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的发病与诊治


  摘要:猪瘟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多发的疫病,早在1885年首次在美国发现,后传播到世界各地。我国境内也有发生,防控防治不及时,不仅直接影响生猪的正常生长发育,更会给生猪养殖业造成极大地威胁,使养殖户蒙受损失。现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猪瘟的流行特點、发病症状、诊断方法、预防方法、治疗方法等加以分析。
  关键词:猪瘟;症状;诊断;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7)05-0076-01
  1 流行特点
  猪瘟主要通过接触,经消化道感染。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不同性别、年龄、品种的猪均会发病。潜伏期一般为5~8天,病猪的分泌物、排泄物、脏器及尸体是主要病原菌。另外,杀病猪的工具,猪的内脏、血、肉,废水、废料,以及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等也是主要传染源。患病母猪可将病毒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产生弱仔猪、死胎、木乃伊胎等。人和其他动物也能机械地传播病毒。
  2 发病症状
  猪或野猪是猪瘟的唯一宿主。根据发病症状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和温和型四种类型。
  最急性型。一般在初发病地区和流行初期发生此类型。发病期间病猪无明显症状,病前精神、饮食正常。发病后突然死亡。
  急性型。病猪突然发热,体温在40~42℃。精神不振,喜扎堆挤卧,肌肉震颤,弓背,行走不稳。进食量骤减,甚至拒食。喜饮水,呕吐。皮肤前期充血,继而变成紫绀色。结膜发炎,有脓性分泌物流出。严重时上下眼睑黏住无法睁开[1]。初期便秘,粪便表面有大量肠黏液;后期腹泻,粪便有黏液或血液,散发恶臭味。病猪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鼻、耳后、四肢内侧、腹部皮肤,以及唇内、牙龈、肛门等处出现针尖样出血点。喉头黏膜及扁桃体出血[2]。仔猪出现后退、磨牙、转圈、侧卧、强直等症状。该病的病程多在10~20天。
  慢性型。一般是由急性型转变而来。初期体温不稳,采食量下降,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精神萎靡,走路不稳,后肢摇晃无力。有的病猪耳尖、四肢下部、尾端有蓝紫色或坏死、脱落现象。病猪消瘦、贫血、衰弱,后期因衰竭死亡。妊娠母猪一般无症状,但可将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发死胎、早产。病程可达1~3个月,甚至3个月以上[2]。
  温和型。温和型也称非典型,多发生在断奶后的仔猪及架子猪,病情温和,无明显症状。体温在40℃左右,食欲时好时坏,偶尔出现便秘和腹泻。皮肤无出血小点,但有淤血和坏死。病猪消瘦体弱,抵抗力下降,导致死亡。耐过猪虽然未死,但呈现出发育迟缓现象。
  3 诊断方法
  诊断时要根据该病流行特点、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可做出初步诊断。
  剖检病变。剖检后,皮肤、皮下、肌肉、黏浆膜及内脏器官均有出血。全身淋巴结,特别是头颈部及腹腔淋巴结有暗红色的出血现象,切面呈大理石样红白色相间。肾盂、输尿管及膀胱黏膜出血。胃肠黏膜充血、出血。大肠有坏死灶。脾不肿大,边缘可出现暗红色豆大梗死区[3]。
  4 防治方法
  管理措施。加强管理,做好日常预防工作。及时淘汰隐性感染带毒种猪。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尽量避免外引,是防止猪瘟传入的有效途径。如外进仔猪,必须要经过严格的检验检疫,再进行疫苗注射,隔离饲养1个月方可混群。严禁非本场人员、车辆及其他动物出入,养殖人员要着工装、鞋帽,在保持服装鞋帽卫生的同时,还要进行消毒杀菌处理。
  免疫接种。目前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案,接种疫苗是切实可行的预防方法,免疫疫苗要达到全栏接种。要从正规渠道、厂家或供货商购疫苗,购买后要冷藏妥善保管。仔猪、成猪都要定期注射疫苗,必须要每头猪使用一个针头,不可共用一个针头。注射疫苗后的第四天就具有免疫能力,可用猪瘟兔化弱毒冻干苗等进行注射,免疫效果较好。
  防治方法。发现疫病,立即隔离并消毒,上报相关部门。采取综合治疗与对症治疗,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对健康猪进行紧急接种。对仔猪每头肌注猪瘟活疫苗进行乳前免疫,注苗后1.5~2 h必须让初生仔猪吃上初乳。间隔40天进行二免[4]。
  5 注意事项
  在发病防治过程中,养殖户需要注意的是消毒药剂采用几种药液交替使用,药剂用量必须要严格按照说明进行配比,不得随意加大,也不能为了降低投入成本而减少用量,影响消毒效果,造成发病隐患。
  参考文献:
  [1] 甘利欣.猪瘟的症状与防治[J].农技服务,2013(6):93―98.
  [2] 杨烨菲. 猪瘟病的症状和防治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4(14):221,80.
  [3] 刘晓霞.猪瘟病的临床诊断和综合防治[J].中国禽兽种业,2012(2):36.
  [4] 刘大贵.猪烂肠瘟病的防治[J].农技服务,2010(7):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