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纺织业出口竞争力强弱几何?


  一、纺织业的竞争力现状
  
  1.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加入WTO一年来,我国的纺织和服装业比较充分地享受了ATC一体化的好处,出口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据海关统计,2002年1-10月,纺织和服装出口总值达到507.1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16%。这就是说,2002年头10个月,纺织服装实现的贸易顺差为388.94亿美元。
  2.保持了一定的产业竞争力。用出口和进口之差与进出口总值进行比较,我国纺织、服装的产业竞争力指数分别为0.22和0.94,整个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力指数则为0.62。显然,纺织服装业、特别是服装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及竞争优势。
  3.在出口市场多元化的同时,继续深度拓展传统市场。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空间大为拓展,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无论是对传统市场还是新兴市场,无论是对设限国家和地区还是对非设限国家、地区市场的出口,都实现了大幅增长。
  4.建立在劳动力资源丰富基础上的竞争优势并不稳固。计算和观测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RCA)指数,可以发现其如下特征:
  第一,优势并不稳固,起伏较大。1985年到1988年间,中国纺织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增加了102,表明纺织品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呈上升势头;但在1989年后呈下滑走势,RCA值几乎退回到1985年的水平,尤以1993、1994年为甚。1995年以来,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金额也是呈波动性增长,但占全国出口的比例则呈下降趋势。纺织、服装出口结构的这种变化,至少从侧面印证了显性比较优势的不利变化。
  第二,两头夹击,竞争激烈。我国纺织品出口主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技术含量一般不高。这使得我们在国际市场上一方面受到美国、特别是意大利等国高档产品的冲击,高档纺织产品的出口目前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另一方面也受到印度、巴基斯坦等后起国家的冲击。它们生产的低成本纺织品,已经成为中国纺织品出口营销的最大竞争对手。
  第三,发达国家用高新技术改造纺织业的过程远未结束。目前,发达国家在纺织业上的技术优势,还未达到取代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优势的程度,尤其是服装业的劳动密集程度较高,廉价劳动力仍为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甚至可以说就是竞争优势本身。但正是如此,才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竞争压力和挑战:发达国家迫于国内就业压力,会采取各种措施阻止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输入,一些国家甚至想动用“劳工标准”来逼迫发展中国家就犯。WTO在美国西雅图和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三、四次部长级会议,已经正式提出了劳工标准等新的议题,这应该引起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警觉。
  第四,国际竞争力和国内资源、竞争力等要素密切相关。我国独特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使我们拥有低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根据德国韦佰公司(WERNER)提供的研究材料,即使到了1998年,中国的纺织成本仍然只有国际水平的1/30-1/20。除此,我国还具有纺织纤维的资源优势。例如,我国棉花产量居世界首位,占世界产量的1/4;蚕茧和蚕丝产量占世界的70%以上,羊毛、兔毛、苎亚麻等天然纤维资源也很丰富,这些都给我国纺织业奠定了良好的竞争基础。
  
  二、纺织品出口竞争压力
  
  第一,人工成本优势究竟能维持多久?由于设备陈旧落后,二、三线人员过多,我国的低工资优势可能未完全发挥出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我国纺织业劳动力成本明显上升,年均增长率达到54%,按单位成本折算的人工费用比较,有材料证明我国的人工费用已赶上韩国、巴西、土耳其、印度等国,并大有超越之势,仅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在逐步丧失低人工成本的比较优势。
  第二,如何有效地降低原料成本?例如,30支纱的原料成本,中国为2.48美元/千克,大大高于美国(US$1.59)、巴西(US$1.8)、韩国(US$1.79)等国的同类产品成本,为世界最高水平,制约了出口竞争力。
  第三,如何尽快更新设备,提高纺织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世界许多国家实施的8年内加速折旧制度,大大加快了纺织设备更新速度。我国纺织企业普遍存在资金严重短缺、产品严重积压、亏损严重等问题,不提、少提折旧的现象也十分突出。这不仅加剧了我国纺织技术设备落后状况,而且加大了我国劳动生产率的落后状况。例如,中国环锭纺的劳动生产率就不到美国空气纺生产率的1/10。
  第四,纺织品出口如何突破一些不利的贸易环境?一是区域贸易安排。乌拉圭回合后,贸易区域集团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并引发了贸易结构的调整。例如,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协议正式实施后,已经为区内的纺织服装提供了远比ATC协议优惠的关税和配额待遇,中国因此从对美纺织服装出口的第一位降至1998-2001年的第三位,排在墨西哥和加拿大之后(2002年1-10月排第二位)。欧盟作为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第二大市场,在进一步提高其内部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同时,近年更是积极向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及芬兰、波兰等国家和地区设厂,并从1998年1月起放宽从上述国家和地区进口纺织品的限制,这将加大我国出口难度。二是日趋隐蔽的非关税壁垒的限制。主要包括技术壁垒和环境措施,反倾销措施和原产地规则等。随着MFA的逐步取消和ATC协议的实施,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纺织品贸易上,大多凭借其贸易和技术优势,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相对苛刻的技术标准来替代原先的关税措施。例如规定面市的服装纺织品应经久耐晒,尺寸水洗后无变化、不褪色,成品中不能含有锡、铬、铅、汞、镍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对纺织服装品中的偶痰染料、甲醛、五氯苯酚、杀虫剂、有机氧化物的含量等实施严格限制。近来,欧美国家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因此频频遭遇“绿色壁垒”。
  
  三、提高纺织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第一,大力开展技术革新,积极提高中、高档面料的国产化率。多年来,我国中、高档面料的60%依赖进口,这不仅浪费国家每年约60亿美元的外汇,而且加大了出口成本。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出口商品成本,必须加大纺织技术改造步伐,通过纺织企业的兼并改造和结构调整来降低成本,借助成本领先战略提高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实行行业自律,学会没有配额情况下的出口。中国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后,可以分享MFA逐步取消和ATC协议实施的好处:中国纺织品出口将不受或少受配额的限制。这对于我国纺织企业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的确,配额的取消意味着纺织品出口机会的增加;但它同时宣告了配额、特别是双边配额保障性作用的消失:在国际市场上的纺织品服装份额将不再由配额划定,而是由各国的竞争实力决定。在国际市场需求没有增加、我国出口市场又过于集中的前提下,纺织品的出口增加可能只是意味着企业之间降价竞销程度和强度的提高,这不仅极易遭至进口国的反倾销投诉,而且可能导致外销利润的丧失和贸易条件的恶化与“贫困化增长”。因此,我国企业在享受纺织品配额减少、贸易逐步自由化的同时,要积极学会在没有配额情况下的纺织品出口,实行行业自律,稳定出口秩序。可以考虑在2005年前后建立“自动出口限制”机制,以维护国家和企业利益,稳定纺织品竞争力。
  第三,增强品牌意识,着力提高纺织品的技术含量,学会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提高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竞争力,不仅要着眼于降低成本提高其价格竞争力,而且要着力提高纺织品的非价格竞争力,包括品牌、质量、垄断力等技术和文化因素形成的合力。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技术标准的国际化程度较低,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加速采用国际标准,提高中国纺织服装的质量信誉,通过加大技术投入、增强品牌意识、制定品牌发展战略等措施来提高出口纺织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冲破发达国家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技术壁垒,用我们的特色产品和品牌来开拓、并占领国际市场,使我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从以量取胜走到以质取胜的轨道上来。
  第四,大力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实际上是一种价格优势。这种价格优势来源于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及其所隐含的低成本优势。问题是这种由要素推动的竞争优势迟早要让位于投资推动、创新推动或财富推动的竞争优势,而且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要素的质量远比数量重要。加大对纺织服装业的人力资本和技术的投入,着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纺织服装产品的技术密集度,使其由简单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化为智力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提高纺织服装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