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

【摘要】 目的 探讨预防急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11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给予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穿刺护理、使用弹力袜、康复护理、加强病情观察,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结果 1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 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 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关键词】 脑卒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如果不加以预防, DVT可发生于30%~40%的脑卒中患者, 合并严重偏瘫的患者发病率可高达60%~75%[1], 50%~60%的DVT患者会出现肺栓塞(PE), PE是导致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脑卒中后DVT的预防, 对降低脑卒中的病死率, 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对收治的11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 进行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 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组110例患者,男68例, 女42例, 年龄48~86岁, 平均年龄(71.5±7.2)岁, 脑卒中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 并经头部CT或MRI证实, 脑梗死87例, 脑出血23例, 其中双侧肢体瘫痪者18例, 单侧肢体瘫痪者92例, 瘫痪肢体肌力≤3级。

1. 2 结果 经预防性护理, 110例患者中, 仅1例脑梗死患者在住院第6天, 左侧瘫痪下肢出现肿胀、疼痛,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下肢DVT, 经对症治疗后, 症状缓解。本组患者DVT发生率为0.9%。

2 预防性护理

2. 1 健康教育 入院后首先向患者和家属充分讲解DVT发生的原因、危险因素、后果及常见症状, 加强认知, 提高其警惕性,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指导患者低盐低脂, 清淡高纤维饮食, 避免进食高胆固醇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戒烟戒酒, 鼓励多饮水, 每日饮水1500~2000 ml, 稀释血液, 降低血液黏稠度, 保持大便通畅, 防止便秘, 必要时使用通便药物, 避免用力排便, 导致腹内压增高, 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 2 心理护理 急性脑卒中发病突然, 患者往往无思想准备, 对疾病缺乏认识, 易出现紧张、恐惧心理, 因担心愈后, 易出现焦虑, 抑郁情绪, 不良的情绪刺激可引起血管痉挛, 血管变细, 血流缓慢。护理人员要主动与病人和家属进行沟通,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关心患者病情和心理变化, 给予安慰鼓励, 帮助消除思想压力,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3 穿刺护理 选择下肢穿刺, 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 应选择上肢静脉注射留置针, 尽量避免下肢静脉穿刺和输液, 尤其是瘫痪侧肢体, 静脉穿刺时力求一次成功, 避免反复穿刺损伤血管, 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 必须注射时, 注射完毕,推注0.9%生理盐水20 ml, 以减少药物对局部血管的刺激, 穿刺部位若出现静脉炎, 立即重建静脉通路。

2. 4 使用弹力袜 下肢肌力4级以下者, 入院后立即穿弹力袜, 每天早上患者睡醒后穿上, 晚上睡觉时脱下并将双下肢抬高, 以重力促进静脉回流, 以免影响睡眠。弹力袜的型号根据患者身高和体质量选择, 松紧要适宜, 穿戴前应将下肢抬高促进静脉血流快速回流, 使用过程中应观察下肢的皮肤颜色和血运状况。

2. 5 康复护理 一般认为大部分深静脉血栓在脑卒中后1周内形成, 也有报道可在10~14 d发生[2], 且多发生在患侧下肢。 因此,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及早进行患肢康复锻炼, 首先进行足踝部运动, 护士左手固定患者踝部, 右手握住足前部做踝关节屈伸、足内外翻运动和由屈、内翻、伸、外翻组合而成的环转运动, 屈伸、足内外翻运动30~35次/min, 环转运动10~15次/min, 然后自下而上有节律的挤压腓肠肌,挤压1s与放开1s交替进行, 最后将肢体抬起后左手扶膝下方, 右手手心抵住足底跖趾关节做膝、髋关节屈伸运动及髋关节内旋、外旋和内收、外展活动。被动运动15~20min/次, 4次/d, 从远端开始, 关节活动范围由小到大, 手法要轻柔, 禁用暴力, 病情稳定后, 鼓励患者进行床上主动运动, 如拱桥运动、分腿运动, 并鼓励下床活动。

2. 6 病情观察 观察双下肢有无疼痛、肿胀, 深静脉走向有无压痛, 皮肤温度、色泽有无变化等, 如出现上述症状, 立即报告医生, 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明确是否合并DVT, 一旦怀疑或明确合并DVT者, 应停止按摩和剧烈运动, 以防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 无上述症状者, 入院后10 d常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了解DVT发生情况, 因半数以上的下肢DVT患者无自觉症状和明显特征。

3 讨论

相关研究表明,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三大因素: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和血液的高凝状态。急性脑卒中后, 肢体瘫痪和卧床致下肢活动减少, 使下肢的血液失去肌肉泵的挤压作用, 造成血流缓慢, 同时血管壁松弛, 在下肢静脉内形成涡流, 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使血小板从血液中有轴流移向边流, 易于集聚于血管内皮损伤处, 导致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输液时, 长期输入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 如甘露醇、七叶皂苷等可造成静脉壁的损伤, 易形成血栓;脑卒中患者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冠心病, 血液黏稠度高, 加上发病后应用脱水剂及液体摄入量不足, 导致血液浓缩, 呈高凝状态, 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患者紧张、恐惧和焦虑心理, 导致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引起血管收缩, 处于痉挛状态。

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下肢DVT形成的原因, 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通过健康教育, 提高了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 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指导合理饮食, 保证日饮水量, 降低血液黏稠度;实施心理护理, 避免因不良情绪引起的血管痉挛;加强穿刺护理, 有效的减少了对下肢血管的损伤和破坏;使用弹力袜, 借助于弹力袜专业的压力梯度设计, 压力由踝部向上递减, 收缩小腿肌肉以对血管腔加压, 降低静脉扩张, 继而减少血管内膜破损[3], 康复锻炼, 改善了患肢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静脉回流, 减少静脉淤滞;加强病情观察,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降低病死率。

急性脑卒中后合并DVT, 不仅影响患者肢体活动功能, 还可出现肺栓塞, 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和病死率, 本科通过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 有效降低了DVT发生率, 减少肺栓塞对脑卒中患者的致命威胁。

参考文献

[1]Turpie AG.Prophylaxis of venous thromboemboembolism in stroke patients Min Thromb Hemost.Semin Thromb Hemost,1997, 23:155-157.

[2]马欣, 贾建平, 王拥军.急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5,11(3):211-212.

[3]丁晓芳.弹力绷带用于妇科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护理与康复, 2008,7(5):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