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实践教育思想研究

摘 要:邓小平提出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思想,反映了当今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体现了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原理在中国发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

关键词:邓小平;实践;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3)02-0008-03

实践教育思想认为,实践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现代经济和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实践教育思想主张,必须坚持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把教劳结合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实践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是指导当前我们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思想。

邓小平一直认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1]因此,邓小平十分重视实践教育,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实践教育的思想,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教育发展的实际,从宏观和微观上深刻揭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实践教育思想,把实践教育理论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一、邓小平实践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但其始终是教育哲学的永恒主题。邓小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这其中也包括实践教育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以往劳动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教劳结合的理论。在《资本

论》中马克思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办法。”[2]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讲道:“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3]早在110年前,列宁就说过,“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4]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实践教育的思想都为邓小平的实践教育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支撑。

毛泽东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来教育脱离生产劳动的传统,使马克思的教劳结合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毛泽东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还倡导“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 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 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他认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求“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结合”,认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5]这些思想是包括邓小平在内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共同革命实践的理论成果,也为邓小平实践教育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

践养分。

我国现代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现实是我国现代教育仍然受到根深蒂固的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极大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为了一个目标、一个宗旨——提高考试成绩现代教育观念没有得到应有的转变。学校教育只重视对对学生各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对学生劳动能力、生活技能的培养;学生家长也只关心子女学习成绩的好坏、分数的多少, 而对子女是否会劳动、是否懂生活、是否健康、是否热爱生活、是否能独立生活处事仍然抱无所谓的态度, 甚至根本不让子女劳动。这样的学校教育能让学生得到德、智、体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吗? 这样的家庭教育能使孩子将来适应社会、适应与国际接轨吗? 这样的教育能使国人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的提升吗?中国教育的现实启迪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提出必须坚持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教育思想。

二、邓小平实践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十分重视“教劳结合”,他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都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是改造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 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6]107

(一)教育事业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教育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表述

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 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我们在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他还对学校教育如何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做出了具体部署,“要做到这一点,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育密切结合,都有恰当的安排。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6]107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大发展。他进一步阐述“制订教育规划应该与国家的劳动计划结合起来, 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6]108这些是邓小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核心表述。由此可见,邓小平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阐述,已不限于从微观上研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 而是从宏观上探讨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问题。这就给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赋予了新的内容和使命,同时也使我们摆脱了只在教育圈内讨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狭隘、保守的观念。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的决定性因素

邓小平一贯重视科学技术。1988年邓小平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7]这一论断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具有的第一驱动力的作用,也说明了科学技术对劳动者素质的决定性作用。在现代社会,只有通过学习掌握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劳动者,才能将科技成果融入劳动资料和对象中,从而推动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科学技术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他曾指出,“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造就这样的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任务。”[8]科学技术源于生产实践,科技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邓小平的这些论述,深刻阐明了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密切关系,反映了邓小平在这一问题上的精辟见解,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的目的达到了一新的高度。

(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的战略要求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景山学校时亲笔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9]长期以来,对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目的,曾经有过多种说法,但都显得不全面,反映出我国长期以来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目的尚不明确,这必然会影响我国教育目标的实现。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指出,教育“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技发展趋势。”[6]108换言之,那就是必须向着“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建设“学习化社会”的大方向前进。这就澄清了多年来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目的上一些模糊不清的观念,反映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为新时期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的新贡献。

(四)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的双向实现

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所包含的两个范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多次强调要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认为这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在邓小平的“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政策指引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发展起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企业重视教育,一方面重视生产劳动与教育的结合,即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教育,注重对在岗人员的培训和全程教育; 另一方面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希望学校所培养的学生符合产业部门的需要。如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中小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建立劳动技术教育基地;高等学校建立“教育—科研—生产”一体化模式等。所有这些尝试, 都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10]总之,邓小平制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政策,使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在中国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综上所述,邓小平在实践教育问题上既继承前人又有所创新发展,借助马克思主义事业和方法,赋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新的方向和内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新空间。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思想,构成了邓小平实践教育思想体系,并成为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原理在中国发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

[2]马克思.资本论[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0.

[3]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7.

[4]列宁.民粹主义空想计划的典型[M]//列宁.列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61.

[5]毛泽东.实践论[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2-283.

[6]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4.

[8]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上的讲话[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90.

[9]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

[10]陈文心.论邓小平对“教劳结合”思想的新贡献[J].教育研究,2000(1):7.

(责任编辑 郑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