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差异教学:生成逻辑、实施困境与实践进路

摘要:当前,差异化教学,以其关怀每个学生的人文情怀、 教育公平精神,以及人本教育理念,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之一,中职教育顺应这一趋势,需要把握中职差异教学的生成逻辑,增强自觉性;了解实施差异教学的困境,明晰努力方向;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基础,助力差异分析,重视差异发展,实施差异教学。

关键词:差异化教学;药物分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2/03C-0023-04

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 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1]自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召开世界差异化教育会议以来,差异化教学,正以其关怀每个学生的人文情怀、 教育公平精神,以及让每个学生获得最适合自己特点发展的教育理念,迅速成为全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之一。[2]中等职业教育顺应这一发展潮流,需要结合中职教育自身特点,对差异教学的生成逻辑、实施困境及发展方向进行系统思考与探索,方能有所突破。

一、中职差异教学的生成逻辑

法国著名人类学专家斯特劳斯说:“如果他不知道来自何处,那就没有人知道他去向何方。”对于差异教学,人们只有了解它的生成逻辑,才能提高对差异教学的价值认同,提高实施差异教学的自觉性。

(一)尊重差异是职业教育的本义

黄炎培先生早在1917年创建中华职业教育社之初就提出:“用教育的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名曰职业教育”[3];职业教育目的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他把“谋个性之发展”放在职业教育四大目的的首位。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也指出:“教育应进一步面向外部世界,并应使每个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文化程度和在校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4]由此,可以说:尊重差异是职业教育的本义。

(二)差异教学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传承

“因材施教”是公认的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思想之一,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宋代朱熹在《论语注》中总结孔子一生“施教”思想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差异教学与因材施教都是以学生的起点作为教育的依据,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学有进步,体现了人文关怀。但因材施教是在传统个别化教学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教学思想和原则,从施教的“施”字可以看出,其体现了以教为中心的思想。而差异教学是立足班集体教学,侧重于面,突出学生整体,在整体中照顾差异,关注的则是“教如何更好的为学服务”,更多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差异教学的实质是因材施教教学思想传承与发展。

(三)差异教学是中职教育的现实呼唤

中职的学生起点低、差异大,学生学习需求不同、发展方向多样,传统的教学模式,统一性有余,个性化不足,未能充分关注与照顾学生的基础差异,致使不少基础较差的学生厌学问题突出,有的不久就成为流生,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也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发展,缺乏向上的动力,这不仅影响了中职教育的成效,而且动摇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影响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资料显示,“学生是否喜欢上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校能否持续地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那一种愉悦感[5],”差异教学就是“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那一种愉悦感”,从而解决中职学生厌学问题,让学生能学、乐学。

(四)差异教学是中职学校落实职教发展国家方略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要教好每个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系统培养、多样成才。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职教提出,“要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面发展、人人皆可成才等科学教育理念,差异教学是中职学校贯彻落实上述大政方针的客观要求。

(五)差异教学是中职教育顺应职教发展大势的选择

自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汉城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全民职业教育”的口号以来,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开始关注“面向人人”,逐渐融入终身教育体系,其明显特点是职业教育不再被看作是终结性教育,而是一种阶段性教育;2012年,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海会议,在其会议公报《上海共识》中再次强调:职业教育是全民教育,更是“学技终身”的教育。面向人人,学技终身已成为未来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差異教学就是中职教育应对这一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二、中职差异教学的实施困境

虽然国内外职业教育很早就开展了差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始终未能大面积推广实施,究其原因,除了对差异教学的动因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内动力外,下列因素是主要的。

(一)差异诊断比较困难,差异教学缺乏基础

由于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班级人数相对较多,学生的基础差异也比较大,教师对学生的差异的测查与诊断缺乏有效手段与方法,要掌握学生差异,无形中增加数倍工作量,这使大多数教师望而生畏。

(二)差异发展机制未完善,差异发展难落实

大多数中职校由于受办学规模、条件、师资等方面的限制,在学生专业选择,专业转换,课程选择上没有多少自主选择的空间,没有建立适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专业选择,专业转换机制与弹性课程体系;没有建立张扬学生个性的各类兴趣小组、社团组织等学生差异发展难以落实。

(三)差异教学资源缺乏,差异教学难推进

由于教学观念、办学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与差异教学相匹配的信息化手段、系统与相对应的数字化课程资源严重缺乏,客观上使差异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加之教师工作量大,根本无暇顾及学生差异,更不用说,开展差异教学。

(四)考核引领机制缺失,差异教学难深入

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对中职校考核的兴奋点与关注点往往是一些显性的指标如:各级技能大赛成绩、对口高考成绩等,而没有从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与人文情怀、 教育公平的视角关注差异教学,使得各学校对教师的考核缺乏有效引领,需要倾注精力、情感的差异教学缺乏有效推动。

三、中职差异教学的实践突破

针对差异教学的上述问题,人们需要以系统思考的思想为指导,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支撑,整体设计,协同推进,方能取得实践突破。

(一)建立差异分析系统,帮助教师诊断学生差异

1.建立学生差异分析系统,诊断学生基础差异。长期以来,学生的差异诊断,工作量大,操作困难,成为影响差异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建立学生基础差异分析系统(包含学生入学文化成绩、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爱好特长等基本数据及初中主要文化基础课的模拟测试系统二部分),能够使学生基础差异数据化。学校在学生入学初期,通过学生基本信息数据库,了解学生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特长及家庭背景等差异;通过应用初中文化基础模拟测试系统,系统掌握学生在主要文化基础上的差异数据,便于教师分析、梳理、掌握与应用学生差异。

2.建立学生自适应学习系统,掌握学生学习过程的差异。掌握学生基础的差异为差异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为使差异教学持续深入开展,教师需要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上的差异。学校通过建立核心、骨干课程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建立核心骨干课程的学生自适应学习平台与测评系统,通过该系统广泛应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相关数据,每位同学在那些知识点、那些方面的应用、投入多少时间等在系统中自动生成,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对这些学生学习过程的相关数据,进行分类、整理与应用,便于并开展有针对性地指导。

(二)完善多重选择机制,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

1.建立信息技术支撑的专业选择、转换动态调整机制,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建立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专业选择、转换机制,使专业选择更便捷,更具针对性。首先,学校通过该系统网络平台,帮助初三学生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使他们进校前就初步了解相关专业概况,初步确立专业意向,有效避免因职业启蒙教育的缺失,专业选择盲目性;其次,通过该系统,便于相关初三学生及家长,及时掌握与他们意向相关专业的招生情况、其他学生填报、报名该专业的相关信息数据,便于让学生或家长,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及时确定或调整自己专业方向;第三,学校通过该系统,教师可根据学生申请,结合学生的基础差异及学习过程特点等大数据分析,允许学生在第三学期结束前转换专业,或选修与兴趣、爱好、特长相关的第二专业,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2.建立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弹性课程体系,适应学生差异需要。“在中等教育阶段使课程结构多样化,进一步重视教学内容和为职业生活做准备,这些都应是任何改革追求的目标”。针对中职学生起点低、差异大的现状,中职学校在课程建设上,要建立弹性课程体系,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各专业在明确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设置多样化的选修课程,给学生广泛的选择空间。为使课程选择更具可操作性,学校可通过建成网上自主选课和动态管理系统,便于学生与家长在充分了解各专业选修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开设情况后,结合自身特点,进行自主选课,提高选课的科学性;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该系统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对自己开设选修课程的选课情况、学习情况及评价反馈,并根据相应数据分析,及时调整、改进与完善选修课程;学校还可通过该系统的相关数据分析,对各专业开设的选修课程进行考核,优胜劣汰。

3.建立兴趣小组网络系统,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学校通过建立兴趣小组网络平台与空间,使兴趣小组及社团建设突破专业、年级、班级等方面的限制,让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来选择,避免传统方式上的班主任与任课老师选拔与指定,使学生兴趣小组与社团建设更具广泛性,学生人人有机会,个个能参与;通过该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兴趣小组与社团活动,做到实体活动与虚拟仿真相结合,从而使兴趣小组的活动、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具便捷性与有效性;通过该系统的网络学习、交流、活动及考核的相关数据分析,指导教师能及时发现每位学生的特长与优势,从而,有针对性指导。

4.建立学生成长数据库,助力职业指导个性化。中职学校通过建立学生成长数据库,不断完善每位学生成长与职业素养相关的大数据,研究蕴含其中的关联性,以系统的大数据“导航”学生专业成长,“预测”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趋势,为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提供更加客观、科学、准确的数据、技术和模型支撑,从而,使学校职业指导教育更科学、有效,更具针对性。

5.建立毕业生服务平台,助力学生“学技终身”。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全民教育,更是學技终身的教育”。学校通过.建立毕业生服务平台,完善对毕业生的跟踪服务,通过及时的交流、沟通,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帮扶;通过与毕业生的合作、交流,收集毕业生相关数据信息,便于深化专业与课程的改革;第三,通过该平台,以专业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专业发展、升级为主线,以视频、幕课、微课等网络学习课程为主要呈现形式,为毕业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提供服务,同时,增强毕业生归属感,扩大学校与专业的影响力。

(三)建立信息支持系统,助力差异教学开展

1.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助力差异教学。2016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应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预习、作业、自测、拓展阅读、网络选修课等学习活动”“依托网络学习空间逐步实现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优化教学模式”。网络学习空间的广泛应用,是未来优化教学模式的应然选择,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实时掌握学生学习差异,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从而助力差异教学的开展。