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升级与现代制造业体系构建的行动策略


  “十二五”期间,我国要推进制造业升级,目标就是构建现代制造业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制造业发展与升级的政策研究”课题组的研究认为:推进我国制造业的升级,构建现代制造业体系,需要启动实施国家制造业升级行动方案。
  一、制造业升级的压力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制造业进入全面提升阶段,高新技术制造的比重显著上升,制造业整体实力得到了增加,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大国。正如2010年3月,在北京举行的2010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专家提供的信息:2009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已达15.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许多行业或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被称为“世界工厂”。然而,我国还不是制造强国,制造业面临巨大的升级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源自世界制造强国的技术优势
  世界制造强国是美、日、德、英等。美国是世界头号制造强国,整个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一直是美国经济的支柱。战后,美国制造业曾一度在全球市场中拥有绝对优势,占到全球制造业份额的40%左右。20世纪80年代,美国制造的霸主地位曾一度受到来自日本的严峻挑战,为应对危机,美国设立了“产业竞争力委员会”,启动实施了“先进制造技术计划”和“下一代制造行动框架”等一系列振兴制造业的行动方案,强力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到90年代后期,美国依靠IT 产业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再度增长和制造产业的快速升级。目前,美国制造业的产值产量在世界上仍然独执牛耳,稳居世界首位。特别是在航空、通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领域,更是占有了无与伦比的绝对优势,其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值约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出口总额的20%。为了保证技术优势,美国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不断研发新产品。有数据证明,美国制造业所从事的研发活动占全部研发活动的71%,所提供的研发经费约占66%,制造业所获得的美国专利数量约占全美专利总量的90%。1987—2005年间,美国制造业的生产率增长了94%,而其他部门的生产率只增长38%。
  日本是世界二号制造强国,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全部为制造业,尤其是机械和汽车制造在世界占尽先机。2003年,日本出台了《新产业创造战略》,将燃料电池、机器人、信息家电、生物产业、环境机械设备以及电子动画等作为突破重点,启动了全面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的庞大工程。2004年,日本研发总投入达16.9万亿日元,工业机器人总数达到35.6万多台,占世界的42%。2006年,日本成功掌握了降低超导电缆交流损耗的技术,交流耗电量达到世界最小;2007年,本田汽车共生产949.78万辆汽车,首超通用汽车公司的产量;2008年财富500强排名上,丰田销量超越通用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企业。目前,日本电子信息产业的销售收入稳居世界第二;船舶制造方面,工人的平均劳动生产率超过韩国25%,是我国的近10倍。
  (二)源自国际产业转移新动向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新形式
  进入21世纪后,一些制造强国借国外直接投资不断进行着全球性的生产布局,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一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同时,制造强国构筑“绿色贸易壁垒”、“技术壁垒”,通过严格的市场准入和限制条件,钳制欠发达国家制造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特别是近几年,美国充分利用了发展中国家的低人力成本优势,将低端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通过对制造业价值链高端的控制,获取高额利润。从近年来的经济衰退中,美国政府已得到启示:以出口实现增长是其短期经济复苏和长期经济繁荣的有力武器,是美国可供选择的增长模式。所以,美国政府在新近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提出:5年内美国的出口额要翻番,因为出口企业发展得越快,创造就业的机会就越多,而这方面制造业要比其他行业平均高出17%。同样,很多日本企业也开始把过去在欧美的战略重心转向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并从传统产业领域退出,全面进军新能源技术领域,寻求新科技的革命,以实现新的突围。目前,日本在节能环保与新能源产业、纳米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由于掌握着先进技术,在较长时期内日本将领跑这些行业。
  二、制造业升级的路径
  根据产业国际竞争理论和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压力,我们认为:制造业的升级,就是要优化制造行业结构,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增加制造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制造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构筑起现代制造业体系。制造业的升级路径是:瞄准世界制造技术的先进水平,通过关键领域的创新和重点工程建设,稳定优势行业,强力发展战略性行业,重点突破,循序渐近。
  (一)稳定优势产业,强力发展战略性行业
  传统的优势行业,指劳动密集度较高,产品与社会大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如纺织、轻工、食品、家用电器制造等;战略性行业,主要指关系国家安全、体现一国产业竞争实力,技术含量高、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制造行业,如电子通信设备制造、成套装备制造、数控机床制造、大飞机制造等。
  实行制造业业升级,需要稳定和保持传统产业的优势,仍需要继续发展处于产业链低端、技术含量较低、产品附加值较低的低端制造业,包括贴牌生产,为整机提供零部件的制造等。稳定这些优势行业,就是要强化技术改造,注重发展内涵,不铺新摊子,不上大的新项目,避免重复建设。对纺织、家电、食品制造等优势行业,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实行产品的更新换代,保证其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于火力发电、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钢铁、有色金属、水泥、造纸、煤炭开采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要推行循环经济战略,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淘汰落后产能,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对于关乎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则要优先发展、重点发展。对此类行业,需要制定专项政策,启动专项行动计划,配套专项资金,有步骤、有规划、有组织地发展。我国需要根据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将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力培育和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第三代移动通信等新兴战略性行业的发展,全力发展先进基础机械制造、重要电子基础件以及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制造,如:数控机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业机器人、大规模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设备系统、仪器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以及大型电力成套设备、输变电成套设备、先进交通运输设备、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及农业成套设备、大型科学仪器和医疗设备、先进大型的军事装备,通信、航管及航空航天装备等。
  (二)重点突破、循序渐近
  产业升级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重点突破,循序渐近,将有限的财力、人力集中于重点工程、重点领域、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制造。
  目前,我国现代工业体系中,技术含量处于中低水平的行业是钢铁、水泥、船舶等,技术含量处于中高水平的行业是汽车、化学和机床工具制造;而高技术行业中,如通讯设备制造、计算机芯片等核心软硬件制造、大飞机制造、高速铁路机车制造、现代煤炭采掘设备制造、大型成套环保设备制造等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与科技总体实力的标志,是关系国家、民族长远利益的基础性、战略性行业,是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依靠和载体,是国家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的重要保障,必须以这些行业为突破口,集中力量,抢占其生产技术的制高点。占领了这些行业的技术制高点,就可以通过自主设计和自主制造,以点带面,也可以提高基础装备和一般技术水平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取得了这些行业关键领域、重点工程的重大技术突破,就可以掌控制造业国际市场的定价权、话语权,确定行业的领军地位,也就可能实现制造业技术的全面提升,确立制造强国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