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洋:“撤柜”背后的困境


  三洋进入中国市场多年,却表现出发展战略模糊不清,产品技术优势未转化为品牌优势,而直接结果就是市场表现差强人意——
  
  2008年6月,三洋电视从国美、苏宁、大中等中国家电连锁巨头退出,成为在日趋激烈的平板电视竞争中首个告退的外资品牌。有业内人士表示,品牌培育不力和研发实力下降是二洋品牌在中国落败的主要原因。
  
  “撤柜”因实力不足
  
  据称,三洋的平板电视一直就不是彩电市场销售热点,早期其还能凭借以往的品牌影响力和比其他外资品牌更低的价格有一些销量,但从去年下半年索尼、三星、夏普等主流外资品牌的平板电视开始大降价后,三洋的优势彻底丧失。
  三洋把自己的困境归咎于整个行业的同质化和价格战。三洋方面表示,“一级市场竞争已经白热化,主要集中在价格竞争。”“二三级市场在不断发展,消费力也不断上升,对电视机有一个稳定的需求增长。”
  “国内平板市场已进入规模竞争阶段,三洋平板电视品牌影响力弱,已被竞争对手打败。”中国电子商会副会长陆刃波表示,早在CRT时期,三洋电视就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在进入平板电视时代后,三洋电视更是日益边缘化。“三洋平板电视既没有上游核心面板技术的优势,又没有品牌的优势,在激励的国内平板电视竞争中,实力不济的三洋撤出中国是早晚的事。”
  三洋电视从家电连锁卖场败退,折射出三洋这些年来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投入的不足,没有形成产品与市场的差异化竞争优势,造成了与同行们在市场竞争地位上的差距,撤柜只是这种不足与差距最终结果的显现。
  
  平板电视退市几成定局
  
  “撤出国美、苏宁也不等于撤出中国市场”。三洋方面对此报道公开发表声明,表示此次举动只是对电视机的市场销售战略进行从新调整和部署,出发点在于突破一级市场困局的出路,加大二三级市拓展和深化,以快速增加市场的增长。“三洋电视将会更加侧重于二三级城市,产品将主要集中的中端路线,CRT和平板都有,但平板会多一些。”
  近日,三洋电视表示将在资金投入、产品研发、渠道拓展等方面持续发力,在未来的电视行业中力拔头筹。为了更加顺利更加有效地推进公司在中国电视机市场的业务开展,三洋正在对包括电视机的销售等在内的市场战略及产品阵容进行调整,以期待尽快重新展开并扩大在中国电视机市场的销售份额。为此,目前虽暂时有三洋的电视机从部分大型电器连锁店撤出的消息,但这并不意味着三洋从中国电视机市场退出,更没有退出的计划。
  但是,业内人士却认为,三洋平板电视退出中国市场几乎已是定局。“转战二三级市场并不能挽救三洋平板退出中国市场的命运。”中国电子商会副会长陆刃波表示。
  清华同方消费电子事业部总经理王良海则透露,目前清华同方平板电视在国美苏宁的销量占比要达到90%,而IT渠道、超市加起来的销量只有10%。而且目前国美苏宁已延伸至二三级市场,网点众多,“平板电视厂家退出国美苏宁,就等于退出了中国市场。”王良海说。
  
  在华遭遇“滑铁卢”
  
  三洋电视从国美、苏宁撤柜而转向传统渠道,其背后有很多值得深思的细节和问题。
  三洋进入国内市场多年,却表现出发展战略模糊不清,产品技术优势并未转化为品牌优势,直接结果就是市场表现差强人意。据日本《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在三洋截至2004年3月底的2004财年中,其旗下7家子公司亏损达到1900亿日元,然而此笔亏损未作并账处理。三洋一面宣称亏损500亿日元,一面暗中将其他未公开的亏损作延后冲销。消息传出后,三洋遭遇到空前的信任危机。
  在此次假账风波之前,2006年12月,三洋130万块电池出了故障,召回、索赔等一大堆事已经让三洋焦头烂额。
  三洋以白色家电起家,但在中国,它的发展并不顺利。随着韩国、中国制造商的不断崛起,三洋的制造优势和核心技术上的优势丧失殆尽。截至2006年年底,青岛三洋主营业务收入为1.12亿元,亏损3105.09万元;截至2007年3月31日,青岛三洋的负债总评估值达到了2696.34万元。而三洋在沈阳的空调压缩机厂和大连的商用压缩机厂也迟迟不能打开市场销路。
  2007年,海尔与三洋签署协议,海尔将收购三洋全球最大的冰箱工厂——泰国工厂。收购完成后,三洋退出冰箱生产。之后,三洋又宣布解散负责在日本市场销售海尔产品的三洋海尔,并在2007年10月解散了生产半导体激光器和发光二极管(LED)的三洋深圳分公司和负责公司内外人才教育事业的三洋教育。
  不断关闭和售卖子公司的三洋,产品也已经在全球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在一些大的家电销售连锁店里,三洋的产品也被放在不显眼的地方。受数字家电市场状况恶化的影响,三洋在日本和海外市场的销售都出现了两位数的下滑,数码相机及手机因价格下跌而低迷不振,支柱支一的元器件业务销售额也令人沮丧。
  
  三年瘦身重组
  
  2005年,三洋管理层推出了三年重组计划。在向包括高盛在内的投资机构发行股票募集超过25亿美元的资金后,三洋在全球范围拉开了以“减法运动”为核心的重组序幕——即对连续亏损且缺乏竞争优势的业务,选择果断退出。
  2006年,三洋剥离了“有机发光”(OLED)业务,同时取消了DRAM芯片、闪存芯片和驱动芯片业务,从而得以把重点放在电视用大尺寸和等离子驱动芯片上面。此外,三洋在2006年3月份部分出售了它在三洋信贷公司52.36%的股份,从盈亏表中剔除了这个子公司3400亿日元的有息债务。至于已出现亏损的手机业务,在2006年与诺基亚的合作计划失败后,2007年初,三洋将其出售给了京瓷。
  在一些依然盈利但由于资金压力却无法继续投入的“中间业务”上,三洋转向寻求合作伙伴进行战略重组,或者是将该业务出售给中国企业,或者是将业务的生产制造转移到中国。对于依然拥有竞争优势的洗衣机业务,三洋选择了合肥三洋成为其生产基地,占三洋全球销售收入1/6的中国市场的地位开始重新显现。
  然而对优势业务,特别是在全球范围内居于领先地位的手机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业务,三洋选择了集中资金加强投入的模式。仅2006-2007财年,三洋在手机电池业务上的投入就近3亿美元,目前其手机电池年产能达1亿块,成为诺基亚最大的手机电池供应商。
  2008年8月初,三洋中国地区营业统括责任者中村五男表示,“三洋的业务重组已经基本结束,对于三洋失去竞争优势的领域的剥离已经基本完成。”目前三洋的全球架构包括三块,一是工业零部件业务,包括手机电池、灰阳能电池、高效电容等电子元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