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大学体育“金课”:理论遵循、内涵特征与实践策略

程一军,樊晓飞,徐家萍,马文锋

(江苏大学体育部,江苏 镇江 212013)

2018年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金课”,顾名思义,就是含金量高的课程,体现了对教学质量的更高要求。随后,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文件正式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这标志着大学教学改革从单纯重视数量到追求质量的根本性转向。“金课”已成为新时代我国大学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1]

大学体育存在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如“重育体轻育人”“考什么就教什么”及“温柔课堂”等。这既因“教”的层面缺乏高阶性与创新性,也与“学”的挑战度不高密切相关,亟待纠偏。为了促进新时代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以建设大学体育“金课”为契机,持续推进学校体育“深水区”改革,始终是学界热议话题。笔者通过查阅研习文献资料,认为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金课”宏观层面的理论框架与课程设计等方面,在构建出成果斐然的学术图景的同时,也针砭时弊地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这为深入研究大学体育“金课”提供了学术动力和理论依据。当前,如何将“理论优势”转换为“实践动能”显得尤为迫切,不仅需要认识层面的新视野,更要有实践探索的新突破。在这场建设“金课”的改革浪潮中分析理论遵循、归纳内涵特征、把握实践策略,既是深化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内部装修”,更是大学体育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旨向的“应然之举”。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关键。大学体育的高质量发展无疑是做好大学体育工作的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在新时代,大学体育高质量发展应聚焦建设“金课”。“金课”不是一个学术性概念,而是相对于“水课”的形象化比喻,是教学“优质与否”的价值判断,其实质旨在对现实教学起到导向、牵引、动力的作用。

1.1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体育“金课”的理念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不是手段。“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观点。马克思常把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提并论,指出两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人只有身心全面发展,才能真正获得自由。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对“社会的人”“具体的人”的价值评述,已成为大学教育立德树人指导思想的哲学基础。[2]

大学体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不仅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运动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锤炼意志、完善人格、娱乐身心的重要方式,对人的意识和精神成长有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首先,大学体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改善身体形态,促进正常发育。受应试教育影响,高考后的学生普遍存在身体素质下降的情况,充分发挥大学体育的强身健体功能显得格外重要。其次,大学体育有助于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体育参与的效果不是由即刻的运动产生,而是基于科学规律的运动,以及由此而引发包括规律起居、营养饮食等多方面健康生活方式。再次,大学体育对大学生人格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人格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要素,是立德树人的根本指向。无论是团队竞技还是个人健身,都会让大学生深刻理解长期主义、合作意识等核心素养。总之,大学体育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视为整体目标,关注大学生的体育参与、运动技能、道德品质及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1.2 立德树人:大学体育“金课”的价值导向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总要求和总方向。随着立德树人教育目的在学校体育领域不断深入实践,大学体育的“育体”价值与“育人”功能逐渐显现,将“育”社会主义接班人之“体”与马克思主义之“人”有机融合。“立德”与“树人”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立德”是大学体育的主体导向,是通过体育独特教育范式向大学生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树人”是按照大学体育教学特点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如在指导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进程中将长期主义、专注、持之以恒等品格融入其中,实现提升运动技能与完善道德品行的同向同行,引导学生形成“体育可以塑造一个非凡的自我”的情怀和追求。

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体现在“育体”与“育人”契合共振方面。首先,大学体育“金课”要让学生的体育更有高度,更具家国情怀,人格更加健全,这是实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标志。其次,“金课”能够使学生的发展更有远度,大学体育指向的是学生一生的幸福与健康,在落实全面健身、推进健康中国的进程中,隐含着一条体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链:接受大学体育教学—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幸福生活健康工作。这是建设“金课”的前提、基础和保障。再次,“金课”能够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速度。体育对人的改变是漫长而艰辛的,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既体现在教学各要素各环节,也聚焦于每个阶段学生的发展实际,任何违背学生发展规律和体育教学逻辑的做法都难以达到既定教学效果。

1.3 四位一体:大学体育“金课”的教学目标

大学体育,既要“补中小学体育‘欠’的课”(刘波,2018),又要对接《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5%以上”[3]的政策目标,可见大学体育任重道艰。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向学校体育发出“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号召。让体育回归到“体者,载知识之舟,寓道德之舍也”[4],“完全人格,首在体育”[5]的根本要义上。大学体育“金课”更加指向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四位一体目标的实现程度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建设大学体育“金课”,就是要紧紧聚焦四位一体目标,持续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内容体系和教学重点,体现大学体育在改善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的实用价值与以体育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1.4 教会 勤练 常赛:大学体育“金课”的教学指引

毛振明[6]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学校体育发展历程进行研究,指出:“体育教学并没有让学生很好的掌握运动技能……。”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随后,2021年6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将“教会、勤练、常赛”贯穿整个教学阶段。研究认为,“教会”是指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时表现出的自然流露而非刻意模仿,这个“会”与“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异曲同工。“勤练”不仅是为掌握运动技术而重复练习,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体会“勤”的意义与价值。“常赛”也并非比赛数量的堆砌,而是挖掘竞技比赛的教育价值,并让其赋能于学生全面发展之中。

建设大学体育“金课”,是对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明确要求和精准判断,是提升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按照教育部规定,从小学到大学,体育课有1 404学时之多。但无论是“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7]的政策文本,还是从“掌握2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2007年7号文件)到“掌握1~2项运动技能”(2016年27号文件),再到“至少掌握1项运动技能”(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文件要求,都流露出国家意志之坚强、落实之艰难、成效之微薄的现实无奈。对学校体育进行理性反思,深刻归纳“金课”的内涵特征,有利于准确把握建设大学体育“金课”实践进程。

2.1 大学体育“金课”内涵

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讲道:“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8]这深刻地凝练出学校体育的价值遵循与目标导向,成为解读“金课”内涵的理论统摄。

2.1.1 两性一度是大学体育“金课”的动力源泉

吴岩认为,“金课”可以归结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9]。大学体育“金课”的两性一度,既不是运动技能的专业化移植,也不是追求竞技水平的“更快更高更强”,更不是以多种运动项目添加到教学内容来体现,而是将体育独特的教育范式施用于学生体育实践。衡量“金课”成色,关键看学生的变化,能否将体育生活化,能否从体育中收获生活智慧,能否通过体育促进人格锤炼意志等。回首行走于国家需求与社会责难之间的大学体育,那些蜻蜓点水的教与浅尝辄止的学,不仅“培养”了一大批成绩高水平低的体育“爱好者”,而且让体育课变得越来越“温柔”,甚至经过对体质测试评价体系“庖丁解牛”之后,出现类似“刷数据”的应试新套路。这让长期浸淫于趋利避害模式下的体育课变得毫无个性,且同质化现象愈演愈烈。虽然“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强健体魄”[10]的政策导引依旧响亮,但体育被弱化、体育课被边缘化现象依然存在,那些因运动不足而发生的“软笨硬”、近视率飙升、肥胖率居高不下等现象依然存在,“三高”人群低龄化等“硬骨头”依然很硬。因此,追求“两性一度”高质量发展,是建设大学体育“金课”的内在动力。

2.1.2 深度学习是大学体育“金课”的本质要求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所谓深度是指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11]借鉴深度学习理论与相关学科深度学习的研究成果,结合大学体育教学特点,本文认为,大学体育“金课”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是基于大学体育独特的身体教学范式,根植于体育教师对“教什么”“如何教”的认知,实施有大学高度、更有体育力度的教学活动,可以从四个观察维度进一步认识深度学习。首先是教师的主导作用。选择教学内容、提出教学要求、创设情境体验、引导课堂互动等,都需要教师的主导预设、精心实施与价值引领。其次是学生的专注投入。体育课堂,尤其是室外教学,往往因客观因素干扰学生专注度。然而,学生高投入的专注,是形成深度学习的关键要素,这既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也不能忽视学生主体对体育教学的重视与尊重。然后是学生的多维体验。体育活动中存在频繁的人际交互、合作竞争、胜负输赢等情感体验和社会模拟。深度学习不仅影响学生身体层面的锻炼,更触及学生道德品质、核心素养的成长与发展。最后是体育学习的迁移效应。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运动心得,如对持之以恒、规则意识、团队合作等的理解和认识,经过思维迁移转换为生活智慧。综上,转识成智应是深度学习的理想结果。当然,深度学习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滞后的,不能单纯以体测数据、技能考核来评判,尤其是能动性的学习效果很难被即刻考证,但事实证明数年后会以某种方式“爆发”。

2.1.3 过程性评价是大学体育“金课”的现实转向

考核评价是决定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方向的“指挥棒”,是推进新时代大学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素。2020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过程性评价办法”;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
等等。因此,避免唯分数、创新过程性评价、评价多元化等是新时代教育评价对大学体育“金课”提出的新要求,既反映出以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单向度考核为主,向围绕以体育人设计的评价内容权重与评价指标的分层转换,也体现在以“学生跑教师考”单一模式向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及师生评价等多元方式的转变。《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将评价导向从教师教了多少转向学生学了多少,从完成课时数量转向追求教学质量。”强调“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这些新变化凸显了过程性评价的新转向,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愿,有助于大学体育“金课”高质量发展。

2.2 大学体育“金课”特征

深度教学是建设大学体育“金课”的核心要旨,而优质化讲授和沉浸式体验,既是形成深度教学的前提,也是大学体育“金课”的特征。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12]大学体育“金课”,应超越“技术、体能”等指标性要素,将体育背后的精神旨趣、思想要素,通过教学设计展现在学生面前,并潜移默化引领学生成长。

2.2.1 沉浸式体验

大学体育“金课”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有两个转变:一是教学设计,以传统讲解示范为主的“教的视角”向以场景体验和探究交互为主的“学的视角”转变。这是“金课”的教学基础。二是教师职责,从重视讲解示范的“演员”向引导学生在场景体验中感悟体育的“导演”转型;
从只负责记录提交学生成绩的“记录员”向通过测评分析问题提供运动处方的“分析师”转型。[13]这是“金课”的核心要素。沉浸式体验由此得以创设,其含义主要是将跑跳扔投的功利化技能传授升华为追求健康生活方式和促进人格涵养的场景设计,并引导学生实现“育体”向“育人”的跨越。这需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14]的教师,将学术研究的“密度”转化为教学创新的“浓度”,形成基于教学共同体的课堂链。

2.2.2 优质化讲授

传统的大学体育课堂存在片面理解“精讲多练”的现象,表现为限制、排斥教师“讲”,夸大学生“动”,造成课堂教育力严重缺失的后果。“我讲你听”并不等同于“满堂灌”,而是营造讲者与听者之间心灵沟通的意境,这与对话、质疑、辩论同等重要。努力讲与专注听的场景是检验“金课”成色的重要维度。优质化讲授体现“三重力”,即彰显运动魅力、启迪思维活力、点燃激励动力。“优质化讲授”主要通过讲述体育故事传播至善至美的品格,介绍体育人物彰显精神汇聚的力量,评论体育时事、洞察社会冷暖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提纯和精神灌溉,使体育课更有时代气息,更有亲和度。比如2012年伦敦奥运会组委会官员在回答记者关于“体育如何影响一代人”时说:“体育教会我们如何去赢,同时教会我们如何体面且有尊严的输。”[15]借助该事例可以分析体育比赛与学习生活的异同。“比赛和生活很相似,有顺境、有逆境,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也有反复曲折、波澜不惊,有可能被误判、有可能被误解,人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随己所愿;
比赛和生活又有差异,比赛有回放或改判而生活没有;
比赛有暂停或换人而生活没有”——这些言论就触发了一场师生互动……。

去“水”增“金”,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体现大学“促进人全面发展”教育追求的重要手段,也是大学教学改革“内部装修”的重要内容。“金课”不是一个终极化的、确定性的标尺,而是一种理想化、程度化的标准。[16]

3.1 准确把握以体育人的目标导向

习近平对教育发展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建设大学体育“金课”明确了发展方向。大学体育不仅要具备传授运动技术和体质改良的“硬”技能,更要有运用体育独特教育范式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软”实力。由于“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也不够时尚,又缺乏足够的亲和力,大学体育课一度深陷“课走‘茶’凉”的尴尬境地。如果体育课只是将事实性、素材性的知识以“搬运工”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或者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机械理解为传授习练多种运动技术的堆砌,只能让学生陷落为满足他者期许的工具或获取分数的机器。[17]大学教学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在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策略的基础上,大学体育要准确把握以体育人的目标导向。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18]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或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其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均衡发展,培养其健全人格。大学体育“金课”应将单向度的“教”向参与化的“教”、智慧化的“教”转变,通过创设平淡中求深刻,枯燥中得锤炼,苦行中悟快乐的情境体验,引导学生在有秩序“混乱”的课堂上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价值观。

3.2 深度推进思政引领的价值确立

历史学家萨缪尔·艾略特曾对大学价值有如下评价:“培养全面的人——他的身体、灵魂和智力,为造就喜欢团结、文雅和公共服务的人而努力。”[19]大学体育“金课”就是让大学生通过有意义有价值的教学活动,在改造“生物的”身体中感悟“精神的”体育,并以此促进其全面发展。囿于“重育体轻育人”的传统惯习,体育所蕴含的人格滋养很难嵌入学生的技能提升与体质改良。以跑步为例,相当一部分学生将懒作为不愿跑步的首选因素,表现出“体育课最好不要安排跑步,尤其是长跑,1 000米能及格就行”等态度,排斥甚至逃避跑步的现象司空见惯。而传统教学过度重视摆臂、步幅、呼吸等技术要领的讲授与示范,较少挖掘跑步运动的思政内涵,造成育体与育人的无奈分离。如果将简单枯燥的长跑,与克服畏难情绪,体验持之以恒、享受自我突破等精神成长进行价值链接,或将跑步视为扭转用“短跑”心态面对“马拉松”式人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再辅以跑步健身的科学性普及。如自我监控心率控制跑步强度、跑速与跑距之间的曲线意义,以及如何运用时间、频率、间歇等的选择,可以更好地感受跑步对身体对生活带来的益处等,会让学生逐步感知跑步的兴趣与价值。某学生留言写道:“最初是以完成体测的心态面对跑步,经历了勉为其难、身顺心违变到欣然接受自觉自愿的过程,从1 000米的精疲力竭,到5公里的要死要活,配速从6分钟到4分半,改变幼稚,挖掘潜能,改造自己……。”这种管理身体—锤炼精神—生活自律的思政引领的教学逻辑,有效修补学生体育认知“短板”的同时,促进育体与育人的有机融合。大学体育“金课”应引导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并理解“体育不是针对身体的教育,而是通过身体的教育”[20]的含义,培养学生在竞技中经历逆境品尝失败但不轻言放弃的品格,笃定地知道体育不仅有助于强健体质,更能让人拥有处惊不乱、意志坚韧的优秀人格。让学生意识到“体育所孕育的Sportsmanship、Fair Play、Teamwork是人类社会赖以健全和发展的基本精神”。[21]

3.3 科学制定两性一度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因素,也是考量教师教学素养的重要维度。具备高复杂度和强规训度、必要难度的教学,是促进大学生认知水平、身体赋能、情感意志等得以自我超越的必要条件。如同吴岩[22]所说的“教学要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挑战人的体能和技能,研究有难度的事物,是大学体育教学的应有之义。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普遍缺乏难度,受片面快乐体育观影响变得越来越“温柔”,降难度、减负荷的课堂教学被学生戏称“淡而无味,弃而无憾”。教学难度不是传授高难度技术动作,而是运用技术的合理性,及对抗情境或不同身体状态下对应变性的理解、认知等综合能力。以足球教学为例,教学难度不是传授高难度技术动作,而是让学生在不断重复简单动作的过程中体会长期主义体验专注,并能从中感知运用技术的合理性、有效性。足球教学应将关键技能(从个人控制向团队控制发展)、必备品格(对不确定的结果竭尽所能)和价值观念(团队合作、规则意识等)等高阶性能力进行学理建构。同时,基于问题导向,运用对话交流与场景体验因势利导展开探究式教学,从而发挥体育所蕴含的独特教育功能。“金课”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劳其筋骨、累乏其身的体验,收获深入骨髓的热爱,继而形成勇于自我挑战的信念。两性一度的教学,就是要将这些单调枯燥的传接球,无趣且疲劳的跑圈转换成感悟专注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懂得“唯有长期主义方能有所寸进”的人生道理。

受过追捧,有过争议,起承转合数十年的大学体育,应如何去蔽启蒙?如何理顺内生需求的满足与内生动力的激发?这需要对短板精准发力,对弱项持续用力。大学体育“金课”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涉及多维要素,且各要素之间又存在动态耦合关系。因此,建设大学体育“金课”是一个长期而又曲折的过程。当前,大学教学改革顶层设计日趋务实,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及《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重磅文件,都体现出聚焦问题和精准施策的特点。由此可以预见,基于立德树人教育目的、以体育人课程目标,建设大学体育“金课”,是一种变革,更是一种坚守!

猜你喜欢 金课大学技能 “留白”是个大学问中学生天地(A版)(2022年6期)2022-07-14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22年16期)2022-05-05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2021年1期)2021-07-22《大学》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大学求学的遗憾民主与法制(2020年16期)2020-08-24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中医眼耳鼻喉杂志(2019年3期)2019-04-13劳动技能up up!小学生作文(中高年级适用)(2018年5期)2018-06-11秣马厉兵强技能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