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建议


  摘 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提出的时间尚短,但其一出台便成为社会各界研究的热点。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业生产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十二连增”,但在华丽的数据背后,供给体系当中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这是“三农”新难题。因此,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当中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于此,本文从我国农业现状出发,分析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并结合本次改革的着力点,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 基本内涵 着力点 建议
  十三五期間,面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以及经济下行的压力,仅靠需求侧改革已经难有突破,供给侧与需求侧双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事业的宏观调控,才是结构性改革。中国的供需关系正面临着无法忽视的结构性失衡,这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一方面,过剩产能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从整体上看,我国的供给体系当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因此,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无法回避且必须要进行的一场变革。
  一、关于农业
  2016年,面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方面的“三农”新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新理念解决农业供给等方面库存、成本、产能以及短板和投入等难题,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近些年,我国农业方面的成效十分显著,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站稳12000亿斤的新台阶。尽管粮食生产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十二连增”,但依然存在着巨大的缺口,需要依靠进口来满足需求。2016年6越25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五届品牌农商发展大会”上,陈文锡(全国政协常委、原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指出,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已达到12429万亿斤,但实际上远不够中国的总需求量。据有关部门测算,2015年全国粮食总需求量达到12800~12900万亿斤,大约还有500亿斤的缺口,需要依靠进口来满足,但事实上,2015年我国进口了2500亿斤。之所以出现缺口500亿斤但实际进口2500亿斤这样的现象,主要是我国粮食供给存在结构性矛盾,有些农产品产能过剩,多余的一些只能存在仓库;而一些产品供不应求需要依靠进口来填补缺口。这些都说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当中,存在着严重的供给结构性矛盾,使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基于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必然的。
  二、基本内涵
  1.调结构。从上文的分析来看,农产品供给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矛盾,农产品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方面比较滞后,呈现出一种畸形的产能过剩状态(中低端产品过多供过于求,高端优质产品较少供不应求),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调结构是核心的内容。一方面要在确保有效供给的基础上,针对农业产品、生产、地区结构进行调整,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新理念指导下,发挥地区的区位优势。在开发农业资源方面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念,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开拓出农业生产新模式,保证生产力与环境承载力的平衡。此外,要促进三元种植结构(经济作物、粮食、饲草料)的和谐发展,同时发展果、茶、菜、菌、肉、鱼、蛋、奶等,增加市场需求的紧俏产品的生产,为市场提供优质的、多样的农产品。总的来说,调结构就是要在尊重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在发展当中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念,尊重自然规律,促进农业增效、增收。
  2.保供给。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粮食安全涉及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是关乎国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自立的战略性问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保证供给(保供给),粮食安全十分重要。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全国粮食生产总量实现了“十二连增”,这是前所未有的,尽管如此,12429万亿斤(2015年数据)的粮食生产总量依然不能完全承担国内粮食自给自足的任务,缺口依然巨大。特别是在开放“二胎”后,可以预见必会出现人口增长的高峰,这种情况下,必然会摊薄粮食人均占有量。所以,必须时刻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在确保粮食自给、安全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的粮食供给结构中玉米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而豆类,尤其是大豆缺口巨大,就大豆而言2015年只有200亿斤的产量,进口量达到了1634亿斤。基于此,可适当调整玉米种植面积,特别是非优质产区应适当减少。保持稻谷、小麦的供需平衡状态并积极推动稻谷、小麦生产的优质化生产,提高质量和效率。通过适当的政策与价格体制,调整豆类种植面积,努力使其满足市场需求。
  3.促融合。在“十二连增”的华丽数据背后,“供需错配”的结构性矛盾表现出来的就是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土地出产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低下,集约化、可持续发展进度缓慢。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当中将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五项工作的第一条列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会议指出,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可以形成很多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融合是农业供给测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创新发展理念实践的有效手段。同时促进产业融合的过程当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民获得增收的途径。
  4.提品质。“第五届品牌农商发展大会”上,陈文锡指出,农业供给测结构性改革,重要的是千方百计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业竞争力。在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的特征发生了变化,食品安全成为主要矛盾。提高产品质量成为关键性环节,这是将我国农产品供给的地段水平提高至高端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提高农业竞争力方面十分关键。在陈文锡看来,要提高产品质量,要考虑到两个因素。一是科技因素,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效益、提高产品质量;二是制度因素,推动制度创新是使农业生产组织得更加有效的重要手段。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朱保成也认为要以科技创新驱动优质农产品的发展。当前我国优质农产品的总量较低,科技创新是基础性的问题。农业供给测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扩大中高端供给,提高农业生产科学性的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优、调高、调精农业生产机构,增加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