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强国”背景下地方高校航海技术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王丹,万红,甘兆斌,唐华浩

(北部湾大学 海运学院,广西 钦州 5350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宏伟目标,并提出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建设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出,要“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大力培养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交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构建适应交通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北部湾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地处广西钦州,是我国西南沿海唯一一所开设有航海类专业的地方综合性公立本科院校。学校立足北部湾、服务广西、面向南海和东盟,服务“海洋强国、交通强国”和“海洋强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和区域战略。学校航海类专业已有近15年的办学历史。多年来,通过明确专业定位、深度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不断提升航海人才培养的质量,助力交通强国战略的实施和广西向海经济的发展,努力探索出一条后发展地区开展航海教育的成功路径。

北部湾大学是一所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学校航海技术专业开设于2009年,隶属于海运学院,专业建设投入力度相对较小,人才吸引力较弱,生源以广西区内为主,质量普遍不高。建设初期在专业建设内涵与发展定位、人才培养内涵特征、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业建设内涵不够明晰,发展定位不够准确

学校航海技术专业建设初期主要以借鉴和模仿其他高校为主,既包括大连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水平的以航海类专业为优势专业的高等航海学府,也包括广东海洋大学等开设有航海类专业的地方性综合院校。在专业建设理念与思路、目标与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与其他高校同质化现象严重,忽视了本校的区域位置、生源质量、人才吸引力、硬件设施、办学定位等一系列因素,专业建设特色不突出,专业建设质量不高。

(二)人才培养内涵不够明确,就业市场导向薄弱

航海技术专业建设初期主要致力于培养传统意义上的航海人才,其技能主要定位于船舶驾驶、船舶设备和系统的操作和管理,强调技术属性而忽视工程属性,重视专业的“精与专”而忽视专业的外延与纵深发展。学生的就业面窄,从事本行业的意愿较低,毕业五年内转行的比例较高,职业生涯发展面临较大“瓶颈”。在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口支撑度方面不能很好地适应“交通强国”战略发展新需求、产业变革升级新趋势及国际竞争新形势等。

(三)人才培养模式不够成熟,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航海技术专业建设初期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航海类专业未来发展前瞻性不够,课程体系设置以培养传统船员为目标,内容较陈旧且不均衡,对社会需求变化缺少考虑。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未能体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均衡发展。专业师资多由船员转行到教育领域,本科学历为主,研究方向比较单一,拔尖人才和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匮乏,教学团队整体质量不高。教学督导和教学评价落实不到位,教学质量监督与保障机制尚需完善。

(一)坚持内涵式发展,明确专业定位

地方性综合类高校在专业定位方面不能简单照搬以航海类专业为优势专业的其他航海类高校,应在正确评估所在区域、生源、场地、师资、设备等软、硬件的综合实力的基础上对航海技术专业建设进行明确定位。

1.聚焦应用型,对传统的航海技术专业优化升级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相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更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融合,更强调理论知识的技术运用和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1]。相对于技能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整体性,更注重理论知识与工作项目的关联性以及职业能力的后续提高与职业潜力的发展。航海技术专业综合性强,涵盖了基础科学、交通运输和应用科学等领域的内容,在知识的理论与实践、深度和广度方面要求较高,既有传统工科的典型特征,又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

在广西加快落实《广西交通强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规划(2019—2035年)》、打造北部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的背景下,海运学院契合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厘清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致力于培养满足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对船员适任的规定和要求,适应海洋运输企事业单位生产和管理一线需要,服务航运企业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航海人才。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在国内外航运公司从事远洋运输工作,部分毕业生到海事局、引航站或港航部门从事相关工作。

2.兼顾复合型,对航海技术专业的外延进行扩展

互联网+、人工智能、5G技术的迅猛发展赋予航海技术新的内涵,智能船舶、智能航运将引领未来航海科技发展。传统船舶行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船舶领域的新产业和新趋势在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技术技能、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等方面对未来船舶工作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改变。重塑的知识体系、新型的工作方式、智能航运下应用型航海人才的新需求等促使航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需具备新的航海技能,以适应新业态、新环境。

在国家加快落实“交通强国”战略和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海运学院对航海技术专业的外延进行扩展,按照“预测未来人才市场需求—改造升级现有专业”的新工科专业建设思路,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航海为专业发展方向,兼顾培养“知识面宽、解决复杂航海问题”的“航海+X”复合型人才。毕业生不仅能成为满足STCW公约要求的船舶驾驶与管理者,还能在航海学科外延的其他领域深造和纵深发展,获取新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素养。毕业生就业去向除了航运企业外,还可考研深造(本专业考研、跨专业考研)、出国留学、成为航海教育者、从事海警或者到船厂做管理工作等。

(二)坚持面向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是专业建设的最终归宿和“最后一公里”。基于成果导向(OBE)教育理念,人才培养只有面向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才能体现其最终的价值目标,航海类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必须以航运业对航海人才的需求为准绳。通过实地走访、网络问卷、专家访谈、企业座谈等形式,对航运企业、主管机构、用人单位、业内专家、同类高校和本校毕业生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总结出行业发展对航海人才的7个要求,并邀请上述机构和专家对各项的重要性进行评判(如图1),再结合学校航海技术专业毕业生近4年的就业去向及分布情况(如图2),确立了航海技术本科专业的“五航”人才培养目标(如图3),即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
掌握航海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
具备解决复杂航海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拥有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
具有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能够在航运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船舶运营、航运管理、海事监管、技术开发和运用、航海教育等方面工作;
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一)总体思路

面向“交通强国、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东盟自贸区”等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基于成果导向(OBE)教育理念,从行业需求、产业进步、学生发展、内外资源等方面着手,以“肩负使命,突出特色,树情炼能”为专业建设理念,根据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优化可支持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可满足毕业要求的一流课程,打造新工科师资队伍,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2],使学校成为我国西南部优质航海人才供给地。

(二)具体内容

1.优化课程体系,支撑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具体化,是教学的“骨架”。通过构建“三阶四课八模块”的课程体系,优化“学科交叉、模块选修”的课程结构,将多门类课程搭配组合,实现教学目标最佳的学习分配[2]。

(1)构建“三阶四课八模块”的课程体系,支撑“五航”人才培养

突破以往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课程体系进行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大分类的设课形式,按照学生入校后对知识的认知时序将课程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将课程细分为“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综合实践课”四大类,每类课分别对应两个模块。每个模块包含特定的课程,搭配组合后形成“三阶四课八模块”的课程结构,有力地支撑了“五航”人才培养目标(如图4)。该课程体系将学历教育与行业培训有机融合,学生既能取得毕业证书,又能取得船员适任证书,从业资格同步获得;
通专结合,给予学生更多更宽泛的知识储备;
加大海上综合实训实习教学比重,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解决复杂航海工程问题的能力。

图3 航海技术专业“五航”人才培养目标

图4 航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2)优化“学科交叉、模块选修”的拓展课程,增强专业的适应性

紧跟航运科技领域发展趋势,聚焦新工科建设,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创新性和适应性。通过设置“航海+”课程,注重拓宽专业核心课所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内化价值观和掌握技能的机会。以“航海+”为特色的拓展课程,具有学科交叉特征,由18门课程组成专业选修模块,每个学生至少修满17.5个学分。比如,关注智能航海发展需要,优化了“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人工智能”三级递进的课程设置,提升学生应对行业发展需求的能力。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开设了“港口引航、海事行政与实务”等校企合作课程,由行业专家作为外聘教师单独完成教学任务,实现理论知识与行业运用有效对接,便于学生从事引航和海事行政部门的工作。拓展课程的广度体现了专业特色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选择,使学生从业既能向海上发展,也能向岸上发展,深度激发学生选择航海专业和从事航运事业的积极性。

2.建设一流课程,提升教学质量

在“互联网+教育”的信息化时代,如何能把学生的兴趣留在课堂,提高课程教学的“两性一度”,已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坚持“守正固本,智慧创新”的理念,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感染力和价值观塑造力,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各环节进行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1)以情怀教育引领课程思政建设

以“知航海、懂航海、爱航海”的情怀教育为引领,立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特点,确立课程思政目标。基于“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理念,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通过“三个突破”(突破元素关、突破内容关、突破方法关),挖掘思政元素,搜集典型素材,重构教学内容,设计融入方式,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案课件、课堂授课、作业论文、考试考核等各环节,形成可执行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在组织实施中持续改进。加强半军事化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的纪律性、团队意识、职业忠诚度。以上措施很好地解决了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存在的专业认知度低、职业思想不稳、航运时事关注度不足、缺乏对“航海强国”战略的深入思考以及航海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

(2)以能力培养引领教学模式改革

以“智慧创新、能力培养”为引领,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借助MOOC、SPOC等线上教学平台与资源,构建“慕课—翻转课堂—实验中心”三境融合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宽口径的多元学习空间。打造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一体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科学安排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使用现代工具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选择以项目教学为主线、案例教学为主打、思维导图为主辅的教学方法,以虚拟或现实的问题作为项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核心课程双语授课”锻炼英语理解与应用能力,为未来在岗位工作中能熟练阅读英语资料并使用英语获取正确信息打下坚实的基础。

3.打造高水平师资,提升专业建设“软实力”

师资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是本科教学与专业建设成功的关键。学校突破航海专业师资建设中“双证=双师”的误区,跳出“航海师资=海上资历”的局限,通过“三抓手”在学历、职称、专业和教学能力等方面全面统筹新工科教师队伍建设。

(1)全面统筹,构建新工科师资队伍

重点引进和培养交通运输、船舶与海洋工程、人工智能等学科教授、博士等高职称、高学历人才,支撑航海新工科建设;
择优引进和培养具有教学和研究双重能力的船长、大副等高级海员,加强海船适任证书考试课程建设;
动态构建外聘教授、行业导师等兼职教师队伍,扩展师资的应用性;
逐年提高师资聘用和考核标准,激励教师学术能力向着“高、深、尖”发展。

(2)关联聚合,构建小微教学组织

在教研室内,以海证考试课为核心聚合相关专业课程,建立了航行与运输、航海与通信、海事与法规、航海英语等多个课程小组,构建有效课堂,沉底推进课程思政、一流课程、双语课程、全英文课程、重点课程等关键教学环节建设。以教研室内多个课程组为载体,形成了专家引领、以老带新、合力攻坚的协同创新机制,打通了“学院—教研室—教师”相互联系的最后一公里。

(3)双向三提高,加强双师型建设

①培养青年教师。首先,选派新进教师参加“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培训”,帮助他们树立现代教育思想与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基本技能[3];
其次,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安排青年教师加入课程组并安排指导教师,通过共同备课、相互听课等方式助其快速成长;
最后,借助在线教学平台,要求新进教师完成优质课程学习,汲取教学经验,完善教学理念。

②提升现有教师。首先,鼓励教师攻读硕、博士学位,每年安排2~4名专业教师进行学历提升,提高教学与科研能力;
其次,每年轮换安排1~2名专业教师进行船舶挂职,熟悉船舶驾驶与管理的新技术、新要求,反向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最后,邀请教学名师和航运业专家到校进行有关教学改革、科研建设、行业发展等方面的交流。

4.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保证航海人才培养质量

(1)运行双核融合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在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运行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校长任最高管理者,分管教学副校长任管理者代表,海运学院、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和人员为受控部门和受控人员,使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形成持续改进的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实现人才培养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3]。

(2)运行双向保障的教学质量督查制度

实施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和教学督导制度。教学质量评价由学生网上评价、院系评价和教师自评综合测定,并实施期中教学检查制度和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学校成立专家督导组,学院成立二级督导组,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尤其对教学内容进行监督(如图5)。

图5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框架图

地方性综合类本科院校要想在后发达地区建好航海专业,首先,在思想上要有危机意识和勇于改革的勇气,客观剖析自身现状与办学基础,进行全方位论证;
其次,在理念上要坚持问题导向,以行业需求和产业发展为指引,结合自身条件找准专业定位,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
再次,在思路上要着眼于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以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为“导航”,以课程体系、教学体系、保障体系为抓手,支撑STCW公约对新型航海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最后,在立德树人上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落实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专业建设使命。

近年来,学校航海技术专业完成了从建设初期模仿同类高校到基于应用型专业定位的内涵式发展的转变。首先,在专业建设方面,航海技术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优势特色专业、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其次,在课程建设方面,主干课程“航海学”和“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获得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拥有双语课程5门,全英文慕课1门。最后,在人才培养方面,本科生主动学习和创新意识显著提高。学生参加国家海船船员适任考试,航海技术专业总体通过率逐年提升(近三年分别为55%、75%和80%)。学生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项目30余项,获得省级个人荣誉及奖项30余项。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增强,毕业生到大连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集美大学等知名航海院校深造,成就感显著提升。到校招聘人才的航运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也有显著变化,特别是中远海运集团、招商局集团等知名国有大型企业来校招聘,反向助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循环促进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与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内涵式专业建设。北部湾大学航海技术专业在找准专业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围绕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师资提升、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还需要继续立足自身条件、汲取各方经验,在专业建设的各方面争取更大提高。

猜你喜欢航海技术航海专业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大航海争霸小哥白尼(神奇星球)(2020年4期)2020-07-27专业降噪很简单!摄影之友(影像视觉)(2019年3期)2019-03-30专业化解医疗纠纷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古代航海有多牛少儿美术(快乐历史地理)(2018年7期)2018-11-16航海技术专业双语教学主线设计水运管理(2018年4期)2018-06-27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领导决策信息(2018年50期)2018-02-22基于航海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究航海(2017年6期)2017-12-18以多元化就业为导向的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珠江水运(2017年21期)2017-12-12航海博物馆作文大王·低年级(2017年10期)2017-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