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乐华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一方面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资,截至2002年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过42万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480亿美元;另一方面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截至2002年底,中国设立的境外中资企业达6960家,中方投资额近100亿美元。但由于缺乏跨国经营的经验,以及资金、信息、人才资源等的局限,中国海外企业正面临着困难大、机遇多的复杂环境。如何进入国际市场,并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进而达到拓展国际市场的目的,成为中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关键问题。
  较之有200多年跨国经营历史的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才打开国门的中国,其跨国经营活动尚十分稚嫩。所幸的是,在中国的家电业中,已经有海尔、乐华这两家跨国经营比较成功的案例。海尔集团依靠打造知名品牌,采取“先难后易”的市场进入策略,从发达国家开始其海外营销的燎原之火;而乐华集团,则采取贴牌战略,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了国际市场,以短平快见长。研究二家企业的经验,有助于探索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道路。
  
   1.海尔集团:“先难后易”,打造知名品牌,挺进国际市场
  
  所谓“先难后易”战略,指境外加工贸易项目首先选择在发达国家进行,然后再扩展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由高到低,顺流推进。这条道路要求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和研发能力,要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这是一条开拓性道路,初期比较艰难,但一旦在发达国家取得突破,就容易被国际承认,并迅速地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推进。
  早在1990年,在国内市场取得稳固地位后,海尔集团就提出了“三个三分之一”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即国内生产国内销售三分之一,国内生产海外销售三分之一,海外生产海外销售三分之一,并开始逐步推进国际化战略。1997年8月,海尔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中国六家首批技术创新试点企业之一,重点扶持冲刺世界500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1998年,海尔集团开始重点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在“十五”计划期间确立的发展目标中,海尔明确提出,要“以现有的白色家电的核心能力为基础,实施国际化和多元化战略,以努力提高人类生活水平为目标,一方面拓展国际市场发展空间,一方面向信息技术、住宅设施等领域进行多元化扩展,创海尔国际名牌,把海尔集团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较强核心能力的大型的跨国公司”。
  为了实现国际化经营目标,海尔确定了以品牌取胜的战略。海尔提出,“国门之内无名牌”、“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海尔通过与国际市场的质量标准和技术接轨,实行产品质量认证化,取得了进军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从1992年开始,海尔产品质量不断得到国外机构的认可。1992年4月,海尔在全国家电行业里第一个获得国际IS09001质量体系认证,并相继取得了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美洲、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共18类产品认证,产品可直接出口到87个国家和地区。 1996年8月,海尔又在全国家电行业里第一个获得IS014001国际环境管理认证,并在同年11月,获欧盟EN45001实验室认证。1998年6月,海尔获加拿大CSA全权认证,这意味着海尔集团的冰箱、冷柜等家电产品,只需要海尔集团技术中心检测合格,就可自行对产品颁发CSA证书,并获中国商检的出口免检。
  德国人以严谨著称,海尔则选择了德国作为敲开欧洲大门的第一站。1993年,德国权威质量检验机构“商品检验基金会”对进入德国市场的冰箱进行抽检,并在《Test》上公布了检测结果,海尔冰箱在此次检测中,在冷冻能力、温度回升、储藏温度、耗电量、门体密封性等五项指标中,获得8个“+”号,是被抽检的几个品牌中获得“+”号最多的冰箱。
  海尔以优异的质量在强手如林的欧洲市场、美国市场上逐步树立了自己的名牌地位。在2001年9月份的《Which》杂志(设立在英国的欧洲著名的Which,是一家代表欧洲消费者权益的权威检测组织,定期从市场上抽检产品进行检测,并在该杂志上公布检测结果)上,公布了Which对包括Haier、Miele、AEG等共20个著名冰箱产品的抽检检测结果,结果显示:“海尔冰箱在23项检测项目中,总分第一,成为检测组织推荐的首选品牌”。在美国权威的家电杂志《Appliaance》2000年度在美国市场销售的全球冷柜排名榜上,海尔冷柜位居Frigidaire和W.C.Wood之后,名列第三,这是海尔冷柜进军国际市场中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展示了中国家电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正是依靠打造知名品牌,海尔才从在近20年的时间里,从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一个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的中国家电第一品牌。2002年,海尔产品达到86大门类、1300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全球营业额723亿元,实现海外营业额10亿美元。在国内市场,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的市场份额均达到30%左右。在海外市场,海尔产品已进入欧洲15家大连锁店的12家、美国10家大连锁店的9家。在美国、欧洲初步实现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目标。海外13个工厂全线运营。
  1997年,美国《家电》杂志公布全世界范围内增长速度最快的家电企业(超过GE、西门子等世界名牌),海尔名列榜首。据全球权威消费市场调查与分析机构ERROMONITOR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海尔目前在全球白色电器制造商中排名第五,海尔冰箱在全球冰箱品牌市场占有率排序中跃居第一。
  
  2.乐华集团:实施贴牌战略,借船出海,国际、国内同步扩张
  
  在中国家电业中有另外一个颇具特色、引入注目的企业——那就是成立仅有四年,但在中国入世后的第三天就宣布在北美、南美、欧洲及亚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乐华”品牌的商标标识获得成功注册的乐华集团。
  乐华集团是一个具有逆向思维方式的企业集团。其成立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乐华集团1997年成立时,中国家电市场上已经形成了长虹、TCL、康佳等少数知名品牌称雄、其余品牌互相厮杀的局面。长虹、TCL、康佳等占据了国内彩电75%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余25%则有80个品牌在争夺,竞争极为激烈。按一般的思维模式,此时不应该进入中国家电行业。但是,乐华在风险中看到的是机会。在不足两年的时间里,乐华以“永远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营销服务核心理念,依靠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市场营销上卓越的创新能力,建立了全方位的营销网络系统,在全国各大、中、小型城市及广大农村市场设立了功能完备、反应快速的多级营销网络,完成了其它企业需要多年才能完成的名牌发展计划,迅速跻身于中国彩电十强之列。
  在跨国经营的问题上,乐华集团同样是逆向思维。它没有走海尔、康佳等家电集团“先国内、后国际”(即先谋求国内市场的稳定,再走向国际市场)的道路,而是从一开始就放眼全球,制定了打造国际化品牌、实现国际国内同步扩张的经营战略。而它靠的,就是“贴牌”,借船出海。
  乐华集团董事长吴少章在家电业界最早作出预言:“中国将成为全球的家电制造中心”,将国内的家电企业与国际的家电企业视为竞合关系。他认为,企业只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要素调配才能达到最优,跨国经营是大企业生存的一般形式。乐华就是要充当全球彩电制造车间,要靠贴牌战略,完成从奴隶到将军的过渡。
  在彩电制造上成熟的工艺水平使得乐华成为较早以贴牌方式(OEM)融入全球家电产业链生产的企业,为世界知名的电子商制造成品。迄今为止,在乐华每年外销的200万台彩电中,除40%是以乐华自己的品牌出口的外,其余60%是以贴牌出口的。
  贴牌战略的实施,使乐华作为彩电制造生产厂家的知名度得到快速提升。自1997年成立至今,乐华已经在北美、南美、欧洲及亚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乐华”品牌的商标标识,其他的地区亦处于注册中。在2000年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电子消费品”博览会上,乐华拔得头筹,一举拿下2亿美元的大单。这标志着乐华逐步摆脱贴牌生产模式,进入品牌生产商的阶段。1998年乐华在法国建成了年产100万台彩电的生产基地,这标志着中国彩电业首次规模、系统地进入欧洲市场。随后,乐华的日本、德国、南美洲生产基地相继建立。乐华通过贸易与投资相结合,以差异化经营方式开始国际市场运营。
  乐华在海外建立了30多个分公司、20多家科研咨询机构、2000多个服务网点,并加强与国际跨国咨询及调研机构合作,及时了解全球市场动态,设计符合当地需求的产品,同时,收集世界同行业最新技术和发展信息。此外,乐华与松下、飞利浦、西门子、根德等世界知名电子公司共建互联互通、强强联合的技术协作体系。这些措施使得乐华能够紧紧追赶世界潮流,设计出符合当地需要的产品。1999年,乐华彩电年产400万台,出口200万台,销往美国、欧洲、中东、东南亚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
  
  3.两种方式比较
  
  从海尔集团与乐华集团在实施跨国经营时的不同选择和各自的经验,不难归纳和总结创牌战略与贴牌战略的特点,应该说各有千秋(如下表)。不同的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陈文娟.外资企业去年新设34171家.经济日报,2003.3.26.
  〖2〗高洁.跨国公司发展战略调整及其原因.国际经济合作.1998(7)
  〖3〗海尔集团简介:http:///Chinese/about/index.html,2003.4.20.
  (作者单位:重庆工学院研究生处)
  (责任编辑 孙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