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2)

党课讲稿----关于党的性质 姚建业 一、 党的性质 党的性质是指一个政党本身所具有的质的规定。任何政党都有其一定的阶级基础并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代表这个阶级的利益,反映这个阶级的世界观,为这个阶级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性质是党的阶级属性、党的世界观和党代表的阶级利益的统一。

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党的性质的三层含义 1、说明了党的阶级基础。

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是党的本质和生命。它关系到党的指导思想、宗旨的确定和贯彻,关系到党的纲领、路线的制定和实现,关系到党的领导地位的确定、领导作用的发挥,也关系到一个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坚持党的这种性质,对于坚持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对于共产党员在新时期加强党性锻炼,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工人阶级仍然是最先进的阶级。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机器大工业的产物。工人阶级的形成是我们党得以建立的根本条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仍然是我国社会中同大机器生产相联系的最先进的阶级,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改革和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制度最重要的阶级基础和政治基础。

目前,我们党的基本纲领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群众去共同推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新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这些新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作出了贡献。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社会上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个人财产也在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依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而创立的关于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都应该结合目前新的实际,重新进行研究和认识。不能再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样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样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出的贡献,等等。

鉴于此,江泽民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此相一致,看一个人是否具备入党条件,也主要是看他“能否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而不是看他的出身和职业。江泽民同志还指出对于那些在改革开放中所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只要他们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都可以吸收到党内来。这将不断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扩大我们党的群众基础。

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会改变党的性质。“中国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按照“三个代表”的发展要求,一是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工人阶级则是唯一同先进生产力相联系的阶级;
二是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是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在当代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劳动人民的典型代表。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2、表明了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从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领导下,靠共产党自身的正确决策和努力奋斗,靠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戴,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是中国历史的选择,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第一,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的,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为了摆脱被剥削、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和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的先后失败,证明了中国农民阶级虽然是革命的阶级,但却不是先进的阶级,不能够担当中国革命的重任。许多革命先驱,许多政党和政治派别,虽历经艰辛困苦,但都没有找到民族解放和国家振兴的出路。而中国的工人阶级,虽然人数少,文化素质较低,但他们却是中国社会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者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体现者,是现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而以工人阶级为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找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的斗争与实践中,始终代表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代表人民的要求和愿望,不断发展壮大,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斗争实践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成为了为大多数人民所信任的,被人民通过长期实践考验而选中了的政治领导者。

第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实践证明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当代中国的一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打破了一个旧世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设新中国的任务摆在了党和人民的面前,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本国实际出发,在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国人民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成功地进行了土地革命,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战胜了帝国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捍卫了国家的独立和安全。新中国再也没有战乱,再也没有遭受列强的侵略,在人口倍增的情况下,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的革命建设出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伟大实践,给我国社会主义注入了强大的生机,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从十三届四种全会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拓前进。我们党和国家战胜了来自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的各种困难和风险,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的历史性突破,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我们之所以有今天,全凭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这一切充分说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强大的中国。

第三,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首先,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我们搞的现代化建设,始终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离开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就不会有社会主义的道路存在。所以,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共产党才能坚持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方向,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向。其次,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更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改革和建设事业中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和宏大的系统工程,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崭新事业,既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又不能照搬西方模式。所以,要把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人口众多,发展极不平衡的东方大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困难之大,情况之复杂是可想而知的。这就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作为改革和建设的设计者和领导者,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协调和组织各方面的力量,以取得改革和建设的成功。事实上,这个领导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只有党,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只有党,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最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持和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安定团结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一再证明,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应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走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国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党的性质认识的三次历史性突破 党的性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首要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和党建活动的核心问题。它关系到党的指导思想和宗旨的确立和贯彻,关系到党的纲领和路线的制定和实现。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建党经验证明,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根据社会阶级状况、社会经济结构状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党必须适应当时的政治任务,相应地对党的性质作出不同的理解、概括和科学的阐释,以保证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训是很深刻的,经验也是十分丰富的。从毛泽东创建一个有广泛群众性的党开始,到邓小平在新时期对党的阶级基础的科学界定,到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我们党在党的性质的理解阐释上实现了三次历史性的突破。

1、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成功地解决了在中国建立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

在我们党建党初期,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人口的大多数是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产业工人的数量占人口总数不足1%。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由于中国的社会政治状况,特别是国共两党的历史发展,决定了中国不能有强大的小资产阶级政党。因此,在中国共产党建党早期,就有大批的农民和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参加到无产阶级政党中来,使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1927年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党处于农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探索着解决这一重大的历史课题。毛泽东一方面认为,在农村的条件下,“‘斗争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真是难得很”;
另一方面,又努力在实践中创造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注意增加党的工人成分,但反对唯成分论;
吸收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中的先进分子入党,同时特别注意在思想上对他们进行教育,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并提出了首先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原则。当时我们党就深刻地认识到,真正决定党的性质的,不是党员的出身,而是我们党的政治斗争和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思想教育。后来经过延安整风,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了怎样坚持党的性质的一系列观点和原则,进一步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国度,怎样建设一个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

2、“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反映了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阶级状况变化的必然法则,科学地界定了党的阶级基础。

旧的生产关系的摧毁,人民民主专政的确立,表明党的最低纲领实现了。根据党的八大的思想,党的主要任务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然而,在对党的自身建设起主导作用的党的性质的表述和阐释上,却长时间没有完全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尤其是从党的九大开始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把党的性质表述为“中国共产党是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这一表述就是认为党仍是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工具,强调的是阶级利益的对立和斗争。这给党的自身建设和党的任务的实现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直到党的十二大,我们党才在邓小平思想的主导下,在确定党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奋斗的纲领的同时,在新修改的党章中相应地把党的性质科学地表述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一概括,既肯定了党的阶级基础和先进性,又科学地确定了党的利益取向,更明确了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为党在新时期的自身建设和基本路线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20多年来党的自身建设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的成功,与邓小平同志对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肯定、对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肯定这一与党的性质直接相关的理论问题的突破是直接关联的。

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归属问题如果不能解决,无疑是在政治上对这样一支日益壮大、在生产力发展中作用日益重要的队伍的失控。这是一个在党的性质上亟待解决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从肯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入手,确立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地位。对此,邓小平早在1978年全国科学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就说过“承认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要连带答复一个问题怎样看待科学研究这种脑力劳动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人是不是劳动者呢”在1988年9月他进一步强调,“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 ’提到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嘛。”邓小平同志对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肯定,一方面是对作为党的阶级基础的工人阶级的一个新的界定,另一方面也使党的阶级基础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先进性更具时代感。它既肯定了知识分子的劳动成果,肯定了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明确了他们在政治上的忠实代表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对于广大知识分子的政治取向起到一个决定性的导向作用。

3、“三个代表”思想既肯定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又表现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在实现历史使命过程中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最广泛的代表性。

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同时在经济活动方式、社会组织方式、社会分配方式、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使得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不能不思考和探索在这样一个全新的国内国际政治环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这个党”这一重大的历史课题。吸取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在总揽当今世界政治环境,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现状之后,江泽民同志作出了科学的新概括“只要我们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之一,就是深化了对党的性质的理解,并给予了科学的阐释① 侧重从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和要素上理解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在对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理解上,过去多从阶级的划分,从人的阶级属性,甚至从阶级对立的角度去理解。这一理解和阐释在党以推翻旧政权为主要任务的时期,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党执掌政权以后,特别是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这一理解和阐释必然表现出其严重的局限性。因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必然导致阶级状况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和自身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过去受压迫受剥削的阶级成为今天有知识有文化的领导阶级,他们的先进性没有失去,反而增添了时代的特征。如果不能从先 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一工人阶级先进性根本体现的角度去理解和阐释,就不可能充分调动工人阶级的积极因素来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对其他阶级和社会阶层的动员就显得更加苍白。② 侧重从利益的共同点上理解和阐释党的性质。阶级的划分,本来就是经济利益差别和对立的表现。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之所以能宣称代表整个社会的利益,并以此作为阶级的使命,是因为工人阶级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物质承担者,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和目标,维系着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代表着整个社会的利益。在这一前提下,尽管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各种形式的阶级对立,但从发展的方向和终极点上看,必然有其利益上的共同点。在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有了极大的发展,各阶级阶层在经济利益上日益表现出渴望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健康文明的思想文化得以繁荣的共同愿望。这正是我们在这个阶段用以动员和团结各阶层人民群众最好的旗帜。江泽民同志正是抓住了时代的这一特点,向世人宣称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相反,如果我们继续仅从工人阶级作为本阶级成员的代表而不是从其体现社会共同利益的先进性去理解党的性质,我们在经济和文化的代表性上就会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例如非公有经济目前已经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所代表的社会群体,包括职工、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资本所有者及其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因素。要不要明确他们在政治上的代表性呢如果按照过去对党的性质那种理解和表述,恐怕不足以引导他们在共产党领导下找到他们在政治上的归属感 “三个代表”的思想正好解决了这一部分社会群体的思想疑虑。这些都能让他们,甚至让整个社会更清楚更深刻地认识共产党的性质,更紧密地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

③ 侧重从利益的整体性上理解和阐释党的性质。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论述中提出要始终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这与过去的理解和表达相比,在利益取向上更侧重整个中华民族在利益的整体性和长远性上的引导。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在争取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整体的、长远的利益,这是一种更稳定、更长期、更根本的利益。这一阐释能够引导人民群众进一步认识其利益的整体性,从而形成大局观念,理解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道理,克服暂时的困难去追求更高的目标。这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各阶层人民的力量于共同目标的追求上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