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辈互助对大学生的影响因素及建设策略


  摘要:朋辈心理辅导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途径。本文采用《关于朋辈心理咨询状况的问卷调查》,考查284名大学生对于朋辈心理互助的了解、认可情况及朋辈心理互助对大学生影响因素,并深入探析了学院在建设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中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朋辈互助;大学生;心理发展
  
  一、引言
  大学是学生踏上社会前的一个过渡阶段。在这期间,他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巨大的学习压力,同时,还有人际、情感、就业等多方面的因素,加上如今的大学生又多为独生子女,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相对较脆弱,出现心理波动的可能性较大,而抑郁、迷茫、自卑、烦躁等情绪又是每个人都可能因为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心理状况,如果这些情绪没有得到及时引导,任其发展就会演变为长期心理问题,更有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但同时,许多同学对于专业的心理咨询抱有陌生感和抗拒感,或者说,他们不愿意对陌生的老师或医生敞开心扉。这个时候,朋友,作为大学生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就在大学生日常心理健康调试中起到关键性辅助作用。于是除了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外,相应的作为一种专业延伸的朋辈互助产生就显得重要且必需了。
  朋辈互助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咨询形式,是指由受训或受督导过的非专业人员(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周围年龄相当的同学中开展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服务,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开展心理知识普及、心理问题探讨、心理矛盾化解、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情感沟通,帮助同学解决日常遇到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困扰,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推动学生群体的互助、关怀、支持,实现学生“自助”成长模式。朋辈互助的心理辅导起源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尝试在学校培训学生,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1969年威兰德发表首篇朋辈心理辅导领域的论文。随后美国、加拿大许多学校都开展了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和实践。我国的朋辈心理辅导起步较晚。浙江、广州地区部分高校最先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尝试。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在转变和更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观念与方式,纷纷引进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使其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重要途径之一。就高校而言,朋辈互助心理问题的相似性及大学生自发助人的愿望出发,以大学生群体心理发展阶段及问题为中心,以参与式为基础,知行并重,强调心理体验和心理调适,调动学生助人为乐的愿望,以增强求助意识,在团体氛围中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与专业心理咨询相比,朋辈心理辅导具有自发性、义务性、亲情性、友谊性和简便有效性。实践表明,朋辈互助的心理辅导使学生能开展心理咨询,既帮助自己,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提高人际沟通、情感交流的能力;也希望能帮助他人,解决他人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升他人的发展潜能。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学生朋辈互助的调查与分析来了解目前大学生朋辈互助对人际交往、情感、自我形象、价值观和自我、自信观念的影响以及朋辈互助现阶段的发展及未来的前景。
  二、测试方法
  1.测试人员。分层抽取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各个专业学生共300名为测试人员,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测试人员共284名,测试人员基本情况如下表
  表1测试人员专业与性别的构成
  
  
  2.测试工具。采用《关于朋辈心理咨询状况的问卷调查》。问卷主要调查大学生对朋辈心理的认可及了解程度和朋辈心理对大学生人际、学习、情绪情感等的影响。由于测试工具是问卷而非量表,无法检验信效度,因此采用测后访谈法随机抽取测试人员进行深入访谈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验证。
  三、结果
  大学生对朋辈的认可及了解程度,调查数据显示有25%的同学表示对朋辈心理“非常了解”,69%的同学表示对朋辈心理“不太了解”,6%的同学表示对朋辈心理“一点都不了解”。大学生对于朋辈心理的认可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在专业心理咨询师与朋辈倾诉之间,有54%的同学选择了后者;且有49%的同学认为,与朋辈倾诉心事,会使自己情绪好转,10%认为“促使自己面对现实和积极行动”,仅仅只有3%的同学认为“会产生不良效果”。大部分(39%)同学认为朋辈咨询与专业心理咨询相比的优势在于“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可及时发现问题”。随后通过访谈了解,由于测试人员均为高职生,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不像本科院校那样有心理专业的学生,对心理辅导缺乏一个广泛而强大的群众基础;高职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甚至有些是“2+1”的专业,学生在校时间仅为两年,在巨大的时间压力下,学生的学业负担普遍偏重;尤其是像理工类的学校,英语、计算机加上各种专业考证耗费了学生的大量精力及时间,高职院校的朋辈心理互助组织面对着这些重重压力,很难真正的开展起来,使大部分的朋辈心理互助活动都退居二线,为学习课业或学生社团活动等工作让步,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且高职院校的朋辈活动的开展基本都是利用学生心理宣传月、“5.25”心理健康日活动作为载体,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但也往往都是蜻蜓点水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将朋辈心理辅导普及到全校,落实到个人。这些因素使得学生对于朋辈互助的了解不深,认识不强。但由于朋辈互助一直以班级间、寝室间的同学互相交流为载体存在,对缓解、解决大学生情绪、交际、学习等方面的一般心理问题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在学生间朋辈互助的认可程度较高。访谈结果基本证实了调查数据的有效性;朋辈心理对大学生的影响,32%的同学表示心理困惑主要集中于“人际交往方面”,20%的同学集中于“学习方面”,16%的同学表示集中于“恋爱方面”,10%的同学表示集中于“社团工作方面”,8%表示集中于“家庭方面”,另有14%表示集中于“其他方面”。对于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素质,26%的同学认为首要素质是“善于倾听,理智分析”和“健康的心理与生活态度”,24%的同学认为需要“热情耐心、真诚负责”,22%的同学认为更倾向“诚实可信、宽容接纳”。根据调查数据的结果对大学生集中存在困惑的人际、学习、情绪情感等方面进行跟踪访谈。人际交往方面,根据对于抽查学生的访谈,学生反映目前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主要存在:(1)缺少知心朋友,这类学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为此,有时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2)与个别人难以相交,这类学生与多数人交往良好,但与个别人交往不良,他们可能是室友、同学或父母等与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由于与这些人相处不好,常会影响情绪,成为一块“心病”。(3)与他人交往平淡,这类学生能与他人交往,但总感到与人相处的质量不高,缺乏影响力,没有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多属点头之交,没有人值得他牵挂,也没有人会想念他,他们难以保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类同学多会感到空虚、迷茫、失落。(4)感到交往有困难,这类学生渴望交往,但由于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或个性缺陷、交往心理障碍等原因,致使交往不尽人意,很少有成功的体验,他们往往感到苦恼,很希望改变社交状况。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员与学生间具有年龄接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会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通过他们专注地倾听,正确地分析,合理地劝导,真诚地安慰,符合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的交流和沟通,一般都能够使处于人际紧张或人际困难的学生恢复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脱离过激情绪,重拾信心,做出合理应对,提高其人际适应能力,但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非专业性,对于交往障碍的学生处理能力还是不足;学习方面:朋辈互助对于大学生学习的帮助不少。目前高职生的学习现状,可说是目标不足、动机不强、兴趣广泛、但深入不多。访谈大部分高职生仍然是混沌度日,看不清自己前方的道路,过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日子,危机感不强,人云亦云。这时,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如同“鲶鱼”,将这种死水般的学习状态打散,通过平时潜移默化或交流沟通,帮助学生看见危机产生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寻求自我定位、自我发展、自我探索,建立适合自身的短期、中期、长期学业生涯规划,从而找到最佳的发展道路。此外,还能够通过朋辈间的鼓励、称赞,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加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情绪情感方面:朋辈互助对于高职生的情绪情感方面影响很大。因为高职生处于青年期,对人、事、社会现象十分敏感,情感丰富、复杂、不稳定,情感体验深刻、强烈,感情容易外露,喜怒哀乐常形于表面,在外界刺激下容易冲动、凭感情用事,过后又懊悔不已;情绪起伏波动较大,呈两极趋势,有时兴奋激动如火山爆发,有时消沉忧郁,甚至失去活下去的勇气。而在学校中,高职生通常以班级、寝室或者社团为单位联系在一起,这就为朋辈心理互助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心理互助能在学生情绪起伏时给予安慰、支持和鼓励,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或在发现重大情绪问题的时候及时汇报老师,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自我形象、价值观方面:随着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商品大潮和各种思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80后”、“90后”的大学生们在价值观方面也与父辈有了很大的差异。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朋辈互助在利用学生之间相互思想、行为影响的方式,缓解学生中歪曲的价值观方面的效果不错;能够通过榜样效应等途径潜移默化地改善学生在自我形象及价值观方面的困惑和焦虑,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