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科普事业对我国的启示

【摘 要】本文在简述日本科普事业大环境的基础上,对其科技馆发展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凸显出日本科普事业起步早、层次高、协同机制体制成熟的优势,以及科普事业与科技发展呈现出高度融合。通过对场馆建设、人才建设、社会协同参与等方面的粗浅比较,试述两国科普事业发展的差异性,希望以此为我国科技馆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些许经验支持。

【关键词】日本 科技馆 场馆建设 队伍构成1 日本民众对于科普的理解

日本作为我们国家的邻国,其在民用科学技术方面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巨大的影响力,SONY、佳能、东芝、松下、丰田、本田、日产、三菱等品牌在中国有着巨大的消费者群。在我们国家政府及民间大力倡导支持国货,发展国货,自强自立,民族振兴的今天,其在科普教育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日益进步,在日本,不管是科普的概念还是科普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赋予它的名称是“增进国民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在过去的单纯的普及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增进国民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社会与人类相互关系的研究。

关于加强国民对科学技术的理解,1998年日本科技部召开研讨会,主题是“传播者的重要性”,指出今后必须形成一个任何人都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科学不仅仅是专家的,科学技术本来就应该属于所有人。日本政府认为,“科学技术”象征着20世纪,然而“科学技术”有着极其复杂的含义。在日本,在19世纪末,当民众被问及对20世纪的期望,许多人回答期待科学技术的发展,期望“3个小时就可以从东京到达大阪”,“可以和地球另一面的人对话”“人类进入月球”“在家里看电影”等等。这些在当时看来是天方夜谈的梦想,在今天都实现了,而且许多已成为家常便饭。

日本政府认为,专家的责任是努力研究开发社会需要的科学技术,并为此与全社会合作、交流。国民的责任是关心科学技术,理解政府的科技计划并提出建议,正确判断科学技术,自如运用科学技术,认识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性,经常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调查、研究等。

2 日本科普事业的特色

(1)科普主体是社会全员参与:日本科普一直是由政府、产业界、学术界和社会民众共同来完成的,他们是科普的推进者和传播者,都是科普的主体,并将科学馆与博物馆工作人员、科学技术教育者、从事与科学技术相关工作的行政机关、研究机构等的负责人、科学技术新闻报道相关人员、科学节目制作人和以提高国民科学素养为目标而进行科学传播的NPO非营利独立机构活动法人等均列为“科学传播员”,将其与“专业研发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科技成果社会化人才”“技能型人才”列入今后要大力培养和吸引的五大科技人才,写入文部科学省的《科学技术白书》。

(2)科普机构官方与民间协同工作:官方的科普机构有文化教育科技部以及所属的科学技术会议、科学技术振兴事业财团、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等。民间的科普机构有博物馆协会、全国科学博物馆协会、全国科技馆联盟等。他们各司其职、互通有无。正是有这么多科普机构,日本的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日本整个社会的科技意识,日本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才能拥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3)科技场馆数量众多,布局均衡,日本共有博物馆1382家,其中科学博物馆有400多个,仅东京地区就拥有20多座各类科普场馆。此外日本青少年教育设施共计1264个,其中少年自然之家311个、青年之家405个,儿童文化中心75个。可以看出日本的科普教育设施相当完善,在科普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就国土面积而言,日本具有高密度的人口分布,同时科技馆的分布密度也是世界上最大[1]。

(4)科普途径花样繁多:日本青少年能够广泛参与的科技活动有科技周、青少年科学节、儿童读书日、机器人节、科学展示品和实验用品设计思想大赛等。科普设施数量多,设备先进完善,成为日本科普事业的坚实基础;科普出版物设计和印制都很精美,宣传广告和书籍目录多,如在报刊图书上随处可见科普出版物的宣传广告、图书介绍和出版预告。注重和读者打成一片,如在日本科普书刊中大都附有读者调查卡了解读者的情况和需要,了解读者对本书刊的意见以及书刊是通过什么渠道来到读者手中。

(5)科学传播人才:日本对科学传播人才的培养高度重视,对于科学传播员的培养突出专业性与实用性,一是通过高等教育系统开展系统性、专业性教育培训,二是通过社会化的辅导讲座。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不但包括了理论的学习,还设置了众多实践环节,而社会化的培训主要是通过日本的科学馆、博物馆开设的面向全体国民的科学传播员培训讲座。该培训没有门槛,只要你热爱科学,对科学传播有热情,就有资格参加培训,但有相对应的考核机制。同时,日本科普辅导员的发展渠道相对顺畅,以日本未来馆为例,其辅导员任期为5年,经过5年的培养锻炼,就有机会被派遣到其他社会领域(包括科技馆、企业、政府部门、大学研究室),比例大约各占1/4。

3 对比与思考

3.1 场馆建设

从科普场馆的数量与人口总数的比例看,我国大陆地区仅相当于日本的1/11; 从科普场馆观众量与人口总数的比例看,我国大陆地区仅相当于日本的1/14。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科普场馆作为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载体,在全国各地方兴未艾,科普场馆建设逐渐进入高潮。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科技馆409个,科学技术博物馆724个,分别比2013年增加了29个和46个。从新建馆的绝对数和增长幅度来看,建设速度相当快,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但与我国人口总数相比,仍显数量太少、分布不均衡。

3.2 人才建设

我国的科技馆大部分隶属于科协系统,属于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性质,一是人员的流动性相对较低。目前国内没有针对科技馆系列的职称评定体系,科技馆内的科普辅导员、展品研发人员等专业技术人员没有专门的职称体系作为发展支撑,很多的科技馆工作人员,只能通过群文系列或博物馆系列的评审获得职称资格。由于专业技术领域的差异性,科技馆员工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存有相当阻力。此外,与日本畅通的发展晋升渠道相比,国内科普辅导员的定位相对“固着”,进入其他领域或其他机构的可能性较小,如有晋升也是单位内部的升迁。二是人员的专业层次相对较低。以日本未来馆为例,其辅导员团队学士8%、硕士65%、博士27%,理工科专业的占比高达100%,且专业分配合理,表现出高学历、重理工、有层次的特点[2]。而我国国内的科技馆科普辅导员团队以专科、本科学历为主体,人员结构较为年轻,理工科基础较为薄弱。

3.3 协同参与

日本的科技馆除了依靠政府的拨款资助外,还经常能够获得大量企业或公司的支持。日本的许多科技馆除本身拥有相当数量的专家外,还邀请社会各阶层人士参与博物馆的发展和建设[3]。而国内科技馆能够获得或接受企业捐赠的情况寥寥无几。在日本,科学家和科研人员也能承担起科普的任务,加入到展品研发、科普辅导,成为一名普通的科普志愿者,参与科技馆建设发展。此外,得益于科学家与科研人员的投入,日本科研转科普的能力较强,科技馆与政府部门、财团和企业有广泛的联系与合作。而国内科技馆在与社会协同发展层面,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公民科普意识、志愿服务精神,国内科普工作与企业的联系有待提升,志愿者参与科技馆展品研发、科普活动的层次需要深化,科技馆与各社会阶层协同发展的理念与渠道需要翻新。

日本科普事业后来者居上,走在世界科普的前列,不仅促进了本国科技的发展,也是科教兴国的典范。科学普及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主要途径,是整个社会科技创造活动不可或缺的元素。很高兴的看到,目前国家高度重视科普工作,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科普理论和学术氛围日臻活跃、公民科学素养和科普愿景不断提升,科技馆体现建设趋于完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人员结构、发展理念,以及社会各阶层的融入等方面仍有不小差距。

参考文献:

[1]胥彦玲.国外科技馆建设对我国的启示.科普研究,2012:58.

[2]李瑞宏.浙江省科技馆与日本未来馆的比较.2010:46-47.

[3]肖辰.日本的科技博物馆与科普教育.科技潮,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