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的方法及体会

【摘要】64排螺旋CT对每个肺动脉造影做到检查成功。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检查方式,为肺栓塞提供准确无误的诊断依据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 64排螺旋CT 肺动脉造影 时间密度曲线 检查 成功

【中图分类号】 R8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1)03(a)-0178-01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是内源性及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的肺循环障碍及临床病理综合征[1]。缺乏典型症状,临床鉴别诊断困难,所以提高肺动脉栓塞(PTE)的诊断意识显得非常重要。MDCT肺动脉造影作为一种无创伤血管成像技术,在我院已成为检查肺栓塞的首选检查手段。现主要介绍一下我院对肺栓塞病例的检查过程及一些体会。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自2010年1月使用PHLIPS64排螺旋CT以来,共做PE CTA检查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40~71岁,平均63岁。临床症状:呼吸困难伴气促7例,晕厥或晕厥先兆发作5例,胸痛6例,咳嗽3例,发绀2例,咯血2例,治疗后复查2例。其中13例按常规检查方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2例则采用了时间密度曲线的延时方式完成了检查。

1.2检查方法

1.2.1常规PE CTA的检查方法头先进,仰卧位,双上肢交叉放于脑门上。用20号套管针穿刺比较直、弹性较好、好固定、易观察的上肢静脉血管。采用设阈值、定兴趣区(ROI)自动触发扫描技术。阈值设为100HU,兴趣区(ROI)定在上腔静脉。扫描参数:机器转速0.5s,准直器0.625,螺距1.173,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层厚1mm,层间距0.5mm。用双筒高压注射器以5.0mL/s的速度注射含碘造影剂(优维显370)30~40mL,再以同等流速追加盐水30mL。从下向上扫描,范围为膈面至胸廓入口处。训练患者吸气后闭气。

1.2.2时间密度曲线的检查方法常规选择PE CTA的扫描模式,扫描出定位片后,把时间密度曲线模式插入到第二序列,兴趣层的扫描线定在气管分叉上面,设定扫描间隔时间为2.5s,扫描圈数为12圈,曲线总时间为30s,管电压120Kv,管电流30ma。扫描键和注药键同时按下,注射同样的造影剂20mL,追加盐水20mL。曲线图像重建完后,在local里选中此序列,从test injection进入,选出一副满意的图像,在主肺动脉上画出兴趣区域后,此兴趣区的时间密度曲线就显示出来,点击曲线的最高峰值就显出此峰值的延迟时间。把第五序列的增强方式由Bolous Tracking改为Timed,也就是由原来的跟踪阈值触发方式改为延迟时间扫描方式。

2结果

采用常规PE CTA的检查方法,13例患者的肺动脉5~6级以上各级分支均清晰显示,造影剂充盈良好,主肺动脉CT值达270~340HU。其中5例肺静脉和左心房有造影剂充盈,CT值在140HU以下。但其他2例却出现1例主肺动脉基本无造影剂充盈,另1例主肺动脉CT值只达到150HU,无法满足诊断需求。采用了时间密度曲线功能来确定此患者的肺动脉显影最高峰的时间,然后用延时扫描方式来成功完成检查。延迟时间分别为28s和19s,2例肺静脉虽均已显影,但主肺动脉CT值分别达到250HU和265HU,亚段以上级肺动脉均显影良好,达到了诊断需求,为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体会

64排螺旋CT时间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可以选择快的注射速度,采用设定阈值自动触发方式既可以得到完美的增强效果,也可以节约造影剂的使用,减少了造影剂毒副反应的发生。

阈值设定区(ROI)定在上腔静脉,要画出合适的大小。因为上腔静脉会随呼吸的幅度和心脏跳动的影响而稍有波动;注药速度快,在上腔静脉会形成涡流,所以要避免受此影响。

时间密度曲线能清楚显示出ROI在注射造影剂后的充盈峰值情况。由于个体循环周期差异、解剖结构及疾病的影响,个别患者采用常规检查方法不能达到满意效果。利用时间密度曲线功能,虽使患者多接受了射线照射和多注入了造影剂,但还是弥补了这一缺失,达到了诊断要求。

注药速度快,血容量快速增加,患者都有周身快速发热的感觉,提前嘱患者要有心理准备,保持体位不变。还要交代好随着机器提示配合好呼吸的重要性,以保证肺过度膨胀,获得好的血管成像效果。

采取从膈面到肺尖扫描的原因及优点有:(1)可以避开上腔静脉造影剂的伪影;(2)膈面的呼吸运动幅度大,产生运动伪影的几率大,如此可减少因扫描最终闭气不好造成的呼吸伪影;(3)PE好发部位以双下肺主支多见。

4结语

肺动脉栓塞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无临床特异性症状,极易误诊、漏诊,早期确诊对其治疗具有决定性作用,成功的检查过程是诊断的先决条件,所以,在必要时采用时间密度曲线方法来检查还是很有必要性的。

参考文献

[1]黄念秋,吴善.现代老年呼吸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701.

【收稿日期】 201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