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教育与经济效益问题

【摘 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来源于科学研究,而科技工作者又依赖于教育的培养。广东省地处热带、亚热带,人口过亿,农业直接关系民生与生态环境。作者通过对珠三角地带与粤北部分农业科研机构与农业教育单位的实地调查,发现了在部分地区农业科研和教育的不良现状。提出了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教育的重要性,研究了它们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与发展之道。

【关键词】农业 科技 研究 教育 社会 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D63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6-0057-02

本人2003年来到广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任教,广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隶属广东省农业厅,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是兄弟单位,属于“农”字头的成人教育院校,2006年经上级部门批准,学校转制为高职高专系列,校名也更改为广东科贸职业学院。2006年秋季,我走访了佛山、韶关两市的八家“农”字头科研与教育单位,了解了广东基层农业教育与科研部分现状,分析原因,撰写此文。

1 广东省人口结构特点与农业、农村教育情况概述

广东省位于中国的南部沿海,京广、京九铁路的南端,毗邻香港。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2005年1月,广东省政府公布的数据表明广东省总人口为12100万,其中户籍人7,900万人,长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3,100多万,以及1,100万半年以下的流动人口。广东省人口结构有以下特点:1)向低生育水平发展。人口增长速度继续减缓,过去五年均增加的人口数,由10年前的119万人减少到109万人。2)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全省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5573万人,占总人口的60.68%。城镇人口比重较2000年上升了5.68个百分点。3)人均寿命显著提高。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则从6.05%升至7.41%。可见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程度加重。4)独生子女家庭增长。共有家庭户2346万户,家庭户人口为7952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3.39人,比2000年的3.69人减少了0.3人。广东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独生子女家庭增长较快。

广东农业教育体系分为高等、中等、初等三级,高等教育中有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已更名为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中等教育中除各市、县中学外,还有韶关农校、惠州农校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8所,初等职业教育学校有632所,主要开设的农业科学技术专业有农学类、畜牧兽医类、园林园艺类、乡镇企业类、农检类、果蔬类、农村金融类等。

2 部分基层农业教育、农业科研机构现状

2006年9月,我在一些农业院校调研的过程中,与这些学校的部分师生的交谈中得知,政府、教育部门对以经济利益优先,对农业教育重视不够。

佛山市农业学校是市属全日制普通中专学校,于1975年复办,命名为佛山地区农业学校,1985年改名为佛山市农业学校。校址位于南海平洲,交通不便利,与平洲城区的公交车一小时一班,笔者打摩托车前往。离开公路,在田间又步行了200米到达佛山农校。下午三点钟,但见校门紧锁,透过校门看到的操场上也空无一人。通过来访登记进入后,笔者找到了学生工作处的姚主任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姚主任介绍说,佛山农校复办二十五年来,共为社会培养毕业生3500多人,短期培训500多人。 1991年在全国中等农业党校首次办学条件评比中,佛山市农校被评为B等一级学校;同年,被佛山市教委授予“先进集体”;1993、1996年连续两次被原省高教厅授予“文明校园”的称号。该校开设了园林、园艺、计算机应用、会计、农学、经管等专业,三年制,在校生通常500-600人。但自从2002年开始,该校就已经停止招生了。

现在该校已经挂牌“佛山市中小学德育基地”,面向佛山市的各中小学。在笔者问到原因时,姚主任透露,佛山农校原隶属于佛山农委,现划归市教委,因为办学经费除了学费收入外,其它全部是由市里拨款,但因佛山属珠三角发达城市,本地学生多不愿报考农业院校,且农校位址偏远,交通不便利,也使很多考生望而却步。因此佛山农校的生源多是省内其它经济较为不发达地区。上级部门考虑资金是市里划拨,但市内学生又不多,因此停止办学。姚主任和其他老师都为此感到很遗憾。

在笔者询问到农校与附近的农科所有无技术上的联系与合作时,姚主任表示没有,而且他说,农科所也已经转型或出租。

在笔者离开时,和门口一位保安了解到,该校改为佛山市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后,学生们只来一个星期,利用该校的场地进行军训,以及种蘑菇。看来,该院校与农业已经彻底脱钩,承担的教育基地作用也发挥不大,学生们在此的一个星期收获甚少,大部分学生将这一个星期的实习视为度假

我又接着走访了不远的佛山市农科所,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楼舍破旧,人员懒散。在行政科,一位赵姓主任接受了采访。他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农科所与农校在技术上有合作关系,但自从九十年代起,两个单位就再也没有联系了。现在他们主要是研究水稻,销售种子。

如果说佛山位于珠三角,经济发达,政府不重视农业教育是因为忙于其他产业,而且以农业为主,经济相对落后一些的粤北地区,这种情况依然存在。同年10月,我又走访了韶关地区的部分农业学校,发现,政府轻农的现象在此地更为明显。笔者首先来到了位于韶关市城区的韶关市农机学校,该处也是韶关市农机研究所、韶关市农机推广站的所在。该校已从农业局划归劳动局管理。据办公室的邱老师介绍,该校的任务主要有:1)农业机动车辆驾驶培训,中、大型车辆的培训权已被公安局收回,目前主要是小型手扶拖拉机培训;2)下乡推广农业技术。韶关是山区,推广工作困难,他们一般在墟日(乡镇的集会日)带着宣传画去乡镇、生产队做推广宣传,但次数也不多,一年3-4次小型推广活动,2次中型推广活动。

邱老师谈起不足时,介绍说《农机法》规定培训应该是无偿的,费用由农业局出,但现实情况是达不到的。国家不重视农机培训,财政支出一再缩减,全省很多农机学校被砍掉,农机研究所被合并,或转型为农机推广站。农机所只是扶持,但农民的后续工作无人管。她还提到,广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于2003年提出《关于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议案》,但3年过去了,韶关农机学校仍未收到进一步的信息。

在韶关市农业学校,笔者也看到了粤北理工学院、韶关市信息工程学校的牌子。笔者找到了学生处的王老师,了解到了该校历史悠久,开办于国民党执政时期,现在开设有畜牧兽医、园林、计算机网络、财会、电子商务等专业,每年招生300人左右。王老师也认为,上级部门对农业教育的重视不足,尽管大会小会上一再重申加强农业教育,但没有落到实处。学校也将一部分校舍出租给粤北理工等社会办学。

在谈到实训场地时,王老师介绍说,畜牧兽医专业没有专门的训练场所,有时只能到食堂的养猪场里实习,或去韶关市畜牧科研所实习。以前学校有几十亩的实验田,但04年以后,被政府和开发商征用作修路、盖楼。附近的韶关林校情况更为严重,珍贵的实验林因为规划中的武广铁路的穿过,不得不被成片推倒,一些很难培育的树种已长得很高,也不得不白白浪费了数十年的光阴。

在西联区的韶关农业经济管理干部学校,同时还挂着韶关经贸学校、韶关农经中等专业学校的校牌。一名负责招生的周老师介绍,该校目前生源比较紧张,招生人数由几年前的270人降至150人,原因是该校地处偏远,校舍老旧。

政府不重视,扶持没有落到实处,该校资金紧缺,教师收入低,房舍还是五七干校时修建的,曾打过报告要求修缮,但上级未批准。规划中的武广铁路要通过,学校准备搬迁,教师对未来感到渺茫。

据了解,粤北地区山区面积大,教育资源不足,但农业教育的招生、就业工作并未向农村倾斜。韶关农业局下属有两间学校——农业经济管理干部学校和韶关市农校,因为经济效益低,农业局将学校推向劳动局,这样从一定程序上制约了农业培训的发展。

3 情况分析

3.1“农”字科研与教育在传统观念中不受重视。在人们常期的观念中,农民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与脏、累、苦不离分。农村是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的代名词,农业与工业、商业相比,劳动强度大、产出小,收益低。不错,因为我国现阶段城市农村经济差异大,社会对农业,对农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这就使得很多农民都有了“跳农门”的念头,离开农村,脱离农业,到城市中开拓新生活也成了他们的目标,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况。

本人在广东省农业干部学院工作四年,对近年来学生就业情况有一定的了解。本校的生源大至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广州本地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粤东地区发达城市,如佛山、深圳、珠海、汕头等地。这些学生因为家乡经济发达,又不存在户口的障碍,毕业后基本都回家乡参加工作;第二类,来自珠江三角洲一般城镇或粤西、粤北城市,如江门、惠州、南海、韶关、云浮、阳春等地,因家乡经济与广州经济相比仍有一段差距,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留在珠江三角洲发达城市工作,另一部分家乡观念重的学生则回生源地工作;第三类,来自粤西、粤北等地区的小城镇或农村学生,因家乡经济不发达,缺少工作机会、工资水平低等因素,基本都留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作,少数回家乡工作的同学,也是在镇级单位工作。

3.2 经济收益慢,政府不够重视。广东工商、贸易、金融业发达,相比起来,农业科研周期长,见效慢,因此政府部门,尤其是基层政府,更愿意投资到经济收益见效快的产业,例如佛山市农科所因为缺少科研经费,技术人员工作热情不高,研究缓慢,靠销售种子维持日常开支。韶关林校因为规划中武广快线的通过不得不迁址,他们的实验林,因为资金的缺乏得不到全部的移植,很多研究中的植物不得不被铲除。韶关市农业学校的实验田也因为城市的发展,被政府和开发商征去修路、盖楼。

佛山农校因生源多是省内其它经济较为不发达地区。佛山教委考虑资金是佛山市划拨,但本市学生又不多,本地收益差,因此终止了办学。

3.3 三农教育不受重视,发展缓慢。1999年以来连续的高校扩招冲击着农业教育,农业教育学校转型,农业专业关闭,农业专业学生减少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

2001年全省农校中,涉农专业在校人数2305人,占总在校人数34.41%,2002年是2092人28.38%,2003年最低,是1592人和19.53%,2004年这个数字变成了2024人和47.48%,农业专业学生在呈逐年递减趋势

与此同时,高、中、初等农业院校为了自身的发展,也纷纷缩减农业专业,开设非农专业。比如我工作的广东科贸职业学院,2000年以后撤销了农业经济专业,新开设了电子商务、物流、国际贸易等热门专业。韶关市农经中等专业学校2006年招生专业有计算机网络、电子电工、模具、会计、文秘、汽车维修等,已经没有一个与农有关的专业。

省外的山东农业大学申请改校名为齐鲁大学,省内的华南农业大学申请改名为广东大学,我所工作的广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已于2006年更名为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并计划由农业厅领导转为教育厅领导,彻底脱农。东莞农校已改经名为东莞经济贸易学校。原来的佛山农牧高等专科学校与佛山大学合并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再也没有招收涉农专业学生。

4 农业科研和教育与经济效益如何和谐共存

科学技术推动物质文明进步,人类从狩猎采摘的原始社会,进化到当代先进的文明社会的过程中,无不贯穿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从采摘到种植,从狩猎到养殖,从石器到青铜器,从马车到汽车,从机械到电磁,从蒸汽到电气,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变革。历经工业大革命和第二次产业革命、新技术革命,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要。在马克思的时代,先进的生产力反映在传统的工业产业上,如钢铁、铁路。而在今天,先进的生产力是指以高科技如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现在关注发展生产力,不只是一般的生产力,特别要关注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邓小平同志1988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农业人口,农业是国家的基石,关系到民生大计。种植、畜牧、渔业、农产品加工业、林业等,有了科学技术的辅助,才能够提高产量、确保质量,保护自然环境与生态和谐。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鉴于生物的生长周期,加上一轮一轮的实验论证,农业科学研究往往都不是马上能够得到结果,收获经济效益的。

对于农业科技教育来说亦是如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重视科技创新,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而人才的培养是离不开教育的。教育是立国之本,是科学研究人材的来源。而当前社会上一些人重商不重教,政府重经济不重教育,重工不重农的思想,说白了乃追求眼前利益,片面利益,不重视长久利益,全局利益的体现。各级学院学校重经济效益,盲目追求扩招而乎视教育条件的跟进,也是不利于社会长久稳定发展的。学校是事业单位而不是企业,教育是一门事业,不能当做产业来做。

农业科研和教育与经济效益,看起来是一对矛盾体。有限的资金,是投入周期长的科研、教育,还是周期短见效快的商业、金融,这是一个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想一想,人类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追求眼前利益,但我们更追求长久效益,追求可持续发展。不乎视科学技术研究,不乎视教育,就没有乎视我们的未来,这也是长久的经济效益之源。

参考文献

[1] 谭斌昭等.当代自然辩证法导论.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6.

[2] 韶关市农经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办.韶关市农经中等专业学校2006年招生简章.2006.

[3] 广东省招生办公室.广东省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4] 广东省招生办公室.广东省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李水山.走失的农业教育.农民日报,2005,1,31.

[6] 许开录.农村职业教育滑坡分析及对策.职业教育研究,2006(1).

[7] 广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招生办.广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2005年招生简章.2005.

[8]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招生办.广东科贸职业学院2006年招生简章.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