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教育任重道远


  春节过后,各单位的春招已经陆陆续续开展了,就业问题成了摆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前的头等大事。春节期间,我们在中国会展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篇文章《尴尬的会展专业“名片”》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尤以会展专业的学生感触最深。目前,各阶段的会展教育情况如何?教师在教学、科研的过程中面临着哪些挑战?如何更好地提高会展教育的质量?本期论坛我们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中国会展:您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简单谈一谈会展专业的教学情况吗?
  张敏:我国研究生培养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研究生教育位于全民教育体制的顶层,是国家发展后备人才的战略支撑,是本科学历会展人继续深造的一种学历教育基本形式。研究生分硕士和博士两个层级,入学要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在学期间要完成研究生课程学习并达到合格水平,完成学位论文写作并通过论文答辩,根据学位条例获颁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2017年我国全年研究生招生总数80万,在学人数260万,毕业60万;接近当年本专科大学招生、在学和毕业人数的10%。根据创新驱动战略要求和有关国际经验,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仍需扩大,特别是专业硕士。比如,千人注册研究生人数我国为3人,与日本、俄罗斯大体相当;然而德国、加拿大、韩国为5-7人,美、英、法各国均为9人。
  目前培养工作的重点正在从数量规模转向质量水平。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从根本上取决于生源质量、导师能力、学科建设、学位管理和国际化程度。当然,其必要前提是学科结构改革创新,让有限的资源做到效益最大化,服务国家发展和事业需要,提高专业适应度和产业满意度。为此,有必要特别关注新兴交叉学科,如会展学、物流学、知识产权学、文化产业学、城市学,根据实际需要和学科水平,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及时肯定新兴交叉学科的学术地位,调整专业结构学科设置,力求跟上市场发展,服务国家利益。
  许忠伟:普通高校会展的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体系,一般包含四个层次。人文通认课程:道德修养、中国近代史等。基础课程:高等数学、英语、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经济法等。专业基础课程:产业经济学、项目管理、策划学、战略管理等。专业课程:展览会策划与管理、展陈设计、会议组织与管理、商务旅游、节事活动、演艺管理等。
  不同的学校,因为学校的资源和历史不同,在课程设置上有所偏重,有的高校的会展专业偏重会展活动在营销中的作用,其营销类的课程比较多。有的高校偏重会展中的展览设计其设计的课程比较多。
  至于学生是否需要考取会展职业相关的从业证书,这要从投入收益比来分析。如果投入收益不好,自然就不需要考。另—方面,如果可以通过参加相关从业证书考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蔡清毅:目前国内会展专业大多数学校都采取“素质教育+平台课+专业课+选修课”的方式,以学科和专业基础两种平台课的方式构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模块化的方式构建学生的专业能力。所以呈现出多元又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在核心能力课程上,一般都开设了会展概论、会展调研与评估、会展策划、会展项目管理、会展营销与推广、会展信息管理、会展客户关系管理、会展规划与设计、会展材料与工程、会展场馆管理、会展风险管理及会议组织与管理、节庆策划与管理、婚礼策划与管理等不同会展子业态策划管理课程。
  中国会展:在您看来,会展专业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面临着的压力和挑战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许忠伟:对于教师个人而言,其主要压力不在教学,而在于科研。
  对于会展专业教育而言,其瓶颈主要在教学模式。会展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都非常突出。会展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来自高校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其中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在产业中工作的经历。而从外部吸收有产业经验的人士扩充教师队伍的途径,又为目前的高校用人体制所不容。短期的业内人士的讲座并不能解决教学与产业脱节的问题。德国或者台湾地区的一些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是值得我們学习的。
  蔡清毅:为行业培养适用、实用的应用型人才,是专业建设的目标之一。当前,教师教习中困惑的核心应该还是在教育考核目标与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尤其是会展学科地位和科研产出与教学投入的不匹配造就的挑战。具体表现为:
  一是会展项目的长期性和链条的延展性,造成教师行业和专业能力历练没有顺畅渠道和完整时间的保障。
  二是专业的“混搭性”(其中,最大表现就在于专业名称,都是以组合词形式出现,不管是本科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科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中专的会展服务与管理,都一定程度反映学科和专业的不成熟,而且“会展”自身从严格意义上就是个组合词,其自身涵义不仅受到业者也受到相当部分的教育者本身的质疑)与学校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聚焦性发生的偏差,造成教材实用性、实战化不足、教师知识储备和经验需要重新转化等问题。
  三是会展行业链条的动态性和业态组合性与师资队伍的配备的稳定性及专业背景的“相对固化性”,两者的不协调,造成课程体系尤其是知识体系的重复性、延展性和系绕性不足。
  四是会展项目在时间上延展、提供岗位的挑战性不足和临聘性质,造成教学模式上“产教融合”“以动制动”“项目驱动”“实战为本”等尝试流于表层化、低层化、乃至于形式化,或者只是教育机构自身单方面的诉求。
  中国会展:请您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谈一谈会展专业的学生毕业就业情况如何?
  张敏:以上海大学为例,会展学研究生教育设在传播学一级学科下,自2007年开始硕士生招生,2010年开始博士生招生,至今培养会展学博士生12人,其中5人已毕业并获博士学位;培养会展学硕士生52人,其中28人已毕业并获硕士学位。代表性学位论文如《春秋会盟的沟通机制》《人本视角下的节庆狂欢》《族群记忆的集体书写》《国家形象的视觉展示》《奥运文化的事件传播》《Cosplay的传播模式》《迷笛音乐节阈限研究》《希腊戏剧节的文化沟通》《古希腊竞技与英雄之路》《美国崛起过程中的国际会展策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沟通机制》《加冕仪式视域下的奥斯卡颁奖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