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破圈:“双减”视域下学校高标赋能的实践建构

张义宝

[摘   要]落实“双减”需要内外的破圈效应,追求内卷破圈、内外互动的高效优质赋能。北京市润丰学校提出并践行“‘双减方向自主化,课后服务课程化,校本赋能机遇化,教育生态创生化”的校本“四化”理念,從“精微科研赋能,精准数据赋能,精心课堂赋能,精细策略赋能”的“四精”路径,聚焦主人角色回归,评价标准导航,课堂生态创生,服务机制重构等实践建构,促进学校实现“双减”背景下“高标赋能”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内卷破圈;“双减”;赋能;教育生态;高质量发展

从辩证视角来看,“双减”是减去“内卷”的双重负担,同时需要内外的“破圈”效应。所谓“破圈”是指从自己的行业内、领域内向外突破、拓展,从而向内吸引。只有将教育外部的人、事、物吸引到内部本质的圈子里来,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破圈”。适逢赋能时代,如何赋予教育“内卷破圈”以某种能力和能量呢?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人类智能更关注“潜能发掘、牵引出来、赋出、脑科学”等要素的由内而外,那么人类智能是否更需要关注“能量传递、激励进去、赋入、智科学”的由外至内呢?这样的内卷破圈、内外互动的高效优质赋能应该是教育的理想追求。

北京市润丰学校建校十多年来,一直秉承着首任校长“和谐教育”的办学理念,成效显著。随着学校进入“打造质量强校”跨越发展的“高质量·标准为王”的新阶段,在“双减”背景下,学校定位于“人口发展福利化,民族生存赓续化,立德树人创新化,国家富强力量化”的高端“四化”理念,提出并践行“‘双减方向自主化,课后服务课程化,校本赋能机遇化,教育生态创生化”的校本“四化”理念,从规范教育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等维度,实践“精微科研赋能,精准数据赋能,精心课堂赋能,精细策略赋能”的“四精”路径,聚焦主人角色回归,评价标准导航,课堂生态创生,服务机制重构等实践探索,着力把“双减”的每一项要求落到实处,引领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促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一、精微科研赋能,明智选择定位新主人

精微致广大,理论方赋能。教育者首先应从科研的视角来追问“双减”的思辨价值和本质定位。2021年7月,“双减”政策正式施行,国家以雷霆之势治理了校外教培机构,而究其原因,是大众忽视了一种“麻木现象”: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已经麻木地把“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教师是立德树人的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层层外推给了社会机构、私立学校等“别人”,并任由他们在利益驱动下不断制造焦虑,最终酿成全社会的“内卷焦虑”。但这些以资本利益为根本的主体又如何能高标准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呢?

1.时代呼唤:回归学生成长的主人定位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双减”时代,要引导学生会学习、会创新、会管理,成为竞合成长的“小主人”,才能成为民族、社会和国家的“大主人”。

(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已经具备了成为学习的主人的良好条件。一是基因。学习是人类生命的优良基因,与其他生物相比,人类更善于学习。二是潜能。学习是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它能带给人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蓬勃向上的能量,使人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就。三是习惯。习惯是可以养成的,学习可以成为一种终身习惯。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学习获得必备能力,塑造良好品格,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2)让学生成为创新的主人。要让学生成为创新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创新的重要条件。一是天性。探索未知和创新是人类的本能。要让学生珍惜并用好“好奇心、想象力、青春期能量”这样的“大礼物”“好礼物”。二是需要。创新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更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虽然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但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并有所创新,成为祖国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三是回报。每个人都应该问自己“我是谁、我去哪、怎么去”,探究“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只要会提这样的问题,就会朝着创新不断迈进。面向未来,培养学生敢问想问、善问会问、自问自解的能力,必有大创举,必有大回报。

(3)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人。要培养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人。培养管理能力要做到“三贵”。一贵自知之明,学会目标管理。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的人生做出规划,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或调整发展目标。在学生时代,可以通过制定学业成长的具体目标规划学习生活,做出明智之举。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达到目标。二贵自始至终,学会时间管理。“双减”为学生赢得了更多自主时间,使他们可以更充分地发展健康的爱好、尝试新事物等,但只有学会管理时间才不会荒废宝贵的时间。三贵自强不息,学会生活管理。要引导学生学会做家务、整理自己的房间、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者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德行,在坚持不懈中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2.科研先行:引领教师发展的学习赋能

面对“双减”新形势和学校高质量发展目标,学校力行“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被管理者,我就是管理的主人”的赋能理念,引导师生树立主人翁意识,树立“人人都是拔尖者,个个都是创新人”的理念,细化管理哲学。

(1)以学促研,引领“第一生产力”生成。为切实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学校倡导“让读书成为强校的第一生产力”,引领教师通过深度阅读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益。一是通过“传统赠书”与“读书沙龙”。学校已连续两年在“教师节”向教师赠送了80余本教育教学类畅销书,通过开展“读书沙龙”引导教师开阔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努力打造书香校园。二是通过“人人皆能”铸就“大家讲堂”。学校于2020年启动“大家讲堂”项目,邀请北京市各界名家走进校园。如在学校首届科研年会上,北京大学尚俊杰教授以《未来教育如何重塑:互联网+促教育流程再造》为题,与教师们分享了未来的教育改革之路。吴正宪、韩力群、钱守旺等名家也先后做客“大家讲堂”,为教师们传经送宝。学校还构建了以“实践—理论—实践—反思”为路径的“教育理论研修”式学习模式,引导教师学思结合、学用结合,让学习成为教师发展的新常态。8A0809EB-F4AF-4CD2-A258-41F977721F39

(2)以研促效,助力“双优高标型”发展。一是“双减”行动早。学校坚持课程开发“早下手”,提升校内教育质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双减”相关系列文件精神,不等不靠不要。小学部率先行动,加强“双减”课程开发,充分强化教育教学管理,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初中部以质量跨越提升为目标,以育人变革为导向,探索“全方位、全时空、全覆盖”的“三全”育人新模式。二是坚持科研兴校。学校以求实精神抓教育科研,以务实作风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引导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问题,实现科研与教育教学融为一体。一年来,八个学科大学部完成了两轮13场教师线上教学专题研训,六次“大家讲堂”,二十余次行政督导课,践行区域新课堂评价标准,聚焦“四八”环节研、学、教、评于一体的问学课堂建构,以学校“和谐杯”课堂教学大赛为核心,举办教师基本功大赛“8+1”系列竞赛,全面提高教师教学能力,首届科研年会凝练了教师科研成果。

(3)以研促教,成就“三高型”名师。“双优”成绩的取得依靠教育科研的持续发力。一是首届科研年会各显神通。在年会上,15位教师向全校教师展示了视导过程中的课堂教学经验,从多方面阐释学校“深耕课堂改革主阵地,打好跨越质量组合拳”的教学战略。二是问题解决成人成己。如文综大学部通过“变革教学方式和变革教学观念”,进而变革课堂;数学大学部通过“问学课堂+思维导图”,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数学素养。教师们通过认真分析与交流,系统梳理成绩背后的动力、策略及经验,实现了智慧共享,成人成己。三是用“三大高地”智筑未来。学校倡导“勤思善思深思研课题,用心用情用智筑未来”,打造了“自觉、积极、浓厚”的教研氛围,面向学校的新十年建设,学校还将着力构建“人才高地、智慧高地、学术高地”的高水平教学能手和名师队伍,不断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二、精准数据赋能,聚焦区域评价新标准

1.客观冷静找准问题:聚焦数据分析“1+1”

以三年级和六年级为例,2018年至2020年,两个年级的语文成绩不稳定。同时,从区教科院教研员的下校视导中,还反映出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高级思维层级化、促进学生知识内化、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四个项目上仍有提升的空间。为此,学校加大了对问题的调查、分析,提出了合理化的解决方案,同时采取聚焦数据分析“1+1”的方式加以改进。其中,第一个“1”指课前利用数据精准分析学情,从而设计更符合要求的教学活动和可观测的目标任务;第二个“1”指在课堂结尾处进行有限时检测或限时作业,以精准化、个性化、差异化的培养策略夯实常态教学。

2.主观积极找准途径:聚焦评价标准

(1)研读课堂评价标准。“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将《朝阳区课堂评价量表(3.0)》版与《朝阳区课堂评价量表(2.0)》五个维度的16条细项进行了对比研讨,形成了学校第十届“和谐杯”课堂评价量表,从“规范教育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三个维度,切实把“双减”的每一个要求落到实处。

(2)聚焦课堂教学目标。聚焦区课堂评价标准,力求新授课小课题研究的难点突破。为了使教学目标的制定符合不同层次的必备知识以及对关键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做到对“课标、教材、学生发展”心中有数。备课组活动聚焦新的评价标准,依据课标、教材、学情,制定了清晰、可观察、易检测的教学目标,从而把握好课堂定位,使课堂教学变革的“目标导向”得以落实。

三、精心创新赋能,研磨问学课堂新结构

1.领悟问学“331”内涵:着力自主创新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教师的长期目标。课堂教学作为重要的实践领域,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思辨追问“1+1”。问题是创新之源泉和创意之活水。在课堂中,应以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为主线,以知识建构与运用为载体,展开多种自主性学习与实践,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追问、评价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辩论、感悟与运用,做到“学”与“问”联动,“学”与“问”相济,以“问”促学,以“问”促思,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聚焦问学“331”。問学课堂“331”中,第一个“3”是课堂中的“三问”,分别设计在课堂伊始、新知识学习结束后、课堂结束前。新课开始时,要针对本节教学内容或课题进行直接提问,引导学生关注“想研究什么”“想知道什么”。新知学习后,引导学生针对困惑提问,鼓励学生互助解答。课堂结束前,要针对本节内容提问“你还有什么新问题、新发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第二个“3”和“1”则代表教会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和竞争学习,最后指向创新学习,用这样的依次推进与循环往复,形成自主学习的问学课堂。

2.实践问学“16字”要诀:着力学科素养

(1)课堂理念与课堂景观。“以问导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问题解决”是问学课堂理念十六字要诀。“书声琅琅,问题多多,议论纷纷,鼓励阵阵”是理想课堂十六字景观。对于“教会了、学会了、会学了”的自我诊断与评价,是问学课堂倡导的常态。

(2)双线组元与双线融合

双线组元”指的是人文主题和学科要素两条线,只有通过自主问学、主动建构,才能实现“双线融合”,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例如,阅读是学生将作者的“言”转化为自己的“意”并内化的过程,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与文本产生碰撞、整合、内化的过程。而思维是一个不断提问、不断解答、不断追问、不断明朗的过程。教师要激发学生潜心思索,结合阅读主题,提出真实的、有思维含量的质疑。

3.融通“问学”评价:着力高阶思维

美国课程学家拉尔夫·泰勒曾指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适合学生深度思维生长的教学内容场和教学对话场,注重指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综合、评价、创造是高阶思维的关键要素,教师要通过问学课堂以“问”促学,以“问”促思,激活学生的高阶思维。同时应直指评价标准中的具体要素。8A0809EB-F4AF-4CD2-A258-41F977721F39

四、精细策略赋能,重构课堂生态新机制

学校赋能精细化,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机制化建设,以形成长效可持续的课堂新生态。为此,学校基于“双减”要求和九年一贯制的培养需求,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与管理监控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双减”背景下校本教研与管理监控工作的实施方案》《学校大学科研究部建设方案》《关于学校重点项目研究院建设实施方案》《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集中式集体备课管理实施细则》等多个方案。

1.精细化赋能治理新机制:治理体系新生态

基于学生学业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实际情况,学校召开行政会,深入思考九年一贯制的教学管理、教研衔接、教师队伍建设,在原有各项机制基础上,调整、修改、重构,形成了“一核六维”的校本教研体系,借助学校第一学期的“和谐杯”基本功大赛和第二学期的“四段八步”行督课堂流程,落实问学课堂,监控教学质量。

(1)“一核六维”校本教研体系。“一核”是指开展以备课组为核心的校本教研(同年级单学科成立跨学科教备组)。“六维”包括:与备课组紧密相连的教研组学科素养学段教研、学科大学部融合贯通的主题教研、项目研究院的攻坚克难精深教研三个维度,以及作为备课组支撑的年级组统筹、专家组指导、监控组治理三个维度。“六维”协同发力,使教材研读、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制定、重难点突破策略、教学方法选择等诸多教学备课要素,在课前得以充分准备,课堂发力更加精准,共同指向学生的科学高效发展。

(2)“四段八步”行督课堂流程。充分发挥干部引领,学科大学部贯通衔接、教研组学科研究的协同、融合作用,给予课堂教学多方引领、多元评价,形成了“前研—展示—后研—推广”的四阶段及相应的八步骤闭环管理的行督课堂流程,通过层级管理,提高行政督导效能,增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进而形成自主开放的问学课堂。

(3)“4+4”集中备课模型。备课组是校本教研的最小组织,是保障学校教学质量的根基。备课形式分为集中式集体备课、办公式集体备课、即时式和廊道式微型备课。结合北京市朝阳区教学工作会精神和朝阳区教科院下校视导发现的问题以及新的课堂评价标准,学校将备课组活动聚焦新一周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是否具体、可观测、可操作,并实施“4+4”备课模式。两个“4”分别指“发布—说课—研课—接力”四个环节和说课环节中的“四必说”:必说可测目标、 必说重点难点、 必说作业设计、 必说下周满课时(把下周所有课时都说全)。具体实施步骤为:由本周信息发布人“发布”本学科最新前沿信息及来源,按照“四必说”进行“说课”,参会者人人发言以共同“研课”,备课组长明确下周“接力”发言人选。

2.精细化课后服务新课程:设计体系新生态

(1)研制作业课程化制度,新作业统筹公示。学校加强“让作业赋能”设计研究,大力提升育人实效。一是让作业设计走向课程化,明确作业目标、作业重难点、作业方式、作业主题、作业内容系列、作业评价等,积极探索“教师试做作业制度”和以年级组为核心的“班主任统筹作业制度”,精准学生作业时长,确保作业管理落细落实、落地生根。二是作业设计要注意“2+3”。其中“2”代表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3”代表内容、方式、时长三个维度。作业设计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兼顾层次性、适应性和可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针对学生的能力和书写等因素把作业划分为“必做、选做和实践”三个层次。启动“作业公示周简报”“七彩视域,方圆微评”校长系列简报等精细化管理监控。三是以个性化作业落实自主学习。加大个性化作业和拓展实践类作业,并进行公示。充分发挥作业在增强学生核心素养和改进教学方法中的积极作用,强化作业管理、严控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质量,全面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四是以自主化作业变革落实学业水平“质量跨越”。例如,2018年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培养,特别是一年来“双减”的减负增效,在六年级的质量监测中,成绩获得显著提升,成为跨越发展的范例。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经验在2021年12月举行的区“雙研会”上做了典型发言分享。

(2)研发课后课程化服务,融“五五”全员覆盖。学校开设多元课后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双减方向自主化,课后服务课程化”的认知策略,积极探索构建“五五”课程体系,即“五特课程全融通,五育并举全覆盖”的课后服务课程,将双语课程、美健课程、国学课程、AI课程、戏剧课程五大校本特色课程融于课后服务课程研发实践体系,将五育并举渗透于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实践类等几十门课后服务课程的必学选修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选资源。

3.精细化目标行动新范式:竞合体系新生态

(1)质量强校需要高标冲尖。足够细化和具体的目标才能保证执行力度,未来管理的目标更是数据化的“高标冲尖”。学校新学期所研制的《2021-2024年度教育教学质量专项考核目标责任书》更加精准聚焦数据化目标,以求高质量目标达成的全程、全科、全员的过程化实施。

(2)攻坚克难倒逼真改实变。一是高质量项目管理要细化。“双减”新形势和高质量目标,倒逼学校成立了“9+n”个项目研究院。在新学期教育教学工作会上,学校研制了《2021—2022学年度项目研究院组建与颁聘方案》,通过项目研究院实现难点爆破、重点攻坚,为教师提供一个好“平台”。二是高质量重点项目要细化。管理重点是抓作业设计和校本教研,重点项目要细化。为此,学校研制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与管理监控的实施细则》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双减”背景下校本教研与管理监控的实施细则》。三是高质量特色原则要细化。在研制作业设计和校本教研实施细则方案时,注重在工作中坚持共性的主题化与重点化相结合,主体化与立体化相结合,自主化与创新化相结合;个性化作业侧重层级化与效率化相结合;校本教研方面侧重整体化与碎片化相结合。与此同时,逐步探索创生建构配套的校本机制。8A0809EB-F4AF-4CD2-A258-41F977721F39

(3)山高人峰必成美丽风景。高质量的绩效考核要细化。要自信自主,攀登高峰。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学校取得了重大进步,获得了“双优”的成绩。为此,学校提前研制了《2021—2022学年度教育教学质量专项考核优秀团队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剧本”,指引打造未来“双减”强校的新生态与新业绩。

4.精细化校长行动新作风:激励体系新生态

著名教育家、北京市十一学校总校长李希贵在其《学校制度改进》一书中指出:“无需理论的验证,只要留心一下管理实践,我们就可以发现,那些伟大组织的掌门人,无一不是激励的高手。他们用在鼓励和补偿方面的绝招,常常让你喜出望外甚至拍案叫绝。管理思想家的鸿篇巨制,也大都在这些领域苦心孤诣。”领导干部“双减”行动的专业性和“勤慧志”的精细化,特别是“一把手”是否能够锚定高标、矢志不渝,俯身课堂、深耕一线,敢于创新、善于激励是学校“减负增效”的“试金石”,也是获得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核聚变”因子。

例如,在期中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分析會上,校长对各年级的团队工作质量进行了点评、总结和建议。尤其是针对毕业班,总结了“早、变、融、爱、化”五大亮点,即在“双减”政策下,第一届毕业班的教师“早”进入状态,采取了主动;无论在从质量分析还是课堂都在变革,都凸显了“变”字,以变化的思维,采取主动;以智慧追求“融”课堂,不断创新课堂;充满“爱”心地服务于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敢于“拿来主义”,但是一定要内“化”外显,如“语文主题学习”等优秀成果的应用,就是很好的例子。校长也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严”。教师一定要严慈相济,对于日常课堂、晚自习,一定要规矩到位,严格要求。二是“学”。在严的基础上要敢于创新。本着学习的精神,继续深刻感悟和践行“一切皆有可能,让不可能成为可能,学习可以改变一切,一切都可以改变”的学理逻辑和创新哲学。这一切的方法就是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经验学习,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三是“创”。我国在顶尖人才培养上还有提升空间。学校要积极推进“导师制”等创新举措,聚焦目标,精细夯实,集中优势,勇创新奇迹。

例如,在初中的总结表彰会上,校长针对各年级学生的发展目标致辞。其中,以“算账”为关键词对七年级学生提出:一是算“小账”,明确自己现阶段的“小目标”,观察自己的努力和进步情况;二是算“中账”,明确自己的“中目标”,时刻提醒自己,不失保底,力争理想,突破梦想;三是算“大账”,要有更长远的发展目标,它包括“大学、大业、大志”,将个人与时代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用更远大的目标支撑长久的努力。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双减”时代的到来,恰逢学校的新十年刚刚起步。2021年,学校喜获“朝阳区年度小学教育教学优秀奖”和“朝阳区初中教育教学优秀奖”的双优成绩,获评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等,这些历史性、标志性的佳绩,振奋了学校高质量跨域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了“双减”必胜、“高标”必成的信念。学校将继续秉承“质量新生态”新理念,进入“双减新视域”新阶段,建构“教育新基建”新格局。

(责任编辑 郭向和   校对 姚力宁)8A0809EB-F4AF-4CD2-A258-41F977721F39

猜你喜欢 教育生态赋能高质量发展 推动科技创新硬核支撑引领赋能高质量发展现代商贸工业(2022年14期)2022-06-25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新民周刊(2018年11期)2018-04-02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人民论坛(2018年5期)2018-03-12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祖国(2018年1期)2018-02-02“大蓝鲸”系统:打造增强型的新广播中国广播(2017年10期)2017-10-30争鸣|少儿音乐教育需重新为音乐“赋能”音乐周报(2017年1期)2017-07-10教育生态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实践求知导刊(2016年16期)2016-07-28应用大数据技术重塑职业教育生态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年17期)2016-07-23翻译教学的“整合·融通·交互”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12期)2016-01-04以生态管理评价方略推进教育和美发展基础教育参考(2015年9期)201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