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高校招考制度及其启示

摘 要:中学毕业会考制度是法国学制中一种特有的考试制度,具有权威、合理、多样等鲜明特点。法国的高校招考实行“证书制”,但各校由于层次高低不同,录取新生的标准和办法也各异。我国的高考改革可以从法国高校招考制度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法国;中学毕业会考;高考改革;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9.5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08)03-0056-05

中国的高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学招考制度,运行50余年来总体上较为平稳,但并非尽善尽美。古语云:“法久终弊。”随着高考地位的凸显,运行时间的增加,以及教育的飞速发展,人们对高考的期待与批评均日趋高涨。在批评的同时,有不少学者主张借鉴美国、日本等国经验为我所用,对欧洲国家的关注相对较少。作为西欧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法国的高校入学实行的是与英国类似的“证书制”。但由于法国教育制度具有高度中央集权制的特点,与我国的国情有某种程度的类似。而且,法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悠久、体系多元、高校入学标准与方式各异,非常值得我们深入了解与借鉴。

一、中学毕业会考制度

中学毕业会考制度是法国学制中一种特有的考试制度,每个中学毕业生必须通过中学毕业会考,才能被允许升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这一制度起始于19世纪初,早期的会考是在大学里进行,会考毕业文凭也是由大学授予的。会考合格标志着中学学业的完成,获得者可进入大学继续深造,意味着中学毕业资格具有中学毕业和升入大学的双重意义。尽管中学毕业会考历经改革,日渐多元,但其作为中学毕业资格的意义和地位始终未变。随着教育平民化和普及化运动的不断开展,以及“双轨制”教育的改造与教育渠道的多样化,如今普通高中、技术高中及职业高中均设有各自的毕业会考制度。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证书考试,法国会考制度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权威性

作为法国教育制度的一大特色,毕业会考“是国家的标志……在民众的心目中,它是机会均等和学校民主化的标志”,并因其公正性而备受推崇[1](P37-40)。显然,与中国的统一高考一样,法国的高中毕业会考也是一种典型的国家考试。全部考试是在大学方面的监督下,由教育部长指定的考试中心实施。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学毕业会考全国统一进行,统一出题,统一评分。后因考生增多,加上曾出现过试题大范围被盗事件,方改由各大学区自行组织考试,试题的命制、考场的安排、考试的监督、阅卷评分等均由各学区负责[2](P118)。因此,毕业会考仍可视为一种统一考试,需要动员国家教育团队中所有的力量为之服务。例如,2007年的会考,法国国内有4 366所中学临时改为考试中心,近13万阅卷者和主考人批阅了400万份考卷,另外还监考了100万次口试。国家投入考试的全部成本估计高达4 000万欧元[3](P31-35)。

会考不仅在考试的组织上由各学区统一操办,而且每个类别考试的大纲是由国家教育部决定的。各学区设立专门的考试委员会,成员包括大学和中学的教师或职业界的代表等。各学区还设立专门的命题委员会,负责试卷的命制、评价及筛选等。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这一可能给学生带来重大影响的考试,评委们在评定成绩时必须查阅学生手册(学生人手一册,主要记录学生在各个学年的进步情况和班级排名,对各门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以及教学小组对此学生的评价),参考教学小组对该生的评语决定是否补足学生的分数让他通过考试。对没有通过会考的学生,若主考官未在其学生手册上签字,他就无法参加补考[4](P62-64)。由于考试的要求相当严格,法国的毕业会考通过率约为三分之二。尽管自1985年法国政府就提出“到2000年将同一年龄组获得高中毕业证书的比例提高到80%”的宏伟目标,且各届政府都将其作为优先发展的教育政策,但直至2006年,这一目标始终没有达到,会考通过率仍只有64.6%。从考试的组织、命题、施测到结果的评定,无不反映出法国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权威性与严肃性。

(二)合理性

尽管法国的会考与中国的高考一样,也是“以分数来说话”,但却非“一试定终身”,其时间安排和考试方法均比较科学合理。

法国的会考是分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考试的时间安排在高二年级期末,内容为法语的笔试、口试。第二阶段考试安排在每年6月份高三年级期末,此一阶段的考试又分为2次考试,第1次是常规考试,包括必考科目的笔试、口试、实践科目和任选科目等。考试及格则可获得高中毕业会考证书,不及格者可参加第2次的口试补考,补考科目是从考生已经考过的笔试中选择2门,以口试的形式再测试,取两次成绩中的高者记分。补考通过者便可获会考毕业证书,仍未通过者,则可重新参加来年考试。这种两次考试的合理安排使一些未通过第一次考试的考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新获得成功的机会。此外,在每年的9月份国家还专门为因突发事件及各种特殊原因缺考并经过证明确认的学生开设一次补考。

会考的方法也比较科学,有口试、笔试以及现场操作等多种测试形式。作为会考的必考科目,体育的成绩则以高中平时成绩为准,不另外举行考试。此外,对考生的年龄没有规定,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多次参加会考。可见,考试不仅设置上颇具人性化,而且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考生进行全方位考核。

(三)多样性

法国会考设有多种系列、类别的考试科目,不同科目的系数(反映其重要性)也有差异。总体上看,法国毕业会考分为普通、技术和职业三种系列,分别对应于高中的三种学业轨道(即普通高中、技术高中、职业高中)。每一系列又可细分为多种类别,如普通会考分为经济和社会、文科、理科三大类;技术会考包括经营科学与技术、工业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科学与技术、医学-社会科学、农艺和生物的科学与技术、音乐与舞蹈类、旅馆业类等7大类;职业会考则包括旅馆-饭店业、环境、会计学-秘书、销售-贸易、美容、印刷工业、电子学和安全等17大类。各大类别之下又细分为众多的专业方向。

会考的考试科目分为必考、专业和自选三种。会考的专业性主要通过不同的科目及其系数来体现。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学习专长和能力,从美术、音乐、家政、拉丁文等十余门科目中选择自己专长的两门参加考试,选考成绩合格则计入总成绩。可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志向等,自由地从众多的系列、类别和考试科目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参加考试,而设置的多样性,又有助于更全面、真实地考察和了解考生的能力和专长[3](P31-35)。

二、高校录取办法与改革

法国的高等教育体系设计独树一帜,尤其在高等学校的类别方面呈现多元化架构,不仅入学途径与学习年限各异,获得的高等教育文凭种类繁多,而且属性上也有公私立之别,且机构错综复杂,彼此融会贯通。

(一)高等教育机构的类别与录取办法

法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大体上分为三类。一类是高等专业大学,即众所周知的“大学校”,是法国的精英教育机构,被誉为法国精英的“摇篮”。一类是历史悠久的综合大学,是法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在其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还有一类为短期高等技术院校,主要指一些为期2年的高中后职业技术培养机构。除上述三类外,法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还有数量庞大、门类众多、旨在为学生提供某一特定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的高等专科学院,如医务学院,社会事务学院,艺术、舞蹈、音乐学院,建筑学院等,以及数所提供高等教育培训方面的教研机构,如法国名校巴黎九大、巴黎政治学院、巴黎天文台等[5](P85-92)。

尽管法国的高校招考实行“证书制”,获得了毕业会考证书的学生理论上都具备了申请高等院校的资格,但由于各校层次高低不同,录取新生的标准不一,录取办法各异。一般地说,综合大学和短期高等技术学院是根据各系科所需要的会考证书的种类,择优录取学生,换言之,毕业会考成绩是大学录取新生的唯一标准,学生只要取得了会考证书,就基本上获得了上大学的资格,而且除大学的医学类专业外,原则上学生注册人数是不受限制的[1](P37-40)。尽管如此,对于一些名牌大学或热门专业来说,由于入学竞争激烈,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如愿入学,有些学校还要专门组织除会考之外的入学考试来筛选竞争者。

而具有精英教育性质的“大学校”的招考条件就更加严苛,学生必须先经过激烈的竞争进入大学的预科学习2年后,再参加大学校单独组织或几所学校联合组织的高难度竞争性考试,用分数说话,依据教育部规定的名额按考生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由于大学校竞争激烈,其入学考试的难度与压力并不亚于中国的高考[6](P47)。每年约有10%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会选择进入大学校的预科班学习。预备班根据各所大学校的不同侧重点,分为工科、文科和商科三类。学生要在中学毕业会考之前向所报考学校提出申请,并递交在高中前两年的成绩、排名以及老师和校长对其评价等资料。大学校的招生委员会在审核学生材料后给出初步意见,等学生会考结束后再综合会考成绩作最后的取录决定[7](P9)。

(二)近年来的改革

“证书制”在法国实行了200余年,也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但也有不够完善之处。针对高校招考制度的一些缺陷,近年来法国进行了一些改革。从社会反响看,有些改革比较顺利,有些改革则遭遇了重重阻力。以下仅介绍两项近年来反响较大的改革。

1.大学预科录取办法的改革。

大学预科虽然只是一个附设在高中的教育阶段,但其录取的竞争激烈程度却甚于一般的综合大学,其招生考试各环节也类似于中国的高考。尽管没有举行统一的考试,而只是凭高二三个学期(法国高中实行的是三学期制)和高三头两个学期的平时成绩,外加学校的评语作为录取的依据,但却有与我国高考一样的报志愿一环。以前,预科录取的流程与中国现行的高考类似,学生最多只能报6个志愿,学校签署意见后,由招考中心组织按学生的志愿顺序依次投档。每个学校可保留档案15天进行研究,若不录取,档案就必须转到下一个志愿学校,直到最后一个志愿。这一制度的最大缺陷也与中国的高考类似,即本来有希望入选的学生有可能因为志愿填报不恰当而落选。

为克服这一弊端,2003年,法国对大学预科录取办法进行改革,学生采取网上报名,每一个学生最多可以在两个专业方向上各申请6所学校,再通过就读的学校把材料同时转给这12所学校。此后,学生可把12个志愿依照中意的程度排序,排序时可以取消若干志愿,但不能再添加。此后由招生部门在互联网上放第一榜,学生或者接受或者放弃第一榜的录取,如果对第一榜的录取结果不满意,也可以暂时保留录取机会,同时等待更靠前的志愿的第二、三、四轮放榜。这样,越有名望的学校录取到优质生源的概率越大,而排名靠后的学校则很可能只能录取到一些被一流大学挑拣剩下的生源。此外,学校处理学生档案的工作量也会大大增加,而且名望越高的学校工作量越大。当然,处理档案的时间也更从容,不必像以往那样只能保留15天[8](P56,P60)。这一改革既减少了学生因填报志愿不当而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风险,也使学校能招到更整齐、更自愿的学生,因此可以说是一项总体上成功的改革。

2.《教育指导法》中有关会考制度的改革。

2005年年初,法国教育部在酝酿多年的基础上,公布了新的《教育指导法》(或称《学校未来导向法》,又因法国部长费雍而得名“费雍法案”)。这一改革是在为适应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而对1989年的《教育指导法》进行修正的基础上,确定了2020年前法国教育发展改革的重大原则、基本目标、具体措施以及学校在教育改革中的使命和作用等,其中包括对法国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改革。

具体而言,此次会考制度的改革方案提出,颁发文凭的标准应改为期末考试成绩、平时考试成绩、实习考试成绩和鉴定的综合计算成绩,其初衷是通过把平时成绩纳入高中毕业成绩,以避免“一考定终身”的不合理现象。毫无疑问,这一初衷的出发点是善意和合理的,但却引发了广大师生的抗议,乃至发展成为一场罢工、罢课、游行、示威的学潮,震荡了法国政局。相关人士担心将各种成绩载入毕业文凭会使高中毕业者获得的会考证书失去国家统一文凭原有的价值,认为这些改革强化了社会对个人前途选择的社会决定权和不平等,严重伤害了中学生固有的权利。由于平时成绩主要掌控在任课教师手中,增加平时成绩在会考成绩的分量,将造成任课教师直接支配学生前途的权力过大,有可能损害到高中毕业成绩的公正性。此外,各中学教育质量和声誉的好坏,也极易造成“同样的中学毕业文凭而价值不同”、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同以及高校的入学录取参数不同等结果。这对较差学校中学习优良的学生有失公平,特别是对因经济拮据而读不起好的私立学校的学生来说,更是不公平[9](P18-20)。由于担心因学生反对而扩大学潮,教育部长费雍表示升学考试的内容将从一揽子教育改革计划中剔除,暂不交由议会讨论,法国的“高考”改革计划也因此搁浅。

三、法国高校招考制度的启示

通过对法国高校招考制度的介绍,不难看出,无论是在运作上还是所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法国的“高考”与我国的高考有许多相似之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从法国的高校招考制度及其改革中总结出一些对我国高考改革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一)重视对公平的追求

有人认为,法国人之间最大的不平等就在于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别,而并非在经济上的不平等[10](P305)。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由最初的普通高中会考发展成普通、技术、职业三种会考,便是一种破除教育“双轨制”、为平民阶层子女进入大学提供机会的重要演变。而且,法国人追求观念上的绝对平等,认为无论什么人、何种家庭社会地位,都要经过平等的竞争来取得不同的学习机会。而要使每个青少年都有平等竞争的机会,考试及资格证书是最有效的办法。尽管考试制度也有种种不合理之处,但它是“维系公平竞争的最伟大的平衡装置”,以至有人说,考试制度调整着法国公民的生活和工作,失去资格证书将会一事无成[2](P110-111)。这也正是为什么2005年初新的《教育指导法》中有关会考制度的改革建议最终会引发出一场影响政界的学潮。尽管教育部长表示绝不放弃改革高中毕业会考的理念,但考虑到民众的公平意愿,此项改革暂时被取消。我国的高考改革也应首重公平[11](P36-37),只有在基于公平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改革,才可能使改革的成效最大化。

(二)坚持严格的考试取人

尽管法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大学入学考试,但其高中毕业会考实际上承担了高中毕业资格和大学入学资格的双重考核任务。而且毕业会考从考试大纲、命题到阅卷各环节均由教育主管部门严格把控,一丝不苟,并未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而降低考试标准,目前的通过率仍未达到八成。而那些入学竞争激烈的大学校,以及一些技术学院,选择新生除了采行会考证书这一标准外,还对报考者实行各种高难度的单独考试或考核。即使是把高等教育机会向那些没有高中毕业会考文凭或同等学历的人开放,也对他们设有针对性的“大学专门入学考试”[12](P73-74)。我国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质量参差不齐,尽管绝大部分公立大学仍以统一高考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主要依据,但少数公立大学和许多民办大学眼光短浅,在招生上重数量轻质量,最终可能损害自己的社会声誉,对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也是一种令人痛惜的浪费。为保证质量与声誉,我国高校仍应坚持以考试为主,其他考查为辅的招考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