又卖早饭和午饭,靠这个小店养活两个孩子。在这家中国工厂外,类似的小店就有5家。
  这仅仅是中国纺织企业带动当地发展的间接贡献。纽卡索市政府经济发展委员会主任菲尔迪·阿尔伯特说,纽卡索是南非的纺织品之都,该市最大单一投资群体来自中国,中国在这里投资超过10亿兰特(1美元约合8.5兰特),企业超过120家,其中纺织企业占据半壁江山。
  谈到中国纺织企业对当地的贡献,阿尔伯特说,纽卡索市失业率高达60%,目前这些纺织企业雇佣了7000多名当地人,高峰时期达到1.3万人,占纽卡索市工业就业总人数的1/3,每月上缴税收高达400万兰特,占当地税收的1/10。按当地1名员工要供养5至8人计算,中国纺织企业目前养活了3万至5万当地百姓。纽卡索市目前居住着2000多名中国人,大部分是工厂主、贸易商和店主。纽卡索市老工业区一半以上物业由中国人负责,城外马达德尼新工业区黄街上的大部分厂房租赁给了中国人。
  然而,这些曾为纽卡索市带来繁荣的中国纺织企业眼下面临严重困难,留给它们的出路是:要么转行,要么搬迁到临近国家,要么转型升级,要么等待倒闭。
  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南非纺织业整体走下坡路,雇佣人员从几年前的20万人下降到2011年的5.6万人。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企业利润逐渐缩小。纽卡索纺织与制衣行业协会会长严荣华表示,一个车工的工资已从2000年的周薪50兰特上涨到目前的400兰特,但服装价格变化不大,一件童装仍然只卖2.5兰特。南非执行计时工资,不允许实行计件工资,这不利于提高员工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加剧。早期南非当地政府优惠政策多,厂房租金、用工成本和汽油价格都很低,再加上中国人能吃苦耐劳,因此中国企业订单不断,发展迅速。瞅准这一商机,很多中国人来到南非,开办纺织厂。为争夺熟练工,企业们比着涨工资,为拿到订单,它们还打起价格战。
  虽然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严荣华认为,南非依然充满商机。中国纺织企业要想在这里立足,不能再抱着投机心态和淘金心态。中国纺织企业要加强行业规范、行业自律和行业道德建设;加强与当地的沟通与融合;提升自身素质,向企业内部管理和技术升级要效益,并加大市场调研。
  劳资冲突的背后
  南非的劳工和工资政策,令纽卡索因华商而兴起的制衣工业面临生死抉择。
  南非没有唐人街,但纽卡索无愧于南非“华人纺织城”这一称号。这座位于南非西北部的城市,上世纪末随着华商的到来而兴起,如今拥有制衣企业约60家,每天生产成衣至少18万件,供给南非当地市场。然而,纽卡索华人制衣厂的利润空间,近年来被中国和东南亚的出口大大挤压,愈演愈烈的劳资冲突,更把他们推入存亡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