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乡镇脱贫攻坚典型经验材料x

某乡镇脱贫攻坚典型经验材料 自2017年9月被确定为全市深度贫困乡镇以来,XX镇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带领全镇人民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共筑XX脱贫梦,共圆百姓致富梦,共同绘就了一幅弥漫着新时代黔江精神的美丽画卷。这里,有一群“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扶贫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调研时曾强调“乡村干部是地基中的钢筋,位子不高但责任很大”。

长春村原驻村领导杨胜前就是总书记口中“钢筋”的代表。他上任之初就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创造性借鉴塘约经验,探索出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深入实施长春村“三变”改革,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改革路上,最难的是转变村民的思想。面对村民一百次的消极抵触,他回应的是一百零一次的耐心解释。凭着这股子坚韧与执着,他用真情打动了长春村民,顺利推动了该村2500余亩现代蚕桑产业基地的建立。

2018年,正是XX镇这100多根“钢筋”,用“大雨小干、小雨大干、不下雨拼命干”的干劲,齐心协力,创造了XX镇发展史上的奇迹新栽桑6200亩,实现全镇在地桑园9500亩目标,总量跃居全区第一;镇机关获得“XX市五一劳动奖状”。他们身上焕发出的“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勇气,正是XX扶贫人对新时代黔江精神核心内涵“宁愿苦干”的最好诠释。

这里,有一帮“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老百姓 总书记今年4月在石柱县中益乡与村民共话脱贫攻坚时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嘱咐大家“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

48岁的田建是清水村远近闻名的脱贫致富明星。21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他宝贵的左眼,造成了他左手高位截肢。孤身一人和重度残疾一度让他陷入了贫困的泥淖,但他从未放弃致富的梦想。2016年至今,在党的好政策的扶持下,他主动发展蚕桑产业,建成桑园225亩,不仅如此,他还带动周边40余名村民增收,其中贫困人口20余人。

在XX这方热土上,像田建这样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人还有很多,比如李乾度、陈正文等等。一个个熟悉的身影,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正是XX人民对新时代黔江精神“不愿苦熬”的生动实践。

这里,有一支“腰鼓百面春雷发”的工作队 总书记曾对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各级扶贫主体组织推动,需要社会各方面真心帮扶,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扶贫机制和扶贫方式。” 2017年,市卫健委扶贫集团对口帮扶XX镇。他们立足行业优势,深入调查研究,开出了变“输血式”为“造血式”的扶贫良方,用不到20个月的时间,打造出了适合“三留守”人员增收的“XX护工”“XX被服”“XX山货”三金品牌。截至目前,已有150多名村民通过XX护工培训实现稳定就业,XX被服厂已为120多位村民提供工作岗位,XX山货在“XX农场”电商平台累计实现销售额1700余万元。

XX创业人放胆实干,涌现出了“土家族三老汉一台‘扶贫戏’”“退伍小哥山区养牛、成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等诸多感人事迹。他们带动了一大批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成为了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他们的勇于开拓让黔江精神在新时代的改革创新中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以新时代黔江精神为指引,同心共筑脱贫小康梦 总书记曾说过“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作为党员干部,就要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不忘为民初心,不断增强精准帮扶、狠抓落实的本领,补短板、强后劲,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作为贫困群众,更要有“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自觉,担负好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激发脱贫增收的内生动力,直面挫折不气不馁,迎难而上不等不靠,不断增强“努力向前跑”的底气、志气、勇气。

作为社会组织,也要有“不敢独善其身,必以兼济天下”的情怀,主动参与脱贫攻坚,立足自身优势,拓宽帮扶资源、创新扶贫方式,在实施帮扶项目、协助科学决策等方面主动作为。

行百里者半九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越近,任务越艰巨。唯有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以新时代黔江精神为指引,苦干实干创新干,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同心共筑脱贫小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