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践学案导学认识和感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实践学案导学认识和感悟,供大家参考。

对实践学案导学认识和感悟

 

 实践学案导学的感悟

  临河十中 祁梅慧

  摘要:

 学案导学如何开展好素质教育, 如何调动学生的最大学习潜能, 是我们一直关注、 不断探索的问题。

 学案导学是相对于传统的教案教学而提出的根据学案和教材进行自主创新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本文首先从学校课堂教学现状的思考、 学案与教案的区别以及学案导学的操作程序和基本要求这几个方面探讨了“学案导学”模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关键词:

 学案导学实践认识感悟

  一、 对我校课堂教学现状的思考

 对于我校大多数教师而言, 以前的教学模式大家已经很熟悉了, 并且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到课堂中来, 所以当这种导学模式在一年期初的教导计划中提出之后, 大家的思想都很抵触, 并且有许多顾虑:

 知识性的东西不让老师讲, 而是让学生回家自学, 课堂上小组讨论, 然后让学生自己汇报研究成果, 而老师只是一个学习的参与者、 引导者和合作者, 这样, 知识能会吗? 这样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能提高吗? 每天发给学生两大张语文、 数学导学案, 让孩子回家自学, 没有时间学习当天的所有课程, 这样能行吗? 老师们真是顾虑重重。

 针对这样的请况, 我们学校的领导做了大量的工作, 首先开了动员大会, 讲了利用这种导学案进行教学的意义、 目的, 并针对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对老师们提出了具体要求; 有计划的对老师们进行培训, 举行有关导学案方面的业务讲座, 并组织全体班主任到有经验的兄弟学校进行听课学习等等, 老师们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

 知道了导学案是教师编制

  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

 在课堂教学中,教导处的领导深入课堂, 和授课教师一起研究这节课应该怎样上, 学生应该如何进行小组讨论, 如何进行汇报, 老师又如何适时地引导、点拨等等。

 我校又推出了观摩课, 这次校内观摩课与以往不同的是:首先要做课的老师和教学领导研究导学案, 然后把导学案分发到每位教师, 品读后写出对此学案的反馈意见。

 领导和做课的教师根据反馈意见复备教案, 完善学案。

 最后就是现场做课, 课后, 包括校长在内的所有领导和我们全体班主任一起围坐在一起评课, , 针对这两节课,什么地方上的成功, 哪个环节存在不足, 大家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讨论研究, 在今后的课堂上如何进行操作, 经过几个轮回的研讨, 参加活动的老师都受益匪浅。

 上个星期我们学校每一位班主任老师的活动课展示刚刚结束了, 所有主管教学的领导和本组教师一同深入课堂听课, 大家利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水平真是出乎意料之外, 效果显著。

  科学的教学方法, 应是既包括一个相对固定, 兼顾教、 学的模式,又能够容纳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展,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由“学会”最终走入“会学”。

 学案导学就能实现这个想法。

 二、 什么是学案导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来引导我们的教学。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 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老师单纯地讲、 学生被动地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

 三、 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教案与学案的区别有以下几个方面:

  课前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

 一是教学的单向性, 以“教师为本”, 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 更多的是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 精彩完美, 并重点突出、 难点到位, 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绪、 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二是教案的封闭性, 即教案是老师自备、 自用, 是专为教师的“教”而设计, 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 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 学生上课只能是一种被动接受, 这样的教学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

 “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 意图, 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 给学生以知情权、 参与权。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 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

  色。

 “学案”的作用:

 它可以指导预习, 也可用于课堂教学, 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

 四、 学案的实施

 1 、 课前预习阶段

 教师将学案精心编写好后, 提前 1 —2 天发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 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预习。同时教师要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 如要控制自己的预习时间,以提高效率; 可以要求学生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点、 难点内容; 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 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 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 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等。

 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 以使上课的讲解更具针对性。

 课前预习阶段是“学案导学”教学法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 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

  2、 课堂讨论阶段

 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综合程序问题。

 对于一些基础知识, 可以教师提问学生, 也可以学生问教师; 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 一般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充分利用图、 表及其它声像材料及时进行诱导、 点拨、 归纳。

 教师在讨论中提出的点拨、 诱导性问题, 要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 设疑要科学、 严密、 有趣, 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的实际, 经过努力可以得到解决, 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真正做到“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当然, 作为新

  授课, 无论教师对教材内容怎样挖掘, 最终都应回到课本这一层面,即所谓深入而浅出。

  学案中的课堂练习题应尽量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 并及时给出解答。

 这一方面可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训练, 既巩固所学, 又使学生学有所用, 并获得一种艰苦(脑力)

 劳动后的成就感; 另一方面,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 为课后的教学、 指导提供信息; 同时,练习中少数较难题又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对学习的积极主动状态; 最后, 这样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

 3、 课后巩固深化阶段

 课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预习时有疑问而课堂上未能完成的问题, 对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 整理、 补充和归纳。

 同时教师要适时将学案收起, 仔细审阅, 对学案上反映出的个性问题及课堂上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 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 以收到实效。

 同时, 课后对文章中的重点词、 句型等应进行拓展和延伸,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把相对独立的知识系统化、 网络化, 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语言知识点可以相对独立, 但语言知识存在的环境是综合的。

 针对这一特点, 课后拓展、 延伸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复习先前的内容, 引出即将要学的内容。

 在学习了某一个单元后, 学生要写出自己的学后反思, 反思的内容可包括有关学习内容、 学习过程、 学习所得、 存在的问题、 学习方法、 计划落实、 今后打算等多个方面。

  五、 结束语

  在教学系统中, 教学行为是一个能动性极强的因素, 它承载着教学理念, 引导着学习行为。

 教学的有效性最终受制于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改进教学的切入点, 推进课程改革必须从教师行为改革入手。

 如果教师仍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懵懵懂懂,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何以实现? 历史在赋予我们责任和荣誉时, 也同时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 随着教学理论研究的实践回归,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将成为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理论基础的深远与实践范围的广阔, 对职业学校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学识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

 “教书育人涉及一系列有关教育学、 心理学、 哲学等理论方面的问题, 越思考越觉得自己所面对的未知领域极其广阔、 新奇, 这更加激起我潜于教学理论与实践学习中探求教书育人的真知。

 ”

  叶圣陶先生说:

 “大凡传授技能技巧, 讲说一遍, 指点一番, 只是个开端而不是个终结。

 要将技能在受教人的身上生根, 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走样, 那才是终结。

 ”“学案导学”教学法或许会很好地扮演这一“终结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